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医学书籍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8 10: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医学书籍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医学书籍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读后感的主题,即这本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可以围绕书籍的内容、观点、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体会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书籍中的重点内容,如医学知识、观点、案例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这些内容对你的启发和帮助。
4. 结合实际:读后感要具有实际意义,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或生活经历,谈谈这本书对你有何影响。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用书面语进行描述。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6. 适当引用: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书籍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7. 避免主观臆断:在评价书籍时,要客观公正,避免

希望是人间最好的药——读《医学的温度》

作者:崔岱远(作家、文化学者)

《医学的温度》,一本薄薄的小书,字句平实通俗,读起来却犹如黄钟大吕,令人震撼。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道出了医学的真谛,追问了生命的本质。

《医学的温度》韩启德著商务印书馆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首先回忆了儿时一次生病住院的经历,尽管用的是很一般的药,医护人员的关爱却让他第一回感受到来自父母和家庭之外的温情。正是这份温情奠定了作者一生的事业,得以成为一代良医,以至于古稀之年念念不忘,由此而悟出了“医学是有温度的”这一哲理。这位作者就是著名学者、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先生。

照常理,这么一位泰斗级人物论述自己专业领域的著作应该深奥难懂,非专业人士只能敬而远之。然而,这本书的每一行字都能深深打动普通读者的心,让每一个生过病的人,每一位陪亲人看过病的人感同身受。

疾病使人痛苦。医学回应着病人的痛苦。但很多人未必想得到,疾病之苦来自两个方面:疼痛和悲情。病人不仅需要缓解疼痛的妙药,更需要抚慰悲情的灵丹,如果这份抚慰是来自医生的,那简直就是脱离苦海的希望。病人希望从医生嘴里听到“你能好起来”“你没那么严重”之类的抚慰,病人希望看到医生充满鼓励的眼神。须知能治愈悲情的唯有希望,希望才是人间最好的药。

说也奇怪,今天的医疗技术比几十年前不知先进了多少倍,然而今天的医患关系却比几十年前不知紧张了多少倍。患者感觉诊疗变成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大有向无人化发展的态势,病人很少能自由地向医生倾诉,医患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奢侈,医患矛盾似乎成了难解之结。怎么解?《医学的温度》这本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病人不只是疾病的载体,而是个人。医生首先是个能关爱人的人,而不首先是个科学家。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所谓医患关系,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道是“医乃仁术”,什么是仁?无非就是把人当人。如果每一个医者眼睛里看到的首先是人而不是病,体会这个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医者的期盼,疗效一定显著。毕竟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当中太重要了。

《医学的温度》这本书讲的是治病之法。然而,没有疾病,还有生命吗?因此,这本书在启发读者思考生命。现代医学发展迅猛,可结果是医学越发展,人类越脆弱,越害怕死亡,越不满足医学的进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那么,未知死,焉知生呢?死亡,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轻易提起,又不得不终究面对的结局,和出生、成长、衰老一样,是生命的一个必然状态。每个人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在这一规律面前,医学的任务仅仅只是保护整个过程正常完成。人要是看透了这一层,对医学的理解也就更接近实际,活得也会更通透。衰老不是病,死亡更不是病。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对死亡的恐惧只会让人产生焦虑。长生不老仅仅是孙童年的幻想,而不应是医学的目标。医学不是万能,医生终有力所不及之时。

《医学的温度》当然也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而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从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其实写的是人类情感和人性表达,是一本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书,它深刻,它真诚,它有良心。它是对疾病、生命、死亡乃至人生的清醒认识,不仅仅是经验的、逻辑的,同时也是哲学的、审美的、人文的。正如书作者所言,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我们的许多医生都体会到,与病人沟通是看病最关键的环节。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他们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相似,但内心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背后的故事也不同,能和病人有效沟通,是医者人文素养的体现。所以,医护人员是医学温度的主要传递者。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过于着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养还很不够,需要我们从理念上、制度上、方法上进行改变。我们培养出来的医护人员要有好的人品与人格,要有爱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医学的温度》:一本难得的好书

《医学的温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能启人心智、引人思考。这本书思想价值很高,触及了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现实针对性很强。它既是医学书,又是人文书;既能给人专业知识,又能给人思想智慧;既是学术著作,又是大众读物。

说这本书既是医学书,又是人文书,是因为它从头至尾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作者韩启德先生认为,今天我们的医疗系统虽然受益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各种诊疗手段都较为发达,但是技术主义思潮,同时也造成医疗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削弱乃至缺失。医学是与生俱来带有人性的温度的,世上之所以会有医学,原本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体贴:患者有了病痛,医者帮助去解除。但是在技术至上的时代,医院变成了冷冰冰的面孔。患者有没有病,是仪器的检测说了算。现代化的仪器为医院提供了优越的诊疗条件,一方面使得医院治病救人的能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又使得医院在某些情形下过度依赖各种仪器,为患者进行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这既浪费了稀缺的医疗资源,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于是使得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一天比一天突出。一些医者眼里只有病症,甚至是只有金钱,而没有活生生的病人。“病”被放大了,而“人”被忽视了,致使医学的“初心”丧失了。韩启德先生认为,这种状况必须扭转,今天的医学有必要“回归人文”,重新认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目前医学的许多困局。这个观点,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说这本书既能给人专业知识,又能给人思想智慧,是因为它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医学界的读者,极富启发性。作者视野开阔,既熟悉古今中外医学发展的历史,也了解国际国内现代医学前沿研究的动态,既探讨了医学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科学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也论述了20世纪现代医学的进展历程。这些系统性的内容,对于普及医学知识是极好的教材。但作者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大胆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其中很多观点不合流俗,对于医学界主流观点形成挑战,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茅塞顿开。还有一些颠覆性的观点足以振聋发聩,例如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的意义探讨,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长期服药治疗的必要性研究。这也为医学问题提供了别开生面的观察角度,打破了旧有的思维定式,活跃了学术空气,引领同行们在专业领域里进行更多的深入思考,这对于促进医学科学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说这本书既是学术著作,又是大众读物,是因为作者虽然讨论了很多医学前沿问题,但他的表达却是平易近人的,说的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不仅行文通俗易懂,生动可读,而且作者关注的问题本身具有社会性和大众性。目前,我国正在改革之中的医疗制度,关系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其中很多问题,不仅是医疗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福利和人民健康保障,以至关系到社会公平。这当然只能通过医疗制度改革来解决。医学要有温度,关键是在政策有温度的前提下,使管理体制有温度。这本书虽然不是正面讨论医疗体制改革,但作者问题意识很强,对基层医疗工作很熟悉,所谈到的问题往往切中要害。而且他态度坦诚,见解鲜明,书中提供的许多思考对当前的医改是具有启发意义甚至是指导意义的。

韩启德先生早年曾在贫困地区担任过11年的农村医生,书中也提到了那11年给他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他的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其中有几段感人的故事,我每读一遍都会禁不住落泪。它们渗透了韩先生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代表了他从事医学的价值理念。读者只要悟出了其中的精髓,就会更进一步了解医学的本质和真谛。

来源:《阅读时代》2022年第01期

责编:马京京、作者:李 昕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