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7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母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赞美母亲的伟大,还是探讨母爱的力量,或者是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母亲》这本书的作者、背景、内容等,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正文: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母亲的形象:描述母亲在书中的形象,如性格、品质、行为等。 b. 母爱的力量:分析母爱在书中的作用,以及它对主人公和读者的影响。 c. 母子(女)关系:探讨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你的启示。 d. 自我反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这本书对你产生的共鸣和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读后感主题,并表达你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平淡无奇。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4.
这是我们郑州律协周末读书会在今年母亲节来临之际组织的一次读书会,这次组委会选择共读的是梁晓声的《母亲》。在写读后感之前,我要首先对律协组委会表达一下我的感谢之情,主要基于两点:
一、谢谢组委会选择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打开第一页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娘”这个字。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称呼娘的,可是已经二十年没有叫过了,不对,这二十年期间回老家在娘的坟头也会叫娘,但再也没有娘回应过。而这次借助于阅读这本书,我可以跟着作者喊了好多遍娘并且与娘进行互动,这就是给予我的幸福。
二、谢谢组委会选择这个时间来共读这本书,因为若是再早些,我肯定没有勇气来参与这个共读活动。余华老师说过,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风雨,而是一生的潮湿。母亲去世时,我20岁。在当时的我看来,披麻戴孝送亲人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碰到的事件,而我才20岁,尚在大学校园读书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属于蒙蒙的状态。反映过来后一直是痛不欲生,当时就在想,我要多久才能从中走出来呢?答案揭晓了,20年。因为,今年清明节回老家,我敢于直视老家桌子上摆着的母亲生前的照片了,并且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照片拍摄的背景。我知道,我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慢慢走出来了。接下来,我来谈一下读完《母亲》这本书的感受,鉴于是母亲节组织的活动,所以我只就这本书第一篇《母亲》来谈。
一、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这是《母亲》中一句原话,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我母亲的一生。我来自林州一个小山村,母亲娘家和我老家是相距五里地的邻村,母亲出生于五十年代,她若健在的话,今年70岁。林州严重缺水,所以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但由于距离主干渠较远,所以我们那里并没有怎么享受到红旗渠水的恩泽,所以那个年代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正如文中所说,结婚之前,母亲的贫困是和她娘家人绑定在一起的;结婚后是跟我的爸爸绑在一起;生孩子以后依然是贫困,又把我和哥哥、妹妹绑上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尽一份母亲的责任。
正如这本书提到的父亲常年外地工作,我父亲也是。红旗渠修建的时候给林州培养众多建设工程工匠,又限于当地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改革开放允许人员流动后我们那里基本上所有有劳动力的男性,外出到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打工。所以,在我从小的记忆中就是只有我母亲和我、哥哥还有我妹妹四个人,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会回去帮几天忙,然后就匆匆离开了。这样的话,家里内外操持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身高一米六多、体重一百斤左右母亲的肩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其生命的尽头。
