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一百条裙子读后感作文》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8 13:12

推荐《一百条裙子读后感作文》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百条裙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比如对主人公的同情、对校园霸凌的反思、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丰富:在主体部分,要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对主题进行深入剖析,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适当引用: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语句,以增强说服力。
6. 个人观点:在表达观点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
7. 适当批评: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批评意见,但要保持客观和尊重。
8. 结尾总结: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以下是一篇关于《一百条裙子》读后感的作文示例: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是美国作家埃琳·亨特所著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以主人公旺达·弗里斯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她在校园中遭受霸凌,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和友谊的故事。
读完这部作品,

《健听女孩》:无声世界里的有情人生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 龚金平

影片《健听女孩》中的露比一出生,拿到的就是“困难”模式的人生剧本。她听力正常,她的父母和哥哥却全是聋哑人,这使她没有机会做家里的“宝贝”,而是从小就担任家人的“传译员”,并在体力和智力上过早地肩负起家庭责任。她热爱唱歌,且天赋异禀,但这对于母亲来说简直像是故意拉仇恨,用以反衬母亲不能发声的生理缺陷。她在成长阶段,备受同学的冷落与嘲笑,心情压抑,内心憋屈。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唱歌成为露比抒发情绪的唯一渠道,并在高中毕业时面临帮助父亲经营渔业还是追逐梦想的两难选择。最后,露比在伯克利音乐学院技惊四座,追梦之旅以如愿以偿的方式画上句号。家庭的特殊,现实的困窘,是影片在露比的成功之路上设置的障碍,以此凸显梦想的激励意义和抚慰价值,感召每一位普通的观众冲破现实的限制,追随内心的声音,向着更好的人生一往无前。

《健听女孩》海报

但是,露比的成功终究过于传奇,像是一次不切实际的浪漫想象。露比没有系统的声乐学习经历,只是平时热爱听音乐,喜欢哼唱,在高三才加入学校的合唱团,只接受了维老师的短期指导,要轻松考入顶尖的音乐学院,这更像是影片为那些身处逆境却积极追梦的人送上的安慰剂。当影片有意无意地忽略声乐训练的漫长与艰辛,夸大才华的决定性作用,并将露比追梦的主要阻力放在难以释怀的家庭责任上,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甚至给观众一种错觉,以为很多梦想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很多现实困难只要有人支持就可以攻无不克。

如果忽略《健听女孩》在露比身上涂抹的童话色彩,影片仍然具有非常饱满的情绪感染力。影片在现实质感和梦幻想象的交织中,将人生的粘滞与飞扬并置,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欢欣交替前行,勾勒出人生的多种可能和百般况味。

露比一度为她的家人感到自卑,迈尔斯却表示非常羡慕,认为这才是正常的家庭,“一家人齐心协力,一起欢笑”。不像迈尔斯的家人,虽然都有言语的能力,却处于深深的隔膜与疏离之中。影片实际上也借此思考“正常”与“反常”的界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露比的家庭是“反常”的,但从家人之间的扶持与关心来看,他们家才是真正亲密、融洽的氛围。至于那些所谓“正常”的家庭,可能隐藏着太多的欺骗、背叛、疏远,难道不“反常”吗?

影片还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诠释了什么是“爱”。露比在学校音乐会上与迈尔斯对唱了一首情歌。父亲后来问露比这首歌的内容,露比意味深长地说,那是关于需要另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将“爱”解释成彼此需要,而不是情感上的强烈吸引,或者感性冲动,这是对“爱”更为通透的理解与表达,融入了深刻的自我感知,以及触动心灵的依靠与信任。在这一刻,露比真正完成了成长。她以前可能只是从付出的角度,从责任的层面来照顾家人,但现在她知道,不仅是她的家人需要她,她其实也需要她的家人。露比在家人身上,看到了非常珍贵的信任、关爱、成全。露比一直沐浴在这种爱的光辉中,才能活得如此坦然、充实。

为了在影像上进一步呈现这种“彼此需要”的爱,影片对露比的两次公开演唱作了巧妙的艺术处理,既完成了她与亲人之间的心灵交汇,也使亲情由现实依赖升华到精神鼓舞。

露比与迈尔斯演奏二重唱时,影片用了露比父亲的主观视点。在这种镜头中,世界是无声的,父亲听不到露比的歌唱,自然也无从理解歌词的内容,但他看到了观众陶醉的反应,看到了露比深情的表情,感受到了世界被柔情充溢后的温暖。回家之后,父亲希望露比单独为他再唱一次,并用手指触摸露比的喉咙,去感受音符在身体与空气中的震颤,去体验情感如何以触觉的方式,浸润他的心灵。

