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新学期的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8 00:29

怎么写《新学期的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新学期的讲话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讲话的主题,即新学期的目标和期望。这将有助于确保整个讲话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讲话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可简要介绍新学期的背景和重要性;主体部分阐述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结尾部分总结讲话内容,并鼓励大家共同努力。
3. 语言表达:讲话作文的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词汇。同时,要注重语言的感染力,使听众能够产生共鸣。
4. 内容丰富:讲话内容应充实,既包括学校层面的发展规划,又涵盖学生个人成长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建议内容:
a. 回顾过去:总结上学期的成果和不足,为新学期的努力提供借鉴。
b. 分析现状: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校发展,阐述新学期的机遇和挑战。
c. 展望未来:明确新学期的目标和任务,鼓励大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d. 个人成长:关注学生个人成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5.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使讲话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6. 调动听众情绪:讲话过程中,适当运用情感色彩,调动听众的情绪,使大家

学会创新,边界无疆!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2023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全文来了!

今天(9月1日),在复旦大学2023级开学典礼上,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讲话《学会创新 边界无疆》,寄语全体复旦新生。



学会创新 边界无疆

——在复旦大学2023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3年9月1日

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迎接丰收的时节,欢迎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4217名本科新同学和11807名研究生新同学加入复旦大家庭,成为一名复旦人。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向一路指引陪伴同学们成长的父母和师长表示诚挚的感谢!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是学习知识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大学阶段是一生中学习成长的黄金岁月。迈入复旦之门,同学们不仅将学到高深知识,也将亲身参与知识的创造,真正懂得学习和创新的意义。复旦人学习是为了创造,并把创造知识作为学习的更高境界。在这片沃土上,同学们应该自觉地把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真正奠定立身立业、自强强国的根基。以创新为天职、以卓越为目标,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治学之道,更是国家、时代对同学们的成长呼唤和成才期待。


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比如,对现有知识的体系分类,划定学科的边界;探索客观世界的现实局限,产生知识的边界;知识传播生产中的成规束缚和思维惯性,形成思想的边界。这些边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会形成阻碍和挑战。而创新的本质,是克服惯性的依赖、现实的约束、思想的保守,实现从旧到新、从已知到未知、从己岸到彼岸的突破和超越。复旦人以“旦复旦兮”为奋斗意象,生命不止、创新不息,突破超越这些边界,追求知识、理想和卓越才能永无止境。


借此机会,围绕学习和创新,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第一,越过学科专业的沟壑。

今年的开学典礼本研一起、在户外举行,这是学校近20年来第一次。最近江南雨水多,很多人感到担心。我们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联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基于学校自有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训练出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这一模型能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每次预测耗时3秒以内。“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


这就是一个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动案例。每个学科和专业都能提供不同的学术视野、思维方法和研究工具,但解决现实问题往往离不开跨学科协作。面对快速变化的复杂世界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打破知识体系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普遍潮流,没有交叉新工具、融合新范式,必定会落后淘汰。


跨越学科边界,不仅需要交叉,更需要融合。交叉是物理结合,而融合将发生化学反应,创造新的物质、产生创新成果。实现融合创新的主力军,不仅仅是院系、学科和老师,更要看在座的同学们。大家正在塑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无限的活力和潜能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塑造新的未来。


学校搭建“2+X”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本目标是引导同学们按照个性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学习的主人、掌握发展的主动。“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训练,帮助大家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品位、激发学习兴趣;“重能力、求创新”的前沿学程模块和一二课堂丰富的育人资源,帮助大家迈出主动规划和自主探究的坚实步伐,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拔尖创新成长路径。


今年,学校为厚植创新和育人沃土,新推出了“文化校历”。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应该不囿于学科背景,全身心投入各类融合创新实践,不断垫厚学识根基、拓宽见识眼界。像分子运动一般,在“升温”中提升交流的主动性、在“增压”中提高思维碰撞的几率,激荡出创新的无限可能,为实现自我能级跃迁积蓄深厚能量。


第二,突破发现新知的壁障。

创新有许多类型,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以发现新知为目标的原始创新。发现新知,是突破已知边界、拓展人类知识疆域的过程,往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提出新问题,对原来貌似不相关的多个事物进行关联性思考,发现新的联系;第二步,解决新问题,搞清楚新联系的因果关系和背后的学理机制。新问题提得越好,新关系的跳跃性越大,对知识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的价值也就越大。


复旦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高校,复旦人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最核心任务是把原始创新做到世界顶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策源功能。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竞争力,都离不开原始创新这个内核。而同学们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会如何原始创新,学会提出好问题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一场原始创新范式变革的帷幕正在拉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帆桨,AI浪潮将我们带到了一片崭新的创新海洋:人类数千年的知识积累培育出广袤的肥沃渔场,数不清的新发现鱼群在海平面下穿梭,等待着我们用新工具去网获。复旦人理应在“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征程上,发挥出科学智能的“发动机”作用。希望同学们拥抱科研新范式,踊跃学习和参与开发新工具新方法、锻炼AI+创新能力,积极投身这场重塑人类知识边疆的“大进军”。


第三,摆脱收益计算的边际。

从创新的视角看,卓越精神与精致主义截然不同。精致主义往往以利己为核心,计算收益、规避风险、权衡边际效应;而卓越精神把实现理想作为首要目标,有进无退、不计功利才是追求卓越的姿态。创新路上,如果因为权衡得失而选择跟随式研究,将“输在起跑线上”。成才路上,如果太计较一时得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打造漂亮的简历,只会与卓越精神渐行渐远。复旦人应该具有“卓越而有趣”的特质,做卓越的事业、做有趣的灵魂,对于思想、知识和生活永葆趣味心、创造力。


