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背爸爸上学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0 11:43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背爸爸上学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背爸爸上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背爸爸上学》这本书的感悟和体会。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背爸爸上学》这本书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等,引出自己的读后感。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 故事情节:概括书中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展现主题。
-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 主题思想:阐述《背爸爸上学》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亲情、友情、成长、奋斗等。
-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悟,谈谈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读后感,并展望未来。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语法错误。
b.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避免使用口语化、粗俗化的表达。
4.

从讨饭娃到武警将军——读杨家杰《岁月怀想》有感

题记:杨家杰说:“个人的命运之舟,总是漂行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波涛之中的,我也不例外。”

20多年前,在我的心中,杨家杰将军是个谜一般的人物。他是跟着父母逃荒要饭流落到邹平市魏桥镇范家村的。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他才能够上学读书,从普通的农家娃被挑选参加工作队、参加公安工作。一路走来,每一步似乎都有无数只看不见的大手紧紧拉着他,更有无数只大手推着他,似乎是命运。但我坚信,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个人因素。

大约是2010年,我在写作《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的时候,特别关注过杨家杰,认真地读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自传体著作《岁月怀想》。将军戎马征战多,军中岁月流星过。将军的境界是那么高尚,思维是那么缜密,文笔是那么流畅、清新、细腻、感人,读后久久难忘。

今年,因为查找滨州知名人物的资料,我再次打开《岁月怀想》,感慨万端。

第一,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积累,是杨家杰将军成功的第一条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是学习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所谓生活即是学问,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社会才是人生的首任老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多关注后半句,总想着治国平天下,而忽略了前半句,而实际上,前半句是地下基础,后半句是地上建筑。高楼万丈平地起。格物就是观察生活,从生活、生产实践中得到知识。

社会是教育人、改造人的大课堂。哪怕是在讨饭的路上,杨家杰通过一双慧眼,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也能总结出规律。他发现,“越是饥饿的年代,狗就越凶。那些恶狗眼里总是露出凶巴巴的绿光,警惕着每一个接近主人家门的陌生人。一看见我们娘仨,便忽地起身,摇晃着尾巴,向我们身上扑咬而来;有些狗冷不丁从人家门前的柴草垛里窜出来,更是吓得我和姐姐浑身发抖。”1959年,高小毕业考初中,杨家杰是全年级总分第一名,是被保送到六中的。1960年,经过了生活的磨难,少年杨家杰坚信:“没有共产党,我不还是一个子承父业的‘乞丐游民’?哪里还谈得上上学读书!”正是有了这种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他才积极努力,“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当了班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杨家杰长到17岁。他通过观察意识到:“生活困难并不仅仅属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地方,它如寒风一样在大地上到处行走,它属于整个社会。”如此观察,如此思考,如此境界,焉能不树立改变世界、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

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杨家杰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例如,对于他的父亲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遇到的困难,他认为:“一个人,无论你怎样普通,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命运,“社会的命运就是社会中人的命运。所谓人扭不过命,其实是人扭不过社会的命运。”

1966年9月,杨家杰到垦利县公安局参加工作,1967年7月就遭到批斗。他是以“人民的罪人”的身份和油田、垦利县公安局的领导同志一起被押到三四千人的大会上接受批斗的,杨家杰也是新参加工作的30多人中唯一挨过批斗的。“身上的衣服被打破,背上露出道道伤痕,左耳膜也被打伤。”他遭到的毒打和受尽的屈辱,是难以想象的。“上来两个人,抓起我的两只胳膊向背后猛拉,使我两膝跪地,额头着地,然后在我背上每人踏上一只脚,高声嚷道:‘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真的让我坐上了这不用花钱买票的‘喷气式飞机’。”

苦难辉煌,磨难成才。只有那些善于从苦难、磨难中总结教训、积累财富的人才能成才。杨家杰就是这样的人。他说:“此番经历和挫折,让我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对任何狂热的东西都尽可能‘冷眼相向’,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再作出对错判断。”到杨家杰主掌一方时,他的这些经历能帮助他作出正确的选择。担任山东省武警总队总队长时,他在《大众日报》发表了《社会稳定是当前我国的最高利益》一文,阐明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国家发生动荡,就会蒙受重大损失。