露比在音乐学院面试时,她的父母和哥哥坐在二楼的看台上。露比一边演唱,一边用手语传达歌词的内容。这一刻,一家人深度共振。露比的歌曲中,诉说着“从付出与回报的角度看爱”“从高低两个角度看人生”。这些歌词正是露比的心声,也是影片超越亲情和励志的维度,向观众献上的人生箴言。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容易因某种偏见而深陷狭隘的视角之中。正如露比一直只看到家人的生理缺陷与怪异,却没有看到这个家庭里的温情与贴心。正如露比一直视这个家庭为自己人生的负累,却没有看到这个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与志向。正如露比只看到她人生的灰暗无望,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勇者,正是在无望中开掘一条生路。这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都是宝贵的人生体悟。

除了露比的家人之外,影片中还有三个重要的配角,即迈尔斯、格蒂,以及维老师。如果说维老师乃露比成才路上的伯乐与引路人,迈尔斯和格蒂则是露比的亲密朋友,他们都给了露比巨大的精神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三个人以“他者”的视角,启发露比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家人。

露比一直视自己的哥哥李欧为“残疾人”,活泼开朗的格蒂却认为,李欧身上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非常性感。这令露比大吃一惊。也是在这时,露比可能才意识到,自己的弱者心态,遮蔽了家人身上的闪光点。还有迈尔斯,解开了露比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使她开始以骄傲的心态正视自己家里的民主与开放,亲密与和谐。维老师还告诉露比,她身上有惊人的天赋,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三个外人引导露比换一种心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界,去重新认识自己,进而使露比完成了一次“涅槃”,使她的青春岁月得以灿烂绽放。

露比在影片中经常穿暖色调的衣服,如红色格子的衬衫,红色的帆布鞋,红色的套头衫,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裙子。影片试图以此向观众暗示,露比沉默的外表下,有着不屈的斗志,不息的生命热情。露比偶尔也穿蓝色、绿色的衬衫与外套,这是青春的底色,散发着内敛又蓬勃的生命能量。

露比在影片中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奔波”的状态,她要从学校赶到码头,要从码头骑车疾驰到维老师家里,要从学校骑车回家……这似乎就是露比的人生常态,她需要在责任与压力中完成孤独而沉重的成长之旅。

当然,露比也有“放飞自我”的时刻。露比与迈尔斯在湖里游泳时,她忘记了外界的羁绊和束缚,卸下所有社会关系后,在远离尘嚣的野外感受青春与爱情的美好。影片将这个场景与父子俩被海岸警卫队吊销捕鱼执照进行平行剪辑,制造了“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露比回家之后,知晓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这让露比有深深的负疚感。她或许认为,逃避责任所畅享的自由与欢乐,不仅虚幻,而且自私。于是,露比再次回归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父亲一同面对法官的裁决,甚至决定不考音乐学院,一直陪着父亲捕鱼。但是,对于父亲来说,牺牲露比令他不安。对于哥哥来说,一辈子活在妹妹的庇佑之下,是无能且愚蠢的表现,让他永远没有机会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与自我的成长。正是在这种彼此需要又相互解放的缠绕之中,这个家庭的成员开始以独立的姿态书写自己的人生画卷,又以深情绵远的方式永远牵挂和支撑,并在精神层面心意相通、融为一体。

影片有梦幻般的童话色彩,那是关于露比在音乐路上过于神奇的成功,但是,影片仍然是温暖感人的,那是对亲情的讴歌。影片还有一定的深度,那是关于人生的反思,即如何以更加开放和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不如意与残缺。影片对于观众还是一次厚重的情感洗礼,它让观众意识到,真正的亲情与爱情,不是束缚与依赖,而是人格独立基础上的彼此需要,相互成全。(龚金平)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56岁的邓清明圆梦了!女儿写了一封信……

1998年,14名飞行员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截至2021年,这14人中只有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他就是邓清明。

邓清明。照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多次备份、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56岁的他,始终在坚持训练。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

在“神十五”即将升空之际,女儿邓满琪有话想对父亲说。一起来看这封满含深情的写给父亲的信:

1991—1997

1991年秋天,妈妈难产。

医生问你保大人保孩子,你坚定无比地选择保大人。

而后一切转危为安,我最终平安降临这世间。

那一年,我零岁,你二十五岁。

婴儿时期的我,被误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浑身上下扎满了针眼,家人几度轮番为我输血保命。

