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讲话》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8 16: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讲话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总结讲话的主题,如实践活动的内容、目的、成果等。
2. 结构清晰:讲话作文应具备良好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实践活动的过程、收获和体会,使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4.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啰嗦。
5. 逻辑严谨:确保论述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清晰,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6. 举例说明:适当运用具体事例,增强讲话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7. 强调成果:突出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展示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8. 反思总结: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9. 激励鼓舞:在结尾部分,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师生表示肯定和鼓励,激发大家继续努力的热情。
10. 注意格式:按照学校或组织的要求,规范书写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等。
以下是一篇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讲话作文的示例: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为大家总结本次教育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为主题,旨在让我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语”润心田,“研”途花开——梅林第二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总结
时光清浅,携一缕清香,揣一腔对语文的热情与梦想,本学期,梅林二小语文教研组在梅林街道“青椒工程”的支持、学校的大力领导和导师杨春丽老师的指导下,凝心聚力,以“团队协作,共思同长”为目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们精心打磨每一节课,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城乡教育结对学校----深甽镇大里小学的语文教师师们也参加了本学期教研活动,两校教师携手走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期。这一学期,语文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共组织了4次语文专题研讨活动,共9位教师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教学,涵盖了阅读教学、诗歌教学、古文教学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语文教研组每周一下午开展教研活动。老师们积极参与上课,课前教师拍摄试教视频,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杨春丽老师进行远程指导,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出课上的不足和应改进的地方。杨春丽老师更是提出“课堂观察”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记录真实的数据和信息,这样的观察方式与传统听评课上关注教师单方面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胡怡老师执教的五下课文《自相矛盾》,强调文言文寓言教学要坚持"文""言"并重,通过"读—思—辩—用"的教学框架,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思考中理解、在辩论中深化、在运用中迁移,真正实现文言文学习的价值。紧扣语文要素,通过多层次朗读和关键字词解析,使文言学习扎实有效;注重思维培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逻辑矛盾,培养批判性思维;运用"四学"策略,促进课堂互动,并通过拓展阅读作业,有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章梦丽老师执教三下课文《守株待兔》。章老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通过精美的图片和音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其次,章老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问答等,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俞静静老师执教二下课文《彩色的梦》,教学过程丰富且环节衔接自然。情境识字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设疑揭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想象画面感知梦境是重点,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美;创造梦境是升华,迁移运用激发想象,作业超市满足不同需求。此外,表现性评价融入教学,直观反映学生能力发展,激发课堂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孙圆圆老师执教《月亮诗》通过美术与语文跨界整合,从学过的古诗中的“月”到生活中见到的“月”,再结合有趣的“撕纸”活动,使得学生由图联想出月的不同形态和场景,联想出诗,步步衔接,童诗成册。胡斐老师执教三下课文《小虾》,《小虾》以童趣盎然的语言描绘了小虾的灵动姿态,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动表达”的绝佳范本。胡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以“品味生动语言”为核心目标,通过任务驱动、读写结合等策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得意”“得言”“得法”。整堂课既是一堂扎实的语言训练课,更是一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启蒙之旅。胡赛君老师执教六下课文《学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围绕“意、理、人”三个层面展开教学。在“意”的层面,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在“理”的层面,帮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思想,引导学生从弈秋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中总结出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并探究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在“人”的层面,不仅关注文中人物,更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魏宁燕老师执教五下课文《杨氏之子》,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借助学过的方法理解古文,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魏老师的教学设计紧扣主题,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都扎实有效,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李霞老师执教二下课文《小毛虫》,课堂上,李老师从一段生动的昆虫生活视频导入,带领学生走进小毛虫的世界。在字词教学环节,运用归类、字源等识字方法,让学生理解“尽心竭力”等词语,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在研读课文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对比描写,体会小毛虫的“笨拙”与“可怜”,又通过创设“小毛虫采访”“角色任务猜想”等趣味环节,引导学生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一主旨。葛春萱老师执教三下课文《火烧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和变化时,以观察火烧云颜色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然后分三类进行学习。一类是ABB式表示颜色的词语,一类是表示两种颜色同时出现的词语,如半灰半白,引导学生从一年四季中去找颜色;一类是物色词,如“茄子紫”,孩子们说出来的“柠檬黄”“石油黑”“雪花白”等词语也是非常有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众行者远,齐心者灿。每一次校本教研,都搭建起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一节节精彩课堂,是知识的传递,是素养的提升;一次次教研活动,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凝聚。时光不语,却见证着每一次研讨的热烈、每一节课的精进、每一位师生的成长。教研之路漫漫,我们将带着这份热忱,继续携手同行,在语文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静待下一季的芬芳满园、硕果盈枝。“动”力满满 “劳”力全开——平陆县第三小学劳动月实践活动总结
五月暖风轻拂,浸润着劳动与智慧的汗水。为全面贯彻“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提升劳动素养,平陆县第三小学开展了劳动月主题实践活动。活动紧扣“劳动最光荣”核心价值观,二年级全体师生踊跃参与,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巧手设计封面:我的劳动手册我做主
小小的封面上,孩子们用彩笔勾勒出心中的劳动图景:有的画着农民伯伯挥汗锄地,有的描绘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还有的贴上自己做家务的照片……每一幅充满童趣的设计,都是对“劳动”最本真的理解。六个活动板块:解锁劳动的N种可能
活动一:劳动工具我知道“这是锄头,爷爷种地会用到!”“妈妈择菜时总用这个竹篮子!”孩子们通过观察家人劳作、翻阅绘本,认识了镰刀、耙子、笸箩等传统工具,还用工笔细描或剪贴的方式记录在手册中,仿佛打开了一本“劳动工具百科全书”。活动二:劳动人物我了解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到身边的环卫工人、园丁叔叔,孩子们用文字和简笔画致敬劳动者。“环卫工人凌晨四点就开始扫大街,我要爱护环境!”稚嫩的话语里,藏着对劳动的尊重与感恩。
活动三:劳动快乐我享受叠衣服、洗碗、浇花、整理书桌……孩子们化身“劳动小达人”,用照片和日记记录下第一次做家务的场景。“原来洗碗要先擦油渍再冲干净,妈妈每天真辛苦!”在实践中,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琐碎与温暖。
活动四:劳动技能我传承“奶奶教我择韭菜,要先去掉黄叶,再把根部对齐……”“爸爸示范如何用缝纫机,原来一针一线都要慢慢来!”孩子们跟着长辈学习传统劳动技能,在穿针引线、择菜揉面中,传承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活动五:劳动资料我会查通过查阅书籍、询问家长,孩子们了解了“劳动节的由来”“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等知识。有的用思维导图梳理内容,有的用彩铅绘制节气小插画,在探索中感受劳动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六:劳动场景我来写“妈妈在厨房煎鸡蛋,油烟味里飘着香味,我赶紧递上抹布……”“我给班级植物角浇水,泥土吸饱了水,绿萝的叶子更绿了!”孩子们用拼音和简单的汉字,写下劳动瞬间的所见所感,文字虽稚嫩,却满是真实的温度。
劳动收获:不止于一本手册
当孩子们捧着亲手制作的实践手册分享时,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劳动的本子,更是一次成长的见证——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感恩他人,更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意义。劳动教育不是一堂课,而是生活的日常。愿这份充满“童”心的实践手册,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一颗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生根发芽,让热爱劳动的品格伴随一生!【来源:平陆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