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浮士德读后感作文》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09 1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浮士德》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内容":
- 首先要全面理解《浮士德》这部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 深入了解作者歌德的思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读后感是要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还是对作者或人物的评价。
- 明确你的观点和立场,这将决定你的读后感是分析型、评论型还是抒情型。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开头":简洁地介绍《浮士德》的基本情况,如作者、背景、主题等,并引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分段阐述你的观点,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可以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提出对作品或人物的进一步思考。
4.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生动、有感染力。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
5. "引用和论证":
- 在分析作品时,适当引用原文中的精彩
人因复杂而可爱——读歌德的《浮士德》有感
在这个2025年3月份当中不到6天的时间里,我把歌德的《浮士德》精读了一遍,为什么如此地庄重呢,可能是因为它是我大学时代的“噩梦”,也因为这样的“噩梦”在我心里扎根,所以不得不一拿起外国文学书籍时,总会想到,我什么时候真的能够把《浮士德》读完?今年像是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一样,每周都有固定光顾图书馆的时间,一坐下就沉浸式的5个小时以上的阅读,读书笔记抄了不少,具体没有真的计算过,只是笔记本已经过半,笔芯已经换了6、7、8根。我不知道这样的执拗,是想抓住过去的时光,还是要弥补那些自己浪费的流年,总之,那就好好跟书本周旋吧,好好跟那些记不住名字的外角色死磕吧。这里我会抛开历史背景和思想意识迭代的宏大的主题,单纯从我浅薄而词少的空空如也的脑袋与思想入手,就只是阐述我的观后感,毕竟不渊博,但是又想记录些什么。一、恶魔真的“恶”吗?我在这里并不是为了所谓的洗白,在最开始打着“恶魔”标签的梅非斯特我认为是很有特点的,感觉是一边张牙舞爪地彰显自己的恶,一边又做着一些非常可爱的“善”事。比如,总能通过自己的“法力无边”带领或帮助浮士德,去体验或去帮助(成就)一些事情。可能是西方特有的骑士精神吧,连恶魔都是这么的博学和绅士,这里有两个小细节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个是梅非斯特披上浮士德的外袍,在浮士德的书房给一个小青年传授,到底是该学哲学还是医学,神学还是逻辑学,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恶魔要认真起来,真的也非常有魅力。还有一个场景就是,浮士德爱上玛甘泪时,因为需要通过玛甘泪邻居的帮助,所以让梅非斯特上前去敲门询问。那个场景梅非斯特真的超级有礼,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吧,比如要拜访需提前,贸然登门可能需退出等候主人的时间。我没有特意夸大这个动作,而是,他原本就是“恶魔”,不乐意了立马噶人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包括他在后来装扮成丑女跟海伦的侍女对骂,也只会说你是谁谁谁(臭名远扬的人)的朋友或徒弟,你的嘴巴比谁谁谁(人们嗤之以鼻的恶人)臭等等此类言辞。突然想到,现在很多视频里说,外国人在吵架这方面真的不行,果然是有迹可循的。二、所谓高尚,也并非完人我们总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这是事实,从辩证分析的角度来看,其实我蛮讨厌浮士德的,虽然文中说他多么多么博学,灵魂多么多么高尚,人多么多么正直,可我就真的没看出来。反而他把人性的一些浅薄、懦弱、虚伪、自私都表现得很切实。因为想要爱情,于是喝了魔女的汤药,街头的匆匆一瞥,就说爱上玛甘泪爱得要死要活的,因忌惮玛甘泪的母亲,不敢大胆正面的去求娶,反倒怂恿女孩到邻居家便于私会,甜言蜜语说得天花乱坠,人也得到心也得到了,但可能确实观念上有些出入(玛甘泪时虔诚忠贞的基督信仰者)。后面因为半夜上玛甘泪家幽会被她哥哥撞破,一剑刺死了她哥哥,然后就逃了,没错,就逃了!玛甘泪的结局是,生了一个私生子但是自己杀死了,在监狱中等待判刑!不久之后,因为魔法召唤出希腊神话美女海伦,请注意,是魔法召唤,就只是一眼就又沦陷,后面经历了一些过程,跟海伦生了个儿子,儿子以为太飘很快就死了,海伦悲伤过度,说:幸福和美丽不能长久地珠联璧合,也悲伤过度去世了。有些荒谬可笑,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笔下的恢弘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从天上到地下,从神话到恶魔,从人间庙堂到万物精灵,其实我知道每个角色或者场景的出现都意有所指,有所隐喻,毕竟很多学者并不是为了写而写,要么抨击,要么想要突破,要么想要嘲讽,要么就是推动。《浮士德》是以诗剧的形式展现,在结尾还不得不说一下译者郭沫若先生,我觉得他把很多精髓都翻译出来了,尤其是“信/达/雅”,可以说通篇有很多的押韵,有很多诗经古文或者诗句的文笔,让整部《浮士德》看来很美好,虽然可能看了过半也没看懂文章的意思,但是就是能够让人坚持下去。我是看完全文之后再返回去看前言和作者序、译者翻译后记的,无非就是想对比分析一下我的观后感跟作者和译者有没有那么一点共鸣。虽然原本读书也不一定要追根究底,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我依然庆幸,自己能够好好看完《浮士德》!读浮士德有感——《浮士德》的向内寻找
相较于《浮士德》这部剧中的对于整个人类的寻找,我对个人向内心的寻找更感兴趣也更有话说。个人认为一个人向内的寻找可以分为精神世界的构建(有大量审美的成分)和对至美的追求(两者虽然都有审美的意味在其中,但还是有细小的区别的,区别在于前者像婚姻,而后者像恋爱)。
先来说说前者。“现在是用行动来证明的时候了,证明人的尊严不会屈服于神的崇高,不会在那阴暗的洞穴面前颤抖,尽管想象力在那儿注定要忍受特有的痛苦,去努力寻找那个通道,虽然在它狭窄的道口有整个地狱之火在燃烧;兴高采烈地下决心走这一步,即使有危险流入虚无。”
除了对自杀的描述,这一段话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完美精神世界的寻找?这种寻找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充实构筑并且极其复杂的过程。“坚持”和“目标”两者必不可少。而此中的浮士德在这两点上缺失了“目标”,不论如何“自言自语”,他的生活始终呈现出芜杂无措的姿态,故这个缺失目标的寻找的过程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又或者是一个反省的存在(因精灵的话而开始自省,试图确立自己的目标)。但似乎所谓的精神世界的限定本就是由一个或数个形容词组成的,其本身已经涵盖了不确定性的特质,并且它本身不是一种死物一样的存在,它是有生命,有思想,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目标的模糊以及对目标的明确是所有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所以,我们理应把浮士德自戕这场戏当成是镜子来看待。
在构筑精神世界的时候,想象力的确会经受考验。表面化的考验来自构想的细节(这一点上应该是没有人可以克服的,就不去议它了,即使大多数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我想,来自“感受”(因是很感性化的层面,故以此词汇作为指代)的考验可能是纠扰浮士德最多的,不过因其因人而异,导致人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代表个人审美的精神寄托,由此产生了对实物的审美的取舍,并以此衍生出了诸如文房四宝之类的物质文化。
所以,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剧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件具有浮士德个人精神寄托的物品。心无所系?(这倒确像是一个几欲自戕的人的状态,当然浮士德只是因为迂居书斋,记忆蒙尘,以致美被蒙蔽罢了)。
歌德是要观众去寻找,因为对完美精神世界的寻找的放弃,就等于是另一意义上的自杀,即使我们明知那永不可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