“我喜爱思考。思考跟风筝一样,总是能将我带到一定的境界和高度。”杨家杰说。

第二,情感世界、情感叙事、情感待人,对父母、对同事、对天下人,是杨家杰将军成功的基础条件。有情真豪杰,有情伟丈夫,有情真君子。其情得自于父母,得自于乡亲,得自于各级领导和同事,而其反馈于他们的则是奉献和服务社会。

人是群居动物,血缘、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没有了情感,就成了陌路甚至是敌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情感是真挚的,只要有才能发挥出来,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人发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杨家杰描述的逃荒生活,是一幅催人泪下的流民图,是情感的河流在流淌。“父亲挑着两个柳条箩筐,一头是我和弟弟,一头是家中仅有的两只老母鸡和一口小铁锅——两筐凄怆,两筐悲伤;母亲手里牵着我的两个姐姐,泪水不住地流到腮边。”

1960年,“两个姐姐首先想到的还是正在魏桥六中上学的我。大姐二姐轮流背着地瓜干,送到学校我的手里。一路上,她们连一块也舍不得吃,饿到学校饿着回家——亲情可鉴,血浓于水。如果说父母对我有着养育之恩的话,而我的两个姐姐对我则有着再造之功。”对生活的爱,对人间的情,奠定人生的基本航程,有情的人,即便是身处逆境也不会走弯路,更难走邪路。

1972年,作为公安“临时工”的杨家杰因为执行任务第一次到了北京天安门并留影存念,别人或许会描写城楼、广场、大会堂,或许会用伟大、巍峨、宽广等词语,而杨家杰抒发的是心灵深处的情怀,是最牵肠挂肚的母爱。他这样描述这张照片:“我身着公安制服,脚上穿的是一双母亲做的布鞋。这双布鞋,由于走过的路太多、太远,多多少少有些变形。我为这双布鞋自豪:它是母亲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其中包含着伟大的母爱,也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嘱托和期待。我穿着这双鞋,没有走上斜路;穿着它,带着母亲的那份温情,我涉过千山万水,一直走到了天安门广场上!”是的,有情怀的人、有责任感的人,怎么能走斜路呢?

担任东营公安局党组成员、副股长时,杨家杰主抓刑事工作。他深入案发现场,侦破了许多杀人案件。“我经手办的这一桩桩案件,都算不上什么大案要案,但却给我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职业道德课。”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杀除此等凶恶,用不着仁慈姑恤,以此辣手,不独没有罪过,反积大德。”他对大众的情感,化作对敌人的恨,这是更高层次的情感,这与雷锋说过的对待敌人的态度,殊途同归。“依法办案、除暴安良、扬善惩恶就成了我不变的信条。”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杨家杰既掌过兵也掌过财,因为有大爱,因为有大义,他才在既掌兵又掌财的人生旅途上走得步履稳健。

杨家杰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极度悲伤的时候,不要感情用事;在极度亢奋的时候,不要盲目行事;在极度冲动的时候,不要草率行事。保持常态,谨言慎行,照章办事,是一个领导干部需要长期修炼的基本功。”

杨家杰说:“一个人最具深度和最富魅力的是他的感情世界。”确实如此,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无不是感情丰富的人。