奈何,你却要执行任务,驾驶帅气的歼击机翱翔于天际,为祖国保驾护航。

我逐渐长大。

你飞行完回到家,给我表演钉子会跳舞的魔术,我惊喜得又蹦又跳。

后来你告诉我原来你在椅子底下放了磁铁,并给我讲磁铁的原理。我对爸爸发明的游戏着了迷。

那一年,我三岁,你二十八岁。

1998—2002

我记忆中第一次搬家,是你说要带着我和妈妈去北京。

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航天城。你成了这里的第一批航天员。

那一年,我六岁,你三十一岁。

妈妈反复告诉我,你的新身份是保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

你经常出差训练,每一次的出现都会给我惊喜。

你喜欢给我和妈妈买漂亮的裙子。妈妈年轻时很美很苗条,穿上爸爸买的裙子好看极了。

我穿着你买的裙子和小伙伴玩耍,疯跑中,裙子摔破了,我顾不上痛,只心疼那裙子。

我喜欢跟你聊天。

你告诉我,飞机是翱翔在蓝天里,宇宙飞船要冲出蓝天。等你飞到太空,会在太空向我问好。

那一年,我八岁,你三十三岁。

2003—2008

有一天,我们一起在家看电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牺牲,媒体报道了每一名宇航员的年龄、职业和家庭。

我突然意识到,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上天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使命和荣誉,还有风险和挑战。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三十六岁。

神舟五号发射在即,全校通知停止上课,全校同学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我国第一位航天员飞上太空的新闻。

看着火箭点火升空那一刻,我激动得心潮澎湃、血液沸腾,差点儿跟同桌说出你的秘密:我的爸爸也是航天员。

那一年,我十二岁,你三十七岁。

初三开家长会,你破天荒地腾出时间来参加。

恰巧我碰见记者采访一起长大的弟弟妹妹,学校向他们正在天上飞行的爸爸致敬,同学们向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我有些许恍惚,低头默默离开。

不懂事的我在你面前哭泣。你心疼地对我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曾经的幼稚给了你多少压力……

那一年,我十四岁,你三十九岁。

2009—2013

我读大学的时候,你给我写信,告诉我航天员大队又有新的血液了,第二批航天员五男两女,都很优秀。

你在信里,再一次跟我说,希望我毕业后也能从事航天事业。

那一年,我十八岁,你四十三岁。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你作为神舟十号的备份航天员也在这里。

一年未见的我们彼此思念着对方,却由于医学隔离的要求,只能隔着围栏,距离十多米相望。

每次分开时,我都会对你说,我们共同努力,不放弃不抛弃。

那一年,我二十二岁,你四十七岁。

2014—2021

我要结婚了。

你工作很忙,抽出稀有的空闲时间为我们装修新房,采购家电,与工人们同吃盒饭,厚厚的一沓装修图纸你画得不亦乐乎。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你四十八岁。

神舟十一号任务准备阶段,我和你分别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你深知自己飞天的机会不多了,铆足劲再一次发起了冲锋。

为突破我国中期在轨驻留技术的难题,你参加了33天模拟试验。

任务合练当天,在指挥大厅值班的我,突然看见你出现在大屏幕上。

看着你熟练的操作和汇报,脑袋里一下子浮现出你这些年的付出,我不能自已,泪水湿了眼眶。

我和屏幕上的你合了影。

那一年,我二十五岁,你五十岁。

这回,你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时代楷模的颁奖台上,我动情地读着写给你的信。

国家对未执行过任务的首批航天员解密,你们的名字和故事被公之于众。

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14人,其中8人梦圆太空,5人卸甲离队。

你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那一年,我二十七岁,你五十二岁。

2022

早上,太阳刚刚升起。

我到航天员大队送你出征。

我远远地望向你,看着你的从容和淡定。

这些天,我一直在听一首歌: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温暖若停在你心里,愿用一生祝愿。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听歌的时候,我想到你,热泪盈眶。

你只为一个信仰,坚守初心,追梦一生。

这一年,我三十一岁,你五十六岁。

很快,我就要在屏幕里目送你飞向太空。

这一刻,我们等了二十五年。

未来的半年,我在地上,你在天上。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正如我小时候的约定一样,我们并肩战斗。

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亲爱的爸爸。

邓清明家人:自豪又牵挂 望凯旋归来

“哥哥坚持这么多年真不容易,我们既自豪又牵挂,希望他凯旋而归。”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直播画面,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激动落泪,不时用纸巾擦拭眼角的泪水。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飞船点火升空时,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图中间红色衣服)激动落泪。当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与费俊龙、张陆共同执行飞行任务。刘力鑫 摄

