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8 1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等妈妈》绘本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绘本内容": - 首先要详细阅读《等妈妈》绘本,理解故事情节、角色设定以及想要传达的主题。 - 思考绘本中的细节,如画面色彩、角色表情等,这些都能反映绘本的深层含义。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想要突出的主题,比如亲子关系、情感表达、道德教育等。 - 根据主题组织你的读后感,使文章结构清晰。
3. "写作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绘本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社、故事背景等,并简要概述你的感受。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包括: - 故事情节的解读:分析故事情节如何推动主题表达。 - 角色分析:讨论绘本中的角色及其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主题的贡献。 - 画面与文字的结合:评价绘本中的图文搭配是否恰当,如何增强阅读体验。 - 主题深化: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你对主题的进一步思考。 - "结尾":总结你的读后感,强调绘本给你带来的启发和感悟。
4.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绘本中的场景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
夜色微凉,月光如水。想起一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人生一世,亲情最重,却也如风过枝头,终随流年悄然散去。
年少时,愿做父母膝下的孩童,依偎着温暖怀抱;年长后,看子女奔赴天涯,方知聚散本就是命里的清算。
人来人往,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源自血脉的眷恋和深沉。
曾经天真的以为,父母与子女可以一生相依。
田野间的蝉鸣、院落里的灯火、饭桌上熟悉的唠叨……都以为不会改变。可岁月无声,一切悄然生变。
你含辛茹苦,把所有的好都留给孩子。
小时候攥紧他们的手,怕他们摔了疼了,长大后却只能目送远行的背影,一点点消失在生活的风霜里。
那些温馨的片段,如同翻书一般,页页流逝,只留回味。
明白得越晚,心越隐痛。
一个“等”字,贯穿了太多中国父母的余生。
等孩子归来,等一句挂念,等一场久违的团圆。
但等来的,经常是等待本身。春去秋来,电话渐疏,微信寥落,独对黄昏,不觉泪满巾。
不是子女无情,而是人生路不同。每个人总要为自己的梦仓皇奔赴,城南花已谢,故园草又生。
有人说,父母是子女前半生的依靠,子女是父母后半生的牵挂。
可惜生命的河流注定分岔,再深的牵绊,也抵不过时间的洪流缓缓推开。
慢慢懂得:人生所有的执念,最终都要学会放下。
你终会成为孩子记忆里的温柔港湾,他们也终会在自己的世界立根发芽。
你守着空落的屋檐,把思念折成一封封短信,话未出口,怕扰了远方奔忙的孩子;他们奔波劳碌,偶尔挂念母亲,也只是在夜里匆匆叹息。
所以,人到中年,请不要再把全部希冀寄托在孩子身上。
与其执着于“等”,不如让自己活得更丰盛。
攒一份自力更生的底气,存一点平和淡然的欢喜,找三五知己喝茶谈天——比苦苦守候远方的脚步要自在许多。
养儿育女,本就是一场递上的交接:父母成全了孩子的未来,孩子带走了父母的青春。
所谓亲情,不过是彼此温暖地陪一程,然后,各自上路,各自承担风雨。
人生无常,不必患得患失。不怨子女淡漠,不怪父母唠叨。
毕竟,经历过柴米油盐、风霜雪雨后,还能淡然相望、温柔告别,便已是人世深情。
有句话值得一再咀嚼:“你若不舍,缘分难续;你若随缘,自由无碍。”
真正的爱,不是纠缠索取,而是安静守候和体面放手。
给孩子自由,也给自己余生的安然;看尽风月,不问浮沉,享受属于你的晴空万里。
以后啊,不妨试着收回期盼,种满院子的花草,细数每天落日的霞光。
为自己学一道新菜,挑一本旧书;偶尔去远处旅行,遇见更多风景;或者静静发呆,让余生在随遇而安中,从容漫步。
亲情的终点,并非依赖与等待。
而是在理解“聚散有时”后,学会珍惜每一次相聚,并让彼此拥有独立绽放的勇气。
让“等”化作最深的祝福,把牵挂留给回忆,把光明留给将来。
人生下半程,愿你不念过往,不惧岁月,既温柔以待家人,也温柔以待自己。
正如那句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余生尚久,且行且惜,与光阴共舞,在独处中盛开,在淡然中醒来。
作者:樊金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编审)
记得在2018年举办的肖复兴作品《北大荒断简》分享会上,肖复兴说:写作是回忆的过程,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它可以对抗时间的流逝。如果说《北大荒断简》是作者回忆在北大荒插队期间的知青生活,那么,在最近出版的《我的学生时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入选“五月光明书榜”)里,作者则回忆了去北大荒之前学生时代的成长故事,书中包括《小学:童年倒影》《初中:少年心事》《高中:青春碎片》三辑,记述了作家从迷迷糊糊的童年到茫然懵懂的青少年阶段,或活泼轻快或困惑迷茫或遗憾悲伤的一段段往事。
海明威说:“当一个作家最好的条件是有个不幸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开篇便写到母亲的突然离世,“记得那一天,院子里老槐树的槐花落了一地。洁白如雪的槐花,成了母亲祭祀的百花”。紧接着就是姐姐的离开,到前门火车站送姐姐时,“我”躲在站台的大圆柱后面悄悄地哭。那一年,肖复兴五岁,是他记忆的开始,他在文中写道:“五岁那一年,我同时经历了生离死别。”童年的创伤,让作者过早体会到人生的苍凉,使得他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加敏感,也更加富有同理心和洞察力,他以孩童的视角,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以坦率而真诚的书写,将人生最初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记录下自己的第一本课外书、第一次挨打、第一个朋友、第一次握手,以及小鹿姐姐、小秋、明冬等邻里朋友的命运和故事。
我们常说,关注身边的小事,活在具体的生活里,爱具体的人。肖复兴正是一位对身边万物充满善意和爱的作家,他对人常怀悲悯之心,总能在平凡的日常里,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的闪光点,从平淡生活里看见诗意的微光。《我的学生时代》里写了83件小事,这些小事像是从作者心里流淌出来的故事,自然而然,如水如云,一气呵成,这种自然和深情常常会吸引我们深入其中,喜其所喜,悲其所悲。比如作者回忆“我”和弟弟因演《扑不灭的火焰》里的相互追逐打斗戏而真的扭打起来时,我们不禁会心一笑;而看到成绩拔尖的小鹿姐姐因偷同学的钱包命运从此改变时,我们也会为此困惑和痛惜;当得知明冬把我们春节前送去的羊羹都扔了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和作者一样懂得了命运的不可捉摸以及人生的复杂和悲伤。就像作者第一次阅读《马戏团来到了镇上》所感受到的莫名的惆怅、忧郁、伤感和快感,肖复兴的作品不仅让我们获得阅读故事的快感,看见人间百态,收获文学上的滋养,还提醒我们睁大双眼打开内心,故事近在咫尺,去观察去感受去书写。
“散文应该如朋友之间的说话”,肖复兴的散文语言清澈、干净,有一种返璞归真的从容,他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追求故作高深的表达,他的文字真挚、亲切、动人,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在《冰心笔记》一文中,肖复兴说,冰心浅近而清新的文字,充满清澈而温馨的爱的情感,曾深深影响了青少年时期的他。而今天,肖复兴用他那同样充满清澈而温馨的爱的情感的散文,又影响了当下的我们。
这是一本回忆之书,时间在这里有了重量。当姐姐带着“我”和弟弟到联友照相馆照相,当天鹅绒幕布缓缓拉开,当父亲站在门后无声等待,当我们踏上去往远方的列车……这是岁月留下的影像,是“我”的学生时代,也是一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07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