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7 1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雪花人》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比如对故事情节的喜爱、对人物性格的欣赏、对主题思想的感悟等。
2. "整体把握": - 首先要全面理解《雪花人》的故事内容,包括情节发展、人物关系、背景设定等。
3. "结构布局": - "开头":简要介绍《雪花人》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故事情节: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如情节的曲折、高潮的处理等。 - 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如人物的心理变化、行为动机等。 - 主题思想:对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的解读,如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 艺术手法:对作品在文学手法上的运用,如象征、对比、讽刺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主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4. "具体分析": - 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避免空洞的议论。 - 注意引用原文,以增强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如果一句名言,你实在不知道是谁说的,那你就说“是伏尔泰说的”。在汉语世界,这是“名言认名人”的常见套路。伏尔泰似乎总是能说出一些既具有迷人诗意,又不乏深邃思想的句子。
伊夫林·霍尔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会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出自伊夫林·霍尔撰写的《伏尔泰的朋友》一书),被挂在伏尔泰名下,即是一例。
另一个例子是这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比“誓死捍卫不同意见说”,更符合文艺腔与思想性兼而有之的伏尔泰特性。因此在中文网络里,“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始终与“伏尔泰说过”捆绑在一起。尽管在这个句子被高频引用时,就已经有人明确提出,其真正的言说者另有其人。
伏尔泰
其实,“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及相关句式的流行,是21世纪之后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传播现象。梳理这个句子在中文网络的流传,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2010年之前,这句话很少被提及,网络上唯一能找到的痕迹是“大耳朵英语”网站于2008年10月20日发布的一个知识帖——“最有意思的100条名言”。这100条名言的第21句就是“伏尔泰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会有负罪感(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无法核实“最有意思的100条名言”是发布者自己的整理还是转载了他人的内容,但就收录的句子来说,却难称严谨与准确。最典型的是,题为“100条名言”,实际编排的名言竟有101条。这个知识帖虽不靠谱,但其互联网记忆的原点价值却不容忽视。在没有外部干预和纠偏的情况下,“伏尔泰说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的搜索。
当然,在“大耳朵英语”网站发布了“最有意思的100条名言”后,所谓“伏尔泰名言”并没有立刻热起来,它一度沉寂了好几年。其间,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插曲,导致“伏尔泰名言”被一不小心“撞了一下腰”。2011年11月21日,财新《新世纪》周刊第45期,刊发了学者刘瑜的专栏《恶之平庸》。这是一篇反思纳粹魔头阿道夫·艾克曼(文中如此,更常见的译法为阿道夫·艾希曼)罪行的文章,文中,刘瑜写道:“西谚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谁都看得出刘瑜文中的西谚“滴雨成洪”,与“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在含义上的接近。刘瑜所阐述的“平庸之恶”的观点,为此后汉语文本对“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的引用框定了论域。这句话一般被用于责任体系的辨析,以抨击庸众的盲目和网络暴力的残忍。
刘瑜的《恶之平庸》,后来被收入其专栏集《观念的水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此书出版不久,即2013年4月,有一位叫“丹麦小鼠”的豆瓣网友写了一篇题为《读<观念的水位>》的读后感。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丹麦小鼠”在评论《恶之平庸》一文时如是说,“有这么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错。”虽然作者在引用这句话时没有点出言说者,而是用了相对模糊的“有这么一句话”。但这篇读后感中的引用,无疑在互联网上再次激活了“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
2013年6月,有一则知乎问答的题目就是“当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而一位赢得最多赞同的网友,在时引用了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的观点来诠释——群体从不承认他们的罪行,即使把事实摆在他们眼前也是一样。
难以确认知乎的这则问答是否为“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病毒式传播的起点,不过从网友的表述看,人们似乎对个人在群体性事件中所应肩负的责任,达成了情感共识。
