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梧桐树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8 13:2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梧桐树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梧桐树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审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梧桐树的读后感,这要求你在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后,对梧桐树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要简洁明了地引出读后感的主题;主体部分要详细阐述你对梧桐树的理解和感悟;结尾部分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内容丰富": - "梧桐树的特点":描述梧桐树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生态价值等。 - "文章或书籍内容":回顾文章或书籍中关于梧桐树的描写、寓意、故事等。 -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或情感体验,谈谈你对梧桐树的感悟,如坚韧、成长、希望等。
4. "语言表达":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情感真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内心世界。 - "语言规范":注意语法、用词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5. "逻辑严谨": - "条理清晰":文章结构要合理,段落之间过渡自然。 - "论证有力":在阐述

我的阅读故事|重读《竹林七贤》有感

重读《竹林七贤》有感

姜宝兵

说起“竹林七贤”,脑海里便会浮想起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时的感悟,只是这点记忆怕似乎也要淡化了。因此,重读《竹林七贤》,却是为了不要忘却的。竹林何谓,在我国文化的历史中似乎已经成为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的“形象代言人”,竹林的疏朗秀挺,与每一根竹子的刚直坚韧,总让人留恋于一种品格,就是这样一种品格总能让我们回想起古时的贤人。于是,悠然见竹林的联想后面,升腾起的是一种长久无法释怀的块垒。

魏晋时代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战争席卷着饥谨,阴谋充斥着残忍,有人慷慨悲歌,有人背信弃义,有人寻欢作乐,有人潇洒风流。“竹林七贤”生也不幸,共同遭遇了这样一个残酷、荒诞的社会中。然而,细数起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似这样的乱世无非战国,就是魏晋,我们生也有幸,作为后人,总算有几位真正的贤士,可供我们瞻仰。

七贤之中,并非人人都可称道。阮籍等人可谓人中龙凤,嵇康无疑是龙中之首。无论相貌,才华,均超世独步,令人羡煞。于是“天将降大任”非斯人莫属也。然以嵇康之才,早已洞察司马集团的残酷、暴虐,而曹氏父子也算不得什么好鸟。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结总也摆脱不掉,生逢乱世,若能作得一番事业,夫复何为。

君不见,嵇康“入世”时,羽扇纶巾,文武双绝,刚肠疾恶,轻肆直言,“以行义修洁,以德行征”。及至竹林深处,七贤相会,青梅煮酒,不论英雄。然司马氏虽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奈何“大道”既失,“名教”泛滥。曹氏太过昏庸,不得不被司马氏取而代之。而嵇康、阮籍等人虽有心杀敌,终究无力回天。面对司马集团的黑暗统治,倒戈的倒戈,出世的出世。七贤的竹林相会,原本就是昙花一现,掩抑在桃花深处。于是乎,在我们面前就又重现了历史上常见的一幕:入则为儒,出则为道。刘伶“大圆犹酩酊,微醉自沉沦”,一句“醉死,便埋我”,道尽了士人多少无奈。而阮咸也远离了社会纷争,归于逍遥自适,阮籍也因惧祸求生,身入局中,唯求自保。竹林七贤从不矫情,在志不同道不合时,痛快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决不扭扭捏捏,就像嵇康认为山涛投靠司马氏是不合适的,便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决绝的姿态加以劝阻,而且他更因为如此鲜明的政治观点而被司马昭害死。

奇世出奇人,那种适合竹林七贤生长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千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了容忍、沉默、顺从、苟且。所以,如此耀眼的明星也便再也寻不到影子了;只有把酒对月,怀古感伤,隔着这两千年的光阴,向竹林中的七个疯老头敬上一杯:你们永远不老,我们永远无法年轻!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
//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尾篇)凤栖梧,琴知桐——有感“梧桐”之宋词印象

从古至今,无论梧桐为琴、入诗,还是晓春、知秋,……均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迷思和遐想。

中国梧桐、青铜

——它孤直碧翠,有如君子之高洁;它向阳而生,具备引凤栖凰之高枝;它名榇作棺,通阴阳之造化,为人终极栖身之所;它聚山川之灵气,吐天地之大音,引泠泠之妙声,是为琴;它深谙万物之玄理,辩日月之正闰,既“桐始华”,又“一叶知秋”……

凤凰

它足可以颂天地之德,明君子之志;它亦能勾愁人之思,怀古今之悠悠。

它的形、神、韵和传说,早已和我们息息共生,无处不存。这就是今天所讲的“梧桐”印象。

(一)梧桐古韵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摘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梧桐琴

由此可见,中国第一架古琴,——“伏羲”琴的诞生,正是“凤栖梧桐”所化。

梧桐,神一样的,成为文人的知音。后世,人们对于梧桐(中国梧桐、青桐)古琴,寄予了神秘的力量。然后,现实却是:青桐为琴,似乎是一个谎言!众多资料记载,古琴,多由泡桐制成。泡桐,木质松软,质地轻疏,纹理粗糙,指划有痕,但是木质稳定,防腐,和丝弦相配,有金石之韵。当然,也不是所有泡桐均可做出好琴,就像伯乐和千里马般,缺一不可,于此则称“知音”,如诗云: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唐·刘长卿