第三,心中有目标,脚底有力量,周边有帮忙,只有自己有能量,才能赢得能量,是杨家杰将军成功的社会条件。能量是集聚的,所谓强者恒强。

1962年,被迫辍学的杨家杰,回村当了一名生产队社员,若没有特别之处,他将是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中的一员。按照杨家杰自己的说法,“幸运降临了”,实际是“经过严格的考试”,他与其他5名社员被招聘到供销社的一个门市部当临时工,“再经过一定的考试,就能转为国家正式职工。这个‘正式职工’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可是件了不得的事。”面对大好前程,杨家杰却认为:“我真的不适合当一名售货员”。于是,他放弃转正机会,回家继续当农民。当其他5个人被录取为正式职工,周围的人替杨家杰遗憾时,他自己却说“从来不后悔这个选择。”他认为:“一个人选择工作要考虑到自己的经历、性格,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一味地盘算眼前的利益得失,那么,这样的‘得’,长远地看未必是真正的‘得’,说不定还会局限自己更大的发展。而暂时的‘失’,也可能就是未来和长远的‘得’,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理想、有思想、有行动的人在哪里都闪光。杨家杰回到村里不久,就被村党支部选作民办教师,再被驻村的“四清”工作队相中,发展他入党并推荐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又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但综合考虑之后,杨家杰还是婉言拒绝了。机会总是有的。工作队在范家村选拔了4个年轻人参加工作队,即俗称的“临干”,就是临时聘用的干部,杨家杰就是其中之一。当年的工作队负责人曾经评价杨家杰:“年龄虽然不大,但认识问题往往能比一般人要深刻、全面,身上有一种宝贵的潜质。”后来,他对杨家杰说,工作队“培养过的人也绝不止你一个,但像你这样有成就的却是不多,这说明还是内因在起决定作用”。

在工作队,杨家杰扑下身子实干,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不仅群众称赞:“一看杨同志驾车的样子,就知道是个好把式,是和咱们一样的庄户人。”他也被上级发现,邹平县从500多名“临干”中选拔8名“服役制干部”充实到垦利县公安局,杨家杰是其中之一。

1966年参加公安工作,1972年底才转正,其间挫折居多,从挨批斗到被下放工地劳动,再到种种临时工作,杨家杰在逆境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己。1973年10月,杨家杰被任命为东营公安局党组成员、治安股副股长,这是一件轰动性的事情。为此,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论资历,我跟老同志们远不可比;论工作经验,我还是不能比。”正是知不足,他更努力、更平和,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好评,职务更上一层楼。1976年9月,他被任命为东营工委副书记,年仅32岁,是全地区比较年轻的干部。1977年10月,调任惠民地区公安处副处长,也是全省公安系统比较年轻的干部。赴任的前一天,东营工委举行了欢送宴,杨家杰对此记忆深刻。他回忆道:“多少年来,我的工作岗位有过许多次的变动,在地位、权力、金钱、荣誉面前,我没有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无论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和进步,还是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总会用当时老领导、老同志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高风亮节的宽阔胸怀,警示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扎扎实实地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杨家杰说:“用心说出的话最真诚。”我也借着将军的话,谨以此文向杨家杰将军致敬,向所有有理想、有行动、脚踏实地辛勤工作的人们致敬,愿与你们一路同行。

附:杨家杰简介

杨家杰,1944年8月出生于山东鱼台,1948年秋落户邹平。1963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民办老师。自1966年起从事公安工作,曾任办事员、副股长,东营工委副书记,惠民地区公安处副处长,惠民地区武警支队支队长,武警山东总队总队长,武警天津总队政委,山东省公安厅副厅长等职。1995年,晋升武警少将警衔。

12年前那个“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主人公怎么样了?

导读

32岁的刘秀祥是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曾是12年前“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主人公。

“我初中就知道他的事迹,觉得很神奇,特别崇拜他。”望谟县实验高中高三年级学生韦娟说,因为平易近人,亲近学生,同学们习惯叫刘秀祥“祥哥”。


“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小山村,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伤心过度,患上间歇性精神失常。

刘秀祥快乐无忧的童年戛然而止,但命运却没有停止捉弄他,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和姐姐外出谋生,母亲彻底失去生活能力。

年纪轻,体格小,种不了地,刘秀祥将自家土地转租,租金为每年500斤稻谷,这是他和母亲一年的口粮。“我的名字是我自己取的。”刘秀祥说,他是“秀”字辈,他希望自己平平安安,便取名“秀祥”。

被压上了生活的重担,刘秀祥却笃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1995年,7岁的刘秀祥走进学堂。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在小学毕业考试上,刘秀祥排名全县第三。

刘秀祥说,那时候乡下没有教育氛围,他却自觉读起了书,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可由于经济原因,刘秀祥没能如愿入读望谟县当时最好的中学。于是他自己找到一家民办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免费入校。


“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

2001年,刘秀祥带着母亲去县城求学。初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间棚子。门前空地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

为了维持生活,放学后,刘秀祥会到县城里捡废品,周末则去打零工。他每周能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的生活。2004年,刘秀祥初中毕业,考入安龙县第一中学。