作为农民的母亲,春天忙于春耕。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机械化耕种技术,所以基本上全部农活儿都是靠手工完成。比如,要种棉花,首先需要在家把棉花籽培育发芽,然后再种到土地里,后期还要视雨水情况浇水、或者帮助棉花苗把土块儿拿开;种红薯也是从培育红薯秧开始,一般从天气暖和一点的二三月份开始培育红薯秧,先用提前准备好的农家肥整理好“养红薯秧床”然后把一个一个红薯整齐摆放,接下来根据气温情况不停撒水让红薯发芽,发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到红薯地了插秧了。所以说,印象中母亲从春节一过的整个春天都在繁忙的这种农活中度过。
夏天,地里的活比较简单,就是拔草、摘果子,没有那么劳累。但家里还有一件“大活儿”等着母亲,那就是做千层底布鞋,这也是留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因为母亲经常忙于深夜。做千层底布鞋需要的工序很多,最开始就是春天购买麻绳,然后到夏天湿度达到以后就可以搓成绳了。之后是,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用浆糊把好多好多花花绿绿的碎布一层一层黏到一起,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了照着提前画好的“鞋印子”剪好备用。最后就是纳鞋底,把鞋帮和鞋底缝到一起。留给我比较痛苦的回忆是搓麻绳,因为用小腿搓麻绳,就意味着每年都要把母亲的小腿上所有的皮肤搓烂,完了结茧,然后再搓,最后形成没有什么知觉的“发明”的皮肤,就不再疼痛可以随意搓麻绳了。这个过程,每年夏天都要重复一次。正如梁先生觉得母亲就应该干一样,那时候我也是很调皮,母亲叫我帮忙,我还不情愿,就觉得你做妈妈的,你不应该干这些事情吗?现在想来真的是太难了,因为小时候基本不买鞋,全部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所以整个夏天母亲都在忙这个,通常大大小小要做三四十双鞋。白天干不完,就忙到深夜,所以经常我们晚上起夜时发现母亲还在忙着纳鞋。
秋天,丰收的季节,也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累但开心着。虽然那么瘦,但是她真的是就像一个男人一样干活儿。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机器收割,所有的庄稼都需要人用镰刀收割后,再用手推车推到家里,以颗粒归仓,是不能浪费一粒一颗的。
冬天,没有什么农活了,本该是农民享清闲的时候,但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她就开始在附近找活儿,这样还能照顾我们三个孩子。印象中,母亲去过造砖厂、塑料厂打工。作者书里提到母亲工作环境很差,这点儿我能深刻理解。因为我母亲当时去的那个塑料厂也是这样,厂子是一个村民在村子里所建的,所以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措施。有一次家里有事,母亲上班的时候我跑去找她,距离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鼻的塑料味道。而且机器声音很大,我在门口喊了几声,母亲都没听见,后来是其他人注意到我后把母亲叫出来的。
虽然,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但是现在想想,母亲用她一生的实际行动教给了我很多东西,这也是万千母亲的一个缩影吧。
二、养育孩子是我跟母亲关系修复、重建的一个过程
有人说,孩子有两种,一种是来还债的,很乖,与父母关系很好;一种是来讨债的,很费劲,与父母关系很不好。很不幸,很长时间,我属于后者,这也是她一生气就挂在嘴边的话。仔细回忆一下,原因可能是:1.我长得像爸爸。当时那个年代好多婚姻都是父母包办或做主的,我母亲就经常说,不是她情愿的,是姥姥姥爷替她做主的。所以,看见我就比较烦吧。2.我右脚的食指比拇指长很多。按照我们老家的说法,脚长成这样就不孝顺母亲,所以母亲一生气也会随口说出类似这样的话。
以至于我和母亲关系不太好,记忆中最激烈的冲突是初二那年因为学习的事情。我们那个地方在当年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好多家庭更倾向于让男孩子上学。所以一到初二,好多女同学都辍学了,于是我们几个仍然在上学的女孩子就成了“另类”。甚至有几个家长还找到我母亲说,让我母亲先做我思想工作,只要把我劝辍学,其他几个就好说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和母亲关系很僵。有一次放学后就产生了剧烈冲突,我放学到家就回房间写作业了,但母亲一直喊我让我做家务,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我隐约知道她们几个家长的意思,所以青春期的我就故意不去干活儿、也不回复母亲。然后母亲就在院子中间开始骂我,最让我难受的一句话是“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一个孩子”。正在气头上的我就猛地打开我房间门冲出去对着母亲说“我怎么这么倒霉碰上你这样的娘,说完扭头就又回去了。这一次,我们母女都把最难听的话说给了彼此,事后肯定都很伤心,但那个时候的我只顾着自己生气了,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缓过来的。
我们关系缓和的契机是,我当时的班主任侯山有老师一次看到我作文(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是哪篇作文)里写的情况后,他翻山越岭去我家找了母亲好多次,给母亲做思想工作。自此以后,母亲说既然老师都觉得你是个苗子,要不就看看再说。后来我顺利考上高中,我们的冲突才算消停,但没几年,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和母亲谈那段冲突的光阴。