1945年7月,范内瓦·布什向白宫提交了科研政策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他写到:“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


今天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必须攀登科技珠峰。对于有志于攀登珠峰的人们来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敢于从“北坡”迎难而上,走出中国自己的路,才能更好解决问题。今天的中国青年,要实现真正的创新,只有参与全球、全年龄段的全赛道竞争;要追求真正的卓越,必须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在无人区静心“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希望大家有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竞赛的志气、胆气和静气,迈入“无人区”、早日找到自己的果树种子,看准方向、久久为功。


从今天起,大家成为复旦共同体的一分子。这是一个以创新强国、作育英才为天职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以追求卓越、青胜于蓝为旨趣的学术共同体。期待大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复旦这片星空,照亮自己的星海征途。若干年后,成为复旦星空中更璀璨的星辰。


新复旦人们,学海无涯,行者无疆!


责编:章佩林

摄影:成钊

编辑:马铭泽

校长王希勤在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勤而行之 日有所进


勤而行之 日有所进

——在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3000多名同学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美丽的园子因你们的到来增添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培养你们的亲友、老师和关心你们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3级本科生是有着特殊学习经历的一届,你们高中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疫情中度过。居家学习的日子里,你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收获了成长,却也少了一些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如今,你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美丽的清华园,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我鼓励你们多接触实际、多了解实际,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动实践,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放飞更绚烂的梦想。


“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也是清华人“务实”特点的真实写照。“行”就是做事,就是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从已有认识出发,经过思考采取行动,再从行动中总结经验,经过省思获得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行”的能力,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希望同学们少一些空谈、多一些实干,勤而行之、日有所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第一,做事先有方,成事在于有准备。一个人想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个“大写的人”。做人要胸怀“国之大者”,树立国家为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1935年本科毕业的王遵明学长面对国土沦陷、民不聊生的旧中国,意识到要免受外敌欺侮、增强国力,就必须要生产钢铁、振兴工业。于是他立志以钢铁报国,赴美学习冶金学,仅用两年半就拿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自费到美国各大钢铁厂实习考察,为国学习先进技术。怀着“一个科学家没有理由不忠于抚育自己的祖国”的坚定信念,他于1940年毅然回国,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我国急需的钢铁铸造事业中,成功研制出球墨铸铁并将其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被誉为“中国球墨铸铁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飞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组织力量研究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综合分析世界各国已有成果与未来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经过专家的多轮反复论证,制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经过近20年的奋斗,中国航天人稳扎稳打、善作善成,圆满完成了绕月探测、落月勘察、采样返回三个递进衔接的阶段性任务,使我国在探月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巨大进步。国家推进宏伟的事业要经过审慎的思考、进行长远的谋划,个人做事也要有谋划、有目标、有策略、有章法。


同学们,希望你们秉持“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在不懈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第二,做事要有恒,本事要在事上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成大事者,必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黄克智先生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读书看文献,花大力气啃最核心、最难读的文献,一份7页纸的文献曾被他写下了36页密密麻麻的笔记。对所读文献中的每一个公式,他都亲自推导,力求理解透彻,确保准确无误。这些习惯他一坚持就是数十年。正是这种厚积薄发才使他破解了压力容器工程设计的世界难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只有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


做事不仅要不避于细,而且要不畏于难。唯有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才能练就过硬本领、实现青春梦想。7年前,一群清华本科生发起了极富挑战性的“天格计划”,希望通过自行研制并发射纳卫星科学载荷探测宇宙中的伽马射线暴现象。然而,圆梦之旅却困难重重。他们曾被专家质疑“卫星是国家层面的事,你们本科生做得了吗?”也曾在首颗载荷交付发射之际烧坏了电路,几乎功亏一篑。但他们不轻言放弃,连续两天不眠不休合力完成抢修,如期实现发射。凭着这种百折不回头的恒心和意志,清华“天格计划”团队成员已将5颗卫星载荷送入太空并取得科学成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追光少年”。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惧挑战、勇往直前,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做事须省思,万事要求所以然。省思是“行”的延续与升华,是对经验的提炼、对规律的把握、对认识的深化。省思的过程往往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成见,在深入学习、亲身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1926年下半年,农民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但同时党内外对农民运动也存在着诸多的非议、责难,甚至是污蔑。1927年1月,毛泽东同志历时32天、徒步700公里,赴湖南5县开展实地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深思熟虑后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所见所闻力证农运“好得很”而非“糟得很”,明确贫农是“革命先锋”而非“痞子”,有力驳斥了对农民运动的非议。这次经历也让他认识到动员组织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为他后来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支撑。


通过省思探求规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性认识上升到原理性认识的过程,让我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审美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所追求的情感体验是省思的动力,审美所追求的简约和谐是省思的目标。天地间的正道、真理往往被大师们以符合美的原则的形式表达出来。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三大定律,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无不体现这种简约和谐之美。“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审美让省思更深刻,让我们在追求至善至美的过程中充盈内心、提升境界。


同学们,希望你们常省思、除偏见、善审美、出真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干事创业,让人生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清华园是你们人生新的起点。希望你们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勤而行之、日有所进,成长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摄影 | 杨艳宾

编辑 | 余晓东 郭玲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今天,清华“三字班”报到!




收藏!清华2023秋季学期校历+计划表




在依旧热烈的初秋,和清华相遇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