到安龙求学时,刘秀祥身上只有600多元,那是他暑假跟着老乡去遵义修水电站挣下的,但这并不足以让他租下一间房屋居住。无奈之下,刘秀祥以200元每年的价格,租下了农户家闲置的猪圈当家。猪圈四面通透,刘秀祥用编织袋遮风。

高中3年,刘秀祥边刻苦读书,边打工赚钱维持生计。2007年,他迎来高考,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高考前一周,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之压力过大,刘秀祥病倒,落榜了。

那段时间,刘秀祥内心满是绝望,甚至想过轻生。但坚强的他不想轻易放弃,他翻看日记,看到了他曾经写下的一句话:“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一句话,让刘秀祥活了过来。“跟那些孤儿比起来,我至少还有母亲,她虽不能养育我、照顾我,但只要有她在,我就还有家。”刘秀祥说。

他决定再战高考,2007年8月,刘秀祥成功说服一家私立学校的校长接收他入校复读。2008年夏天,他成功了,考入原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拿到通知书时,他抱着母亲大哭一场。

通知书到了,学费和路费却让人发愁。窘境之下,刘秀祥决定:“只要能在假期挣够去山东的路费,我就带着母亲去,学校提任何条件、签任何协议我都答应。”

2008年8月,刘秀祥的故事开始被媒体挖掘,随之而来的还有方方面面的帮助。临沂师范学院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临时住处,并为他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入学后,不少热心人士和企业都曾找到刘秀祥,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都被他拒绝了。刘秀祥说,一个人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而应让人觉得可亲和可敬。

上大学后,刘秀祥从没停止帮助他人。大学期间,他将部分兼职收入寄回贵州,用以支持初中时捡废品认识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上学。

刘秀祥在给学生们上课 郑明鸿 摄


“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

2012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接到了家乡打来的电话。电话是刘秀祥捡废品时认识的一个妹妹打来的,她告诉刘秀祥,自己不想读书,要准备结婚了。这让刘秀祥觉得震惊且心酸。他决定回家乡教书。

“我想给这个地方带来一些改变。”刘秀祥说,他想告诉那些处于贫困和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

回乡后,刘秀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2018年,他被任命为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曾经拼尽全力守护梦想的刘秀祥,成为一名扶志者。

2015年,刘秀祥主动请缨,接手了高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们中考总分是700分,这个班学生中考的最高分是258分,最低分105分。没人认为自己考得上大学。”

接过了烫手山芋,刘秀祥决定先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树立自信入手。为了拉近和学生的感情,他分批次将班上学生到家中,亲自下厨做饭给大家吃。

3年时间,全方位陪伴,刘秀祥让曾经的差班完成华丽转变。该班47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中考258分那位同学高考成绩是586分,105分那位同学也考上了本科大学。”刘秀祥说,“我想要告诉他们,不要低估梦想的力量,你们的老师就是这么走来的。”

当教师的7年多时间里,刘秀祥每个假期都会到学生家中家访,了解情况。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了8辆,先后把40多个孩子从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园。

学生杨兴旺曾因为家庭原因和缺乏信心不愿上学。“我没来学校的那段时间,祥哥每次都要打电话和我聊很久。”杨兴旺说,祥哥的劝说让他打消了读书无用的念头,“不管压力多大,我都要努力考上理想的学校”。

在刘秀祥看来,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除了唤醒学生,还要唤醒社会的关注”。刘秀祥到各个地方演讲,用自己的事迹鼓励更多人追逐梦想。至今,他已经到各地演讲超过1100场。

“我最初想,能改变一两个人就足够了。但我后来想,我不可能只改变一个人。我当班主任,一个班50人,那我就有可能改变50人。”他笑着说,“可能很多年后,我改变的人是500、5000甚至5万。”

2018年,刘秀祥入选“中国好教师”。“当时很激动,但我只是一个代表,扎根一线和边远地区的老师太多了。”刘秀祥说,“我只是一个幸运者。”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刘秀祥说,苦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懂得担当。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6期 原标题:《扶志者祥哥:读书渡己,教书渡人》

半月谈记者:郑明鸿 陈嫱

新媒体编辑:杨建楠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