此后,“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所衍生的近似句式,以越来越高的频次,出现在各种体例、各种传播介质的文章中。2015年之后,“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更是呈漫卷中文互联网的态势。这句话或被用来声讨网络暴力对普通个体的伤害,或被用来评判干部腐化过程中身边人的责任,或被用来检视重大事故中每一个细节的失误……
可无论是什么场合与背景的引用,“伏尔泰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都占了绝大多数。而关于这句名言出处的不同意见,淹没于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
然而,这一次真理又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真正的版权,属于波兰犹太裔诗人斯坦尼斯拉夫·莱克(Stanisław·Jerzy·Lec) ,这句话出自他的格言集《思绪纷乱》(More Unkempt Thoughts)。
斯坦尼斯拉夫·莱克
斯坦尼斯拉夫·莱克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生于1909年,卒于1966年。他早年从事新闻工作。二次大战爆发,德军入侵波兰。身为犹太人,斯坦尼斯拉夫被迫逃往罗马尼亚。但在逃亡路途中他被德军抓获,关押在乌克兰捷尔诺波尔集中营,不久被判处死刑。斯坦尼斯拉夫被带到树林里,拿铁锹给自己挖墓穴。上天垂青,看管斯坦尼斯拉夫的卫兵们感到饥饿,去吃饭了,只留下一人陪着行将就戮者。于是,斯坦尼斯拉夫瞅准时机,用铁锹击杀了愣神的卫兵。随后,他穿上死去卫兵的军装,潜回华沙并找到了地下抵抗组织。他一直参与反抗纳粹的斗争,直至二战结束。
斯坦尼斯拉夫年轻时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诗,晚年他以创作格言和警句而闻名,被誉为现代最后一位讽刺艺术大师。《思绪纷乱》是他晚年系列格言集的收官之作,于作者去世当年(1966年)出版。在英文版《思绪纷乱》中,“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的原文表述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显然,人们时下熟知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与斯坦尼斯拉夫最初的版本,句式有所调整,意思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版本的“认为自己有责任”是主观认定,而网络流行版的“无辜”是客观评判。有趣的是,斯坦尼斯拉夫原版的英文句式,反而与那个“最有意思的100条名言”中的“伏尔泰名言”一模一样。
事实上,自“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在中文网络流行起,坚持“源自斯坦尼斯拉夫”者,就一直顽强地向认为“伏尔泰说过”者索要版权,互联网上不难找到他们抗争的印记。
譬如,2015年12月24日,网友BurningMo在知乎提问“‘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时,就明确表示:出处不是伏尔泰,而是斯坦尼斯拉夫。
又如,2018年11月3日,网友曹哲在知乎提问“如何理解‘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时,不但声明了这是斯坦尼斯拉夫的名句,而且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了详细解读。
遗憾,“正确的人”没能在互联网的狂欢中成为主角,“伏尔泰说过”依然号令群雄。一句讽刺庸众无脑和网络无序的格言,在引用时却被公众一本正经地张冠李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更可笑的是,早在“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盛行中文网络之前,就已经有公开出版的文字材料为这句话验明了正身。《外国名言引语金库》(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刘宪之、唐克蛮、庄涛主编)的第581页写得很清楚:“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出自斯坦尼斯拉夫·莱克的《思绪纷乱》。
很多年前,就有人就在道旁立起了路标,但后来者仍沿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伏尔泰说过”,错不在伏尔泰,他生活在两个多世纪前,既不能为自己证明,也不能为自己证伪。错的是互联网上那些思绪纷乱的雪花。
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这一晚,我在鸟巢现场看到了从容、开放、青春的今日中国
在零下4℃左右的寒冷里在鸟巢现场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她给我最深刻的一点感受是,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那就是通达,也就是通融、汇通、畅达。
无论是倒计时的中国24节气景观,还是运动员入场时播放的世界经典名曲串烧,无论是由冰球运动员射门后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图案,还是灵感来自中国结图案的雪花,无论是满场撒欢的孩童,还是手手相传国旗的普通人,每个细节都联通着体育和生活、古代和现代、中国和世界、过去和未来等。“不点”主火炬,属于一次重要创新,既符合当代绿色低碳环保观,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无为而为”理念的从容而又创造性的运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带着一种急切证明自己的心情,要一举展现五千年的传统中国,一个正走向世界的中国;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我们有了一种从容不迫,心态平和地让大家看到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她的从容、开放、浪漫、青春、多彩的身姿。
滕俊杰(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人的浪漫,就寄托在星辰大海绿枝春生之中
