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于成龙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7 18:41

推荐《于成龙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于成龙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作文要围绕于成龙的作品或生平展开,例如于成龙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历史贡献等。
2. 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对于成龙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包括他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作品特点等,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3. 选择角度:从多个角度切入,如于成龙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地位、作品风格等,使文章内容丰富,有深度。
4.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合理,论述要有条理,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你的观点。
5.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于成龙作品或生平中最具代表性、最具价值的内容,让读者印象深刻。
6. 结合实际:将读后感与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实际相结合,体现你的感悟和收获。
7. 适当引用: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于成龙的作品或生平事迹,以增强说服力。
8.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9. 注意篇幅:作文篇幅不宜过长,控制在800-1000字为宜。
10. 检查修改:在完成作文后,认真检查文章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确保文章质量。
以下是写作时

游山西·读历史 | 以史为鉴,走近“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

来源:山西新闻网

9月23日,顺着九曲黄河,“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黄河线的第一站,来到了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的于成龙故居,感受一代廉吏的好品德、好家风。

“做官就是担当,秉公清风热肠,男儿青史写志向。”2017年,一部讲述于成龙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全剧带着浓厚的山西色彩,将于成龙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的价值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着这样的崇敬之心,此行的记者们推开了于成龙故居的厚重大门。

于成龙故居大门

“一代廉官正气歌,身无长物旧衣遮。”康熙皇帝曾盛誉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御书“高行清粹”匾额,称赞其品德“朴直”,做官做事“忠勤”,最大优点“廉洁”。

一腔正义,两袖清风,至诚通天,律己甚严。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于成龙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记者们参观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故居建造于清代早期年间。2014年,方山县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将于成龙故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合理修缮,通过陈列于成龙及其家人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读书和劳动场景等,将于成龙一生做人、为官的故事讲给后人。

据讲解员介绍,这处故居是于成龙出仕前,45年耕读生活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于成龙的成长、成熟及其优秀品格的养成。其故居传统的建筑形制、简单淳朴的建筑风格,也印证了于成龙为官清廉的历史事实。现如今,因其中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含义,这里已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廉政教育基地。

观天下第一廉吏 谈崇廉尚俭作风——观于成龙有感

于成龙45岁方为官,直至67岁卒于两江总督任上,实属大器晚成,经历殊为不易。康熙皇帝誉之为“天下廉吏第一”,后人誉之为“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让我对于成龙深深佩服!

45岁出道未为晚——埋下躬先俭仆火种

45岁对于现代人来说,为单位工作的时间已过去近三分之二,即将“收官”。而45岁对于成龙的一生来说,也已过去三分之二,可他此时才刚刚出道。原因在于,他生不逢时,出生、成长于明亡时期。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在山西省汾州府永宁州来堡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23岁的于成龙到山西省会太原府参加乡试,中了副榜,做了贡生,这是他平生科举的最高成绩。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于成龙再一次参加了山西乡试,却失败了。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40岁的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的考试,获得了一个候补知县的新身份。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也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到哪个省任职。他的运气差极了,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罗城县。

45岁的于成龙,做官的梦想终于实现。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日后虽身居高位,却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罗城做官开头难——成就勤政廉洁好官

1661年,于成龙从山西永宁出发,到六七千里地外的广西罗城县赴任。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于成龙初上任,经历了“三难”。

行路难。长途跋涉,鞍马劳顿,水土不服,从永宁到罗城,于成龙花了3个多月。在赶往管辖罗城县的柳州府路上,他染上疾病几乎到了死亡的边缘。

生活难。罗城县当时的工作条件,被称为“活地狱”。不到一年时间,5个仆人相继病倒,死了一个,剩下四个被他打发回家了。这时候的于成龙,白天自己洗衣做饭,经常只吃一顿饭,闲了才吃两顿饭。晚上睡觉要防备盗贼和野兽袭击,头下枕一口刀,床前插两支枪。

交流难。上任之初,于成龙说的是吕梁山里的永宁方言,百姓们说的是罗城县的民族语言。凭借着手势、眼神、笑容,双方总算能做一点沟通。可于成龙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在罗城一待就是7年,编制保甲,辑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修建学宫、养济院,医治了罗城的战争创伤,恢复了经济民生,把一个荒芜的偏远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和平繁荣,深受罗城各族人民的爱戴。在罗城县令任上,于成龙充分展示了智慧和才能,被上级举为“卓异”,其后得到数次升迁和重用。

这“三难”让他看到了民间疾苦,自此他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宦海生涯负孝亲——赢得天下廉吏盛名

纵览于成龙20余年的宦海生涯,可谓地域广阔、事务复杂。清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及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早晨,于成龙在江南江西总督任上精力耗尽,油尽灯枯,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67岁。20余年里,于成龙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家中老母全委托妻儿照料,不是他不守孝道,而是舍小家为国家,宁愿负孝亲。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实至名归!

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民心。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可见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

于成龙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