以至于,在我生孩子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跟母亲关系就不好,也不愿意去试着正视那段冲突并想办法化解。但是从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心里也放下了。因为我是顺转剖,整个生产持续了从白天到晚上的一整天,所以孩子顺利出生那一刻,我之前对母亲多少的隔阂全部烟消云散了。
然后随着养育两个孩子的这个艰辛过程(两个孩子差两岁,我是全职在家五年独立照顾两个孩子到幼儿园后才继续工作的),我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完全修复和重建,而且我也有勇气面对母亲生前照片了。因为,现在的我有时候生气时脱口而出说的话,竟然是当年母亲说我的话,所以我完全理解了我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生命,并在当年那样的条件下将我抚养长大,这已经是母亲能给予我的最大财富了。
三、关系重建以后,我发现其实我的母亲一直都在,她虽然离去二十年,但是仍然在教给我很多东西
上海杨林兵律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律师是个春耕秋收的职业”。听到这句话时,我懵懵懂懂。但是有一次回老家,在麦田里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有一年“颗粒无收”的秋天。对于靠天吃饭的农田,不浇地,若哪一年天气不好、雨水少,就意味着颗粒无收,那年秋天就是。但母亲和其他大人们仍然忙碌着把干旱的干裂土地里的玉米杆儿、谷穗杆儿等拔掉,然后翻土、播种小麦种子以期待来年小麦的丰收。
看着这种景象,我就很不理解。便忍不住问母亲都这样了,为何他们看上去不伤心,还在那么拼命干。母亲头也不抬地说,这有啥伤心了?农民把该干的活儿干好了,剩下的就看老天爷的了。虽然这一茬庄稼没收成,但来年的麦子有没有收成,还得看农民现在能不能把该干的活儿干好呀。是呀,这是麦子播种的季节,如果一味消沉,不播种,那来年的麦子是肯定没收成了。
于是那天就在麦田里录了一条视频发到我的自媒体平台了,很高兴还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共鸣和反馈。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律师是春耕秋收的职业,所以要讲究以下几点: 1.季节性。应该要看节气进行干活儿,在应该做什么的季节把什么做好,春天就把土地平整好,而不是一味忧虑秋天有没有收获。耕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所以不要慌。无论接受法学教育四年还是七年,初到律师职场,都是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所以,这个时候要低着头多努力提高自己实务技能,不要想着到职场就收获了、就开始拿案件挣钱了。拿我自己来说,执业证显示13年,但由于全职在家带孩子空置了五年以及其他事务的耽误所以实际执业时间并不长,所以我自己心里就得清楚自己所处状态,然后放低姿态以一个青年律师甚至刚执业律师的心态去安排自己的工作。
2.适应性。对于农民来说,她们会详细分析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然后再决定种什么的。比如,会根据土壤、地势、浇水是否方便等情况来综合考虑是种麦子、种油菜还是种大蒜。同样道理,我们都在说专业化,也不是随口就可以定调哪个方向的。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性格、现有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选择职业方向,然后再深耕,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收成。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妈妈》很简单的两个字,就是这两个朴素的字就能引发我们看这部电影的兴趣
这部电影讲了一位八九十岁的妈妈照顾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家里只有她们两个人,两人相依为命。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很厉害的文科老师,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老师,但气质从不败美人,她仍然很漂亮;女儿也是一位大学老师,但她心里一直有个结,因为她没让爸爸回家,爸爸跳湖去世了,这也是在生病之后她总是看到爸爸的原因,在她心中,她从来没有放下过这件事情,或许整理爸爸的日记也是她给自己的一些安慰吧。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妈的那句,无论你怎么样,多大,你都是我的女儿。哇,泪目了,女儿怕自己的病情回影响到妈妈,送妈妈去养老院,而妈妈也不怕自己被女儿拖累,就算自己被女儿打,咬,留下不知是眼泪还是雨水的泪水,但第二天自己生病了也会尽心尽力的照顾女儿。这也是女儿和妈妈的双向奔赴吧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个电影有没有什么感触,有没有想起自己和妈妈的点点滴滴呢?希望看完这个电影之后,大家都能理解了妈妈的辛苦,去给妈妈一个拥抱吧
在这里,我也想祝天下所有的妈妈都健康快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