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9 17:56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撰写关于北岛《回答》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随着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读后感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评论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北岛的《回答》,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诗歌,撰写读后感时,以下事项应予以注意:
一、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 阅读诗歌原文,仔细品味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状态。 3.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北岛在《回答》中通过“回答”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二、明确读后感主题
1. 确定读后感的中心思想,如对诗歌主题的感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等。 2. 避免主题模糊,使文章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
三、合理运用写作技巧
1.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生动形象。 2. 合理安排段落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 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突出诗歌中的亮点和主题。
四、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对诗歌原文的简单复述,应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阐述。 2. 避免过度解读,使文章脱离诗歌本意,陷入
作者:叶 和
前年暑假,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诗人北岛伯伯赠送的《给孩子的诗》,扉页上还有他的亲笔签名。我非常高兴,这是托了他儿子兜兜的福啊。
北岛伯伯在香港中文大学当教授,他编这本诗集的缘由,是看到兜兜从学校里带回的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准备参加香港普通话朗诵比赛。北岛试着朗读了一遍,立即就被“气歪了鼻子”,因为它太粗制滥造了,兜兜自己也说:“我不想当粉笔。”这可是许多香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啊!于是北岛下决心自己来选编一本诗集,专门给孩子们诵读。他花了两三年时间亲自甄别、挑选,终于完成了——我是从序言里看到这个故事的。北岛说,他要把这本书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
我喜欢这本书。书中分外文诗选和中文诗选两大部分,汇集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现代诗。在这之前,我和周围的小朋友们一样,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妈妈引导背诵中国古典诗词,至今我能流利背诵200多首古诗,但是诵读现代诗比较少。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参加诗人梁小斌《地洞笔记》的新书发布会,我朗读了他的诗歌《我住的房间像一块蛋糕》。当时我很紧张,虽然许多叔叔阿姨给我鼓掌,但我自己不太满意,就像爸爸事后说:“感情不够充沛,节奏感不强”。爸爸还说,古诗词虽然好,但都是古人描写古代生活、抒发古人情感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情感方式、表达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应该多读一些现代诗,否则就会“不学诗,无以言”。北岛说:“诗歌即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要学习这种形式、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唯一的途径就是读诗。
《给孩子的诗》中的第一首诗——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是我最喜欢的,只有短短的四行:“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每句诗里都有一个“大”和一个“小”,都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平凡景象:一颗沙、一朵野花、一只手掌、一刹那,这些都是可以看见或者感觉的,但是它们又同时连着那些看不见的宏观的事物:一个世界、一座天堂、无限和永恒,这些事物我们看不见,但又是人们常常在心里想到的。我们想到的东西,那些大的、抽象的、有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们到底在哪里呢?就“藏”在我们身边这些可以看见的小东西里。多有意思呀,这诗里蕴含的道理又是多么深刻啊!
书中还有许多我喜欢的好诗,比如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河流》,一个孩子问妈妈,河流“为什么在笑”“为什么在歌唱”“为什么冰凉”,还有“河流多少岁了”,看上去有些傻里傻气,可是妈妈认真地他,因为太阳、因为云雀、因为被雪爱恋、因为大海妈妈的等待……原来河流是大海的孩子,所以也像我们一样地玩闹和快乐。北岛说:“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朋友们,读读这本书吧,你打开书页的瞬间,就会被诗歌照亮。(叶 和)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经说过,他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科幻小说,他也因科幻小说迷上了科技。科幻小说能激发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巨大想象力,能激发孩子对科技的兴趣,能让孩子能认识到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能让孩子比别人多拥有一个未来世界。
《给孩子的科幻》这本书是由著名作家北岛先生选编,选取了国内外科幻史上具有地标意义的经典作品。书中的小说均为短篇小说,每篇故事不长,而且故事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宇宙,既具有英雄精神,又有脉脉温情,穿插着前沿的科学知识,引人入胜,孩子们也容易读。
这本书所选作品侧重于描述科技创造新世界,在表现科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书中充满科幻的诗意,展现广阔宏伟的科幻世界,引领孩子们走进科技想象的圣殿,让人生和未来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书里关于生命的一种描述:20世纪后半期,科学家费因曼和德雷克斯勒开启了纳米科学的先河。他们说,自古以来人们制造物品的方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是用切削、分割、组合的方法来制造。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自上而下”呢?可以设想制造这样的纳米机器人,他们能大量地自我复制,然后他们去分解灰尘的原子,再把原子堆砌成肥皂和餐巾纸。这时,生命和非生命、制造和成长的界限就模糊了,互相渗透了。
其实,这本书对很少看科幻的成人来说也很好。我拿到书后,看了一篇就忍不住,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比孩子看的还入迷,书中的故事能开启全新看待世界的视角。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老师和韩松老师联袂选编,北岛、陆川、张静初等多个大咖倾情推荐,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快来分享给朋友们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