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8 1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香菱学诗》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以及她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2.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要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包括她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学诗的心路历程等。同时,可以适当提及其他人物,如林黛玉、薛宝钗等,以丰富作文内容。
3.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将香菱学诗的经历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具个性和深度。
4.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作文中,可以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例如,在描写香菱学诗的过程时,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身临其境。
5. 注意作文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读后感;主体部分重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6. 适当引用原文:在作文中
闲读《红楼梦》,读到第四十八和四十九回,从香菱学诗一事中悟出了求学的道理:一个人想求学有所收获,其一要遇到好老师,这个老师能够教之有方;第二学生要专心学,且坚持不懈。
香菱搬进大观园内的蘅芜苑,和宝钗同住。她想学写诗,就到潇湘馆,径直投在黛玉门下。文中这样写到: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我们可以看到,香菱和黛玉,一个积极拜师,一个乐为人师,两个人很有师生缘。
在这里,我会称赞香菱慧眼识才,她能找黛玉学诗,说明她真的好眼光。事实证明,她拜黛玉为师学诗,找对人了。
且不说大观园众女子,把荣宁二府的人都包括在内,诗才能和黛玉比肩的,还没有。宝钗也很有才华,但她好像没有诗人气质,比黛玉要稍逊一筹。只举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一事,便知林黛玉的诗才出类拔萃。
女诗人林黛玉
关键是,林黛玉这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不止诗写得好,对于诗歌创作还有一套不同流俗的超凡见解和非常可行的教学方案。我们看看她是从理论上如何授业解惑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就是一位善于教学生的老师。我是个古诗词爱好者,对于格律诗写作还是知道一些的。学写格律诗的理论是枯燥的抽象的长篇大论,但黛玉三言两语就解说的通俗明了。
这位优秀的老师,在学生自己有所觉悟之后,就把关于格律诗写作的最需要强调的地方告诉学生: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在这里,黛玉告诉香菱,诗歌的灵魂是“趣”和“真”,不要“以词害意”。可以说,黛玉是把握住了诗歌创作的真谛的。
黛玉不但在教学理论上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她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她借书给香菱,让她把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读二百来首,而且还要细心揣摩参透了。她的这种教学方法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想想看,读名作,而且参透了,肯定是“不会作诗也会吟”呀,这就为学写诗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另外,黛玉对于香菱也很严格。香菱的七律咏月作业重写了三次,第三次她才通过。我们来看她的评语: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黛玉对于学生的习作,总是耐心地指出毛病所在,然后鼓励她放开胆子再做。
除了黛玉作为良师善于教育使香菱在学诗道路上突飞猛进外,香菱自身的因素是她学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香菱真心向学,她恳切地拜黛玉为师,向老师请教,然后按照老师的教导用心去做。她先是从老师那里借阅王维杜甫等名作,然后把老师圈定的作品逐一细读,用心领略。文中的一段话说明她读诗是用心的: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论诗
这是香菱从读诗中自己悟出来,她的论诗,能令才高气傲的黛玉说“这话有了些意思”,而宝玉则直接赞她“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我们可以看出,“呆”香菱靠着她的用心,已慢慢感知诗歌意趣的美好,她已和诗人所创造的意境融为一体。
香菱读诗刻苦而专心,文中这样写到: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我们看到学诗的香菱心无旁骛,当老师给她布置了作业,她的作业连续两次通不过,她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文中这样写到: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又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傍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耽于沉思的香菱
香菱同学为了交上让黛玉老师满意的作业,竟至于魔怔起来,以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竟于梦中得诗八句,而且这八句令众人觉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从而对她刮目相看,要邀她入海棠社。
这就是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
雪芹講學托香菱,詩作非難當念興。
轉合適宜收妙句,起承恰好奠基能。
矩規格調輕微事,立意心真重要憑。
淺近文辭多不可,王維李杜繼傳應。
注:①本詩採用平水韻下平十蒸韻部,平起首句入韻。②雪芹,即曹雪芹。③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1. 首联点明主题
○ “雪芹講學托香菱,詩作非難當念興”,直接指出曹雪芹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来传达写诗的理念,强调写诗时“兴”(灵感、兴致)的重要性。这是对《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情节的准确提炼,也是本诗论述的出发点。
2. 颔联阐述作诗技巧
○ “轉合適宜收妙句,起承恰好奠基能”,这里详细地说到作诗的起承转合技巧。起承是诗歌的开端和承接部分,要为全诗奠定基础;转合则是诗歌的转折和收尾部分,处理得当才能写出妙句。这体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结构的理解,也反映了从香菱学诗情节中所领悟到的作诗要点。
3. 颈联强调立意的重要性
○ “矩規格調輕微事,立意心真重要憑”,指出格律(矩规格调)虽然是作诗需要遵循的,但相对而言是比较次要的,而立意的真诚和重要性才是作诗更应凭借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与《红楼梦》中对于诗歌创作的理念相契合,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也能看到对诗意、立意的重视超过了对格律的机械遵循。
4. 尾联提出传承方向
○ “淺近文辭多不可,王維李杜繼傳應”,表明写诗不应使用过于浅近的文辞,而应该向王维、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学习,传承他们的诗歌传统。这一尾联既表达了对古代优秀诗人的崇敬,也暗示了香菱学诗所应追求的方向,同时也是作者对当代写诗者的一种期望。
一、情节背景
● 香菱进入大观园后,羡慕姑娘们作诗的才情,于是向黛玉拜师学诗。这一情节展现了香菱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向往,也反映出大观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学习过程
● 基础指导:黛玉先给香菱推荐了王维的诗集,让她先以王维的诗为入门,体会诗歌的意境、对仗、用词等基本要素。
● 精读感悟:香菱认真研读王维的诗,如痴如醉,反复品味其中的妙处,与黛玉交流心得,逐渐领悟到诗歌创作的一些诀窍。
● 尝试创作:香菱在有了一定感悟后开始尝试作诗,经历了多次失败。她不断修改,从最初的幼稚到逐渐有了诗的韵味,体现出她的努力与执着。
三、意义
● 从人物塑造上看,香菱学诗展现了香菱的聪慧、好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文学角度看,这一段详细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红楼梦》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崇。
要求以夜月為題,十四寒韻,寫一首七律
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