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09 2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断章》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断章》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观点和价值观。这有助于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分析作品结构:了解《断章》的结构特点,如章节安排、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这有助于在作文中更好地阐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3. 关注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在作文中,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分析作品语言: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在作文中,可以结合作品的语言特点,展现作者的艺术功力。
5. 结合自身感受:在作文中,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谈谈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感悟或思考。
6. 注意作文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语言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7.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具有原创性,避免抄袭他人的观点和论述。
8. 注意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
2025年5月21日(周三)
小满。
一部道德经,81章,5162个字。
不对!
其实,《道德经》有不同的版本,版本不同,字数也有差异。
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被定义为通行本。
我呢,只看王弼版本,不是因为字数最少,而是因为有我自己认可的专家,他觉得,这个版本解读最好、最合理,从文字的断句上,就可以体现出来每个大师们理解的差异,王弼版是优选,或者说拿来做首读,比较合适。
这一点,在第一章里就有体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你觉得意思一定吗?
还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又一样吗?
古人可能没有标点符合,没有像今天一样相对清晰的短句,所以,读古文就比较费劲。《道德经》5000多字,字字珠玑,讲遍天下道理、世间自然法则、大道循环天理,字数就那么多,当然,也会有断句的差异,体现了理解的不同。
看到这些差异,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会不会像我,下意识觉得,什么专家,连断句都是错的!这种下意识,只是自己先学习了王弼的版本,有了先入为主,随之,有了下意识地反应,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家是错的。
任何一件事,我们需要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人家断句和王弼版不同,就是错的,就是弱鸡,就是故弄玄虚的另辟蹊径,人家也可以有人家的看法,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接纳与搁置等不同决策,允许别人不同,允许自己这样应对,这些,或许都叫“容”吧!
容,不是心里暗骂一句,傻B!之后,漂着轻蔑的眼神,潇洒转身,不屑一顾;而是从自己心里思考别人的看法、做法,从而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相应对策。即便,他就是开了路怒车、就是撒了酒疯、就是强词夺理又胡搅蛮缠、就是搞了暧昧又玩弄了你的人和情,那又怎样。你该如何面对?是要把自己气死、还是要怒发冲冠、跟丫死磕、不惧鱼死网破?值得吗?你自己没有问题吗?
容,不是别人都得听从你的想法、你的决定,起码允许别人在群策决定前充分表达他们的看法、隐约的担忧、甚至就是明确的反对意见,让别人说出来、说完,既是礼仪、也是策略、还是实力和胸怀;而作为听着,我们不是一边听,一边寻找其自相矛盾的攻击点,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找其闪光点、可取之处、有理之处,看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甚至发现自己的重大漏洞。毕竟,痛快地说出前者,也许当众就赤裸裸伤害了别人,而找到了后者、承认后者地价值,才更有价值。一负一正,得失不同,而根源在于是否能容别人。
容,是主动的理解、包容和接纳,不是被动的无奈、忍耐和抵制,是强者的胸怀天下,海纳百川,不拘小节、而又得道多助,而不是弱者的无可奈何、有心无力、不知所措、或者干脆回避起来,眼不见,心不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水,不会问你这水,是否来自高山,还是小溪,不会嫌弃你带着黄土高原的沙土,还是含有工业的肥料,一并接受,慢慢过滤,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太阳,自己散发着光热,也不会因为有人怕晒黑就稍微变弱,也不会因为有火焰山、戈壁、沙漠就羞愧难当,转而不出来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便,有得有失。
容人,不同,
容人,比自己更强,
容己,也会二B,
容己,即便明白,还会反复,还会做不到,还会有内耗。
可以接受一切,在我想清楚后。
《道德经》后面有那么一句: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容,毕竟放在了第一位,
说明很重要,对不?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沉睡在异国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它们的“家”在哪里?当一枚斑驳的陶罐在意大利的玻璃展柜中被重新擦拭,当一尊佛首在东京的拍卖会上被按下“暂停键”,当战国帛书跨越79年漂泊终于踏上故土——这些文物的归来,不只是冰冷物件的迁徙,更是一场关于文明的接力,一场关于民族记忆的唤醒。
断章重续:帛书归来,千年对话
2025年5月18日清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4个密封箱里静静躺着两卷褐色的残片——那是流失美国79年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它们曾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沉睡两千多年,1942年被盗掘后,辗转流落至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如今,它们带着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智慧,穿越11000公里航程,终于回到故土。
“这是中国首个对历史上流失文物主动追索的成功案例!”国家文物局官员激动地说。而当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揭开帛书的有机玻璃封条时,他颤抖的双手仿佛在触摸先秦的星辰——这些用丝帛书写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古人在木、火、土、金、水中划分时间的密码。它们的回归,不仅是考古学的胜利,更是中华文明根脉的延续。
百年佛首,微笑重绽
还记得天龙山石窟的佛首吗?那些被盗凿的微笑,在海外流离百年,直到2020年日本拍卖行的一则公告,让国家文物局果断出手。从监测到叫停,从谈判到归还,这尊唐代佛首终于回到山西太原,重新嵌入它本应属于的石窟。
“流失文物的回归,是对历史伤口的缝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曾说。当佛首重新安放在天龙山,游客们仰望那含蓄的笑意时,仿佛能听见北魏工匠凿刻石像时的斧凿声,感受到盛唐气象中佛教艺术的庄严。这,就是文物的力量——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活化石。
从56件到2156件:文化自信的史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踏上归途:意大利返还56件马家窑彩陶,澳大利亚归还西周青铜器,日本归还圆明园石柱……十八大以来,2156件国宝回家,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拼图。
这些文物的回归,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有文物局工作人员在档案室里翻阅百年文献,拼凑流失线索;有外交官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用法律和情理争取国际支持;更有无数普通人,用转发、呼吁、捐款的方式,为国宝回家贡献力量。正如一位志愿者说的:“当我在博物馆看到那件彩陶的纹路时,突然明白,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基因密码。”
文物回家,文明回家
文物的回归,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对话。当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说“文物应回到其文化背景中”,当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门主动提出合作修复,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明多样性的认可。
而对中国而言,这场接力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觉醒。从“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到如今以平等姿态推动文物回归,中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大,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守护。正如谢锋大使在交接仪式上所说:“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它们的归来,是民族复兴的注脚,是文明尊严的回归。”
未来,还有更多故事待续
子弹库帛书的第一卷《四时令》仍在海外漂泊,天龙山石窟还有150多件造像未归,圆明园兽首的传奇仍未完结……但请相信,随着法治体系的完善、国际合作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宝终将回家。
因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取回”,而是一场关于文明的承诺——我们不仅要守护祖先的遗产,更要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当孩子们在博物馆里触摸陶罐的纹路,当学者在帛书中破解先秦智慧,当世界通过这些文物读懂中国——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
国宝回家,文明重生。
这,就是中国故事的底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