君不见,古今多少好桐,然“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呜呼哀哉,时也,命也!然有幸甚造化者却寥寥,古今,有几个如此案例呢。——北宋陈翥《桐谱》所言,“蔡闻爨下桐声,取以为琴,号曰焦尾。则知桐之材,有贤不肖,皆混而无别,惟赏音者识之耳”。焦尾琴,差一刻,就付之如炬,也就是那一刻,成为天地造化之不多的“幸运儿”。

再说青桐,其纹理细腻、光滑,木质坚硬,重于泡桐;但性燥,易虫蛀,木料容易开裂、变形,非琴之好料。当然,青桐还是可以勉强为琴,但由于一般斫琴师很难驾驭,所以多被其弃之不用,如同鸡肋。

青桐纹理

由此可见,青铜似乎又成为智者庄子所言的“无用之木”,“无为之材”!或许这般,才免于刀斧之伤,且安然逍遥于天地之间吧。您说,这“华而无用”,这到底是智慧呢?还是悲哀呢?

我们是不是又再感慨:梦里,这谜一样的青桐,凤凰恋之,如梦幻般的存在,却只是我们的臆想?或者说如雅士梦里的“颜如玉”,她美得难于琢磨,美得幻化缥缈?她于清冷的人间,隔着重重烟火,障着道道峦山……?不!她其实一直存在,一直从先祖的梦里,流淌进我们的梦里,再渊源长流,生生不息………

紫桐花

(二)一叶知秋·宋词·印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五代·李煜

梧桐,于唐后,由五代李煜,以“愁”的色调,带入了节奏,并深深地被植入到大宋词人们的心中,俨然成为其吐诉幽怨心声,和抒发悲天悯人的情怀之知己。

曾经,至少在大唐,或者以前,那个高冷的梧桐,渐渐地,从云中,世外,仙界,落入寻常百姓家,这百姓,就是儒宋的百姓。这梧桐,也幻化为“白桐”,或“泡桐”。以至于,北宋的陈翥,为此开一长篇大论,为《桐谱》。这桐谱,将泡桐的风采,淋漓展现,从侧面可见:泡桐,已经成为宋代的主流,上有朝廷以“梧桐报秋”之仪轨,下有民间词人的多情善感之“秋愁”。从此:一叶落知天下秋!梧桐,成为才子佳人诉说相思、苦楚、感伤的寄情之木。这个梧桐变了,那个凤凰呢?他还在吗?

可以说,没有苏轼的北宋,就像梧桐没有了凤凰,而苏轼,恰恰是一只声鸣九皋的凤,从傲视群鸟,栖息于“桐华”,到落魄“乌台”,遭逢群鸦俗鸟,戏弄围攻绞杀。然而凤凰毕竟非凡鸟,一朝浴火,那一声声鸣得凄切,啼破了世道之黑夜,在历史的天空,划出一道灿烂的光:

梧桐秋叶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宋·苏东坡

这声声如梧桐雨,那滴滴是离人泪。惊梦三更,听雨打梧桐,无眠的夜,几分思念和几桩牵肠挂肚……涌上心头。

二次开花的泡桐

当然,没有李清照的南宋,文人会更加寂寞。她俨然就是一棵梧桐的化身,从“桐始华”,展露头角开始,一直到,孤寂愁妇的一声叹息。可以说,她有着青桐的高洁和心志,“生当为人杰”,就注定了现实是难于安放这不屈的灵魂。正如世事难料,她和“白(泡)桐”身世亦然,“开春冬之两花,而异于群木也”——宋·陈煮《桐谱》所载,“桐独受阴阳之淳气”,冬月如果天暖,可能会二次开花。然而冬月之花,无实也。正如她的晚年,本喜以为的第二次爱情,却以官非闹得满城风雨,悲凄收场。到底是她成就了梧桐的凄美,还是梧桐映衬了她的孤独。我忽然有一个意象:

门前有两棵梧桐:一棵是清照,一棵还是清照。

(上图为证,我在农历十月十七日,于西安北郊大明宫西边行道所亲手拍)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忆秦娥·咏桐》宋代·李清照

读后,我们无不叹息啊!这棵寂寞的梧桐,在繁芜落尽,秋风里,形影相吊,望断天涯路。那一叶一声,是多么的令人肝肠寸断,幽怨且无助…

当宋词渐渐地,随着时代更迭,走向了落寞。他就是宋词的绝响,纳兰性德,在五百多年后,孤独地捡起,最后的一片梧桐叶: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清·纳兰性德

这片梧桐叶,也随着“西风多少恨”,而成为千古文人永远无法释怀的惆怅,无法散尽的哀怨,无法安魂的长夜,还有永远走不出那美,——如眉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