这一晚是影像视频艺术与实体表演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浑然一体的盛宴。整场开幕式,超大型地屏与竖屏联合打造出裸眼3D的效果。数字科技创新下,我们得以清晰看见中国人鲜明独特的奥运美学。
承接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开幕式视觉开篇惊艳。草木春生,也如绿芽破土,一切就如冰天雪地时刻的立春,是大自然的絮语,也如奥林匹克,活力流转生生不息。如此嫩绿色的大视觉运用在历届冬奥会是少见的,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传递了我们清晰的理念——中国人的浪漫和美学意韵,就寄托在星辰大海、绿枝春生之中,表达了对生态文明追求的终极目标,艺术地凸显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的硬核主题。当蒲公英摇曳,冰雪不冰冷,我们绿色办奥的理念哲思被全世界看到,我们在高科技时代仍诗意栖居的文化自信被全世界感知。
夏煜静(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这是“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最动人的作品
2月4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拉开大幕的日子,开幕式既传统又现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运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不论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的倒计时,还是所有参赛代表团的雪花引导牌拼接而成的“大如席”的巨型雪花,细细品味,无不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令人震撼之美,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北京冬奥会开幕仪式精彩亮相的本身就是“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最动人的作品。
谷好好(昆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中传递力量、希望与智慧
非常振奋!非常激动!这是一场提振人心的开幕式,它不仅是属于冬奥会的,也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一首豪歌。随着主火炬的点燃,我心中的那把火也燃开了。这两年来疫情的反复让人总有些担忧,开幕式则一扫心中的阴霾,因为它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中传递了力量、希望与智慧。“立春”之日,冬奥会开幕。倒计时表演《立春》里的一片绿意盎然昭示新的开始和勃勃生机,春天的朝气扑面而来。看到用代表二十四节气的24个数字倒计时,我非常震撼,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故事,这是文化自信的表达,向世界展示和推广了属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毛时安(著名文艺评论家)
绿色环保低碳,智能光影构成完整的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叙事
这个夜晚的主角是人,年轻人,中国人和地球人,超越地域、种族、宗教、制度。人类战胜一切灾难,需要我们共同携手,走向未来的美好。
当各行各业各族儿女传递国旗,当世界各国青年一字排开并肩向我们走来……我被深深打动,中国人对祖国、对人类的爱是那么博大而纯洁动人。
冬奥会主题符号是雪花,以橄榄枝和参赛代表团雪花引导牌组成的雪花,赋予雪花人类团结、追求和平、让世界充满爱的多重美好寓意。2008年以夏奥运展现扎根于深厚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的自豪,2022年冬奥会展示一个走向未来的中国文化的自信、从容。
从过去时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化到新时代正在进行时的中国文化,舞台上,绿色、环保、低碳,智能化的光与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精神、中国形象的叙事——很中国、很世界,很古老、很现代;再现了当代中国人阳光、向上、友善的形象,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想而奉献冰雪晶莹的中国智慧中国情怀。
王为松(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开幕式让中华文明以年轻时尚活力的风格呈现出来
这一晚,是冰天雪地,也是春意盎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幕式寓意着良好的开头。另一亮点是孩子的形象,在冰雪中摸爬滚打,开心前行。我们这代人从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每天做早操前说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次更多以孩子的形象与视角,寓意少年强则中国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
开幕式让五千年中华文明以年轻、时尚、活力的风格呈现出来,兼顾时代特色、世界视野、中国智慧,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一起向未来”的奥运理念与美好愿景。
备受关注的点火仪式上,在雪花引导牌组成的大雪花中央,没有点燃,却永远燃烧——让冰雪点燃热情,让世界充满爱;让奥运凝聚力量,让青年联接世界。
辛丽丽(上海芭蕾舞团团长)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
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以伟大的中华文化为载体,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向国际社会发出携手共创未来的时代之音,大国风范与风采使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春草、蒲公英,中国式的浪漫在这个舞台上呈现得淋漓尽致。磅礴的中国力量,构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所有人心愿和信仰。