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当晚,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800多公里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5、4、3、2、1”当发射进入倒计时10秒,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跟着直播画面倒数。当火箭启动点火程序,火箭尾部喷薄出橘红色火焰,邓清明的家乡沸腾了,大家挥舞着国旗。不久后,烟花齐放点燃夜空。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刘力鑫 摄

“我哥终于圆梦了,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觉像做梦一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准备了二十多年,邓清明终于等来了他的飞天任务。1998年,邓清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多次入选备份乘组。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且仍在现役的中国首批航天员。

29日一大早,李赛英一家就忙了起来,将买来的水果、零食整齐摆放在茶几上,大门上贴上了邓清明写的对联,很多邻里乡亲、亲朋好友赶来家里祝贺,格外热闹。“等待了这么多年,我们都替他高兴。”李赛英特意穿上了喜庆的红色外套。

“哥哥非常坚韧,一直坚持自己的飞天梦想。”李清华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他小时候在哥哥的书桌上看到过一本名为《宇宙的奥秘》的书籍,那时哥哥还在读高中,或许就是这本书在哥哥心中埋下航天“种子”。

邓清明勉励弟弟李清华的一封家书。刘力鑫 摄

1984年,时年18岁的邓清明入伍,书信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他和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哥哥经常给家里写信,我在煤油灯下给爸妈念家书的画面,现在想起来仍感觉特别温馨。”时隔多年再次翻看那一封封泛黄的书信,重温字里行间的亲情,李清华双眼通红,湿了眼眶。

“多次备份落选,哥哥依旧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他在聊天中跟我说,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本分事,不掺杂名利在里面,应该把工作做好,这样就淡然了。”李清华说。

拿到“太空门票”的邓清明要“太空出差”半年。邓清明与家人约定,当他们的眼睛,带他们看一看美丽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因为怕打扰哥哥训练,我们几乎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但他只要有空就会跟我们联系。他昨天就给我打电话了,问了家里的情况,叮嘱我们多注意身体。”李赛英说,哥哥在太空要待那么久,希望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圆满完成任务。

与姐姐一样,对于哥哥上太空执行任务,李清华既感到自豪,也有深深的牵挂,“毕竟在太空那么久时间,哥哥的年纪逐渐大了,作为亲人,亲情多了一点,牵挂也多了一点”。

邓清明弟弟讲述家书故事 忆幸福往昔引家人落泪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随母姓)29日在展示家中保存的部分家书时,抚今追昔,回忆父母尚在的幸福时光,引在场家人感怀落泪。

中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11月29日23时08分成功发射升空。当天下午,中新社记者驱车来到邓清明的老家江西省宜黄县东陂镇,其妹妹李赛英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大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邓清明在日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与媒体见面会上的视频感言。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左一)、弟媳甘丽娟(左二)、妹妹李赛英(中间)、外甥女陈珍(右二)、外甥女婿张东海(右一)齐聚在家中,背后的墙上挂着邓清明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与家人的合照。刘力鑫 摄

李赛英家中的客厅背景墙上,贴着此前邓清明书写的“神州兴苍穹同高天宫会日月争辉”书法作品,中间挂着一张他身着航天服的照片与两张全家福照。不少亲友、乡邻陆续前来庆贺,期待见证这一重要瞬间。

面对镜头,李清华拿出一沓厚厚的家书告诉记者,哥哥离家参军后就经常给家里写信,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传达对亲人的惦念和关心。“昨天我又浏览了一遍,热泪盈眶,这些家书沉甸甸的,字里行间都是亲情。”

“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和希望,劝你打好基础,否则以后遇到机会、遇到名人也无法发挥而后悔说我以前为什么不努力呢?”李清华抽出哥哥三十多年前给正在读中学的他写下的一封家书诵读起来,从这些励志的话语中,隐约可以透见邓清明追梦25年间的心态、常态与姿态。

在李清华记忆中,那时候全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收到哥哥的来信。“在煤油灯下跟爸爸妈妈念家书的那种感觉,兄弟姐妹在旁边听,现在想起来特别温馨,特别开心幸福。”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向记者展示早年邓清明寄回家的家书。刘力鑫 摄

说到动情处,李清华和身旁的家人大都湿了眼眶。“哥哥的航天梦也一直是妈妈的梦想,但是很可惜,如今哥哥成功圆梦,如果她能看到一定会特别开心。”

当晚通过直播看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瞬间,包括李赛英在内的很多家人再次激动落泪。“哥哥坚持努力这么多年终于圆梦,他的很多付出与压力我们感同身受,现在只期盼他的太空之旅顺顺利利,完成任务后凯旋归来。”

记者:吴鹏泉 姜涛 刘力鑫

综合“CCTV记录、赣新闻(ID:gannews)

来源: 中国新闻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