傅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绝美的数字艺术作品让人惊艳,熠熠生辉
这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升旗仪式之后出现的一组连续的绝美数字艺术作品让人惊艳,熠熠生辉,非常流畅,一气呵成,让人看得甚为过瘾。
从中看出中国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重大国际性庆典中大规模运用的趋势。数字艺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逼真性。在日益精湛的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数字艺术令人身临其境,极具感染力。以数字媒介作为载体的数字艺术,让媒介本身成为艺术,艺术又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这或许是数字艺术在这样大型活动中大放异彩的原因所在。
代晓蓉(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向世界完美展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象
虎头帽、雪花中国结、传统窗花纹样的中国之窗……中国文化符号构成的视觉系统,非常“张艺谋”、令人惊艳,而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五环出场的舞美设计构思,更是让人惊呼“太中国”——冬奥会开幕式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浪漫地向世界完美展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象。
这场开幕式运用现代技术,以超现实的方式演绎本届奥运会的主题,文艺表演贯穿融合其中,简洁而饱满。在“冰雪五环”中裸眼3D、激光技术的应用,以破冰雕刻出五环,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开幕式通过数字交互、动作捕捉技术,完美地把冰上表演、童声合唱与立体的视觉画面相融合,虚实结合,以科技之美展示了人、自然、运动之美。
韩可胜(文化学者,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
用中国文化核心元素来开启,应天时、合地利、称人心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正值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导演组用节气为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一个世界性的运动节日,用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来开启,应天时、合地利、称人心,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创意。由此,人们将永远记得这个冬奥会——无法复制,它是属于中国的冬奥会。
节气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科学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总结太阳在周年运动过程中到达相应的位置,时令、气候、物候、动物、植物、人所出现的特定状态,引导人们去科学地生活,顺应自然,而不是悖逆自然,其中包括运动和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二十四节气为冬奥会开幕,触摸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这次冬奥会开幕式虽然不穿古装、不讲5000年的故事,但每一分钟实际上都写满了中国文化,整体创意和创新体现的都是中国人的价值观、美学观、世界观、生命观、自然观等,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龚天鹏(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
我的泪点是小男孩小号独奏《我和我的祖国》伴随五星红旗交接
这一夜,我的泪点是小男孩的小号独奏《我和我的祖国》伴随着五星红旗的交接。
对我而言,这是中国人在传递与世界守望相助的赤诚信念。对我而言,这就是我每天都希望用音乐所做的。对我而言,这就是“初心”的声音。2008年,我就是被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的美丽所震撼,从而决定做一名交响乐作曲家的。14年后,人类社会又不知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但这一刻,就像各国可爱的运动员踏着创意性改编的世界古典名曲大串烧节奏入场(我们全家玩了一个小时的作品出处抢答环节),滑冰队伍伴随中西两首催泪老歌引出四句格言那样——世界人民大团结,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却又这么宝贵。
滕肖澜(著名作家)
这是只属于冬奥的画面,美得纯净之至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序曲行云流水——绿色小草代表立春节气,象征万物复苏和勃勃生机。随即一束蒲公英,由小男孩的剪影吹散,银色种子飘向天空,彰显无穷希望。
稍顷,滔滔黄河水从天而降,又化作晶莹冰立方,将历届冬奥会一一展示。几记冰球,电光石闪,定格在2022北京冬奥会。
当中国元素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空灵壮阔中见匠心,冬奥会开幕式充满时代感又充满人文气息。
传递国旗环节,能看到两队传递者们眼底的珍视。短短一刻,却最是动人。
当雪花纷纷落下,一朵雪花就是一个国家,这是只属于冬奥的画面,美得纯净之至。尤其喜欢插入的冬奥短片,将冬奥细节与日常点滴相呼应,哪怕是略带狼狈的摔跤,都充满着生命力,还有人间烟火气。
正如雪花终将融入大地,冬奥盛景最终将属于全世界,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向着美,向着爱。
作者:文汇报社
编辑:苏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