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0 2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哪个方面展开,例如: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教育方法等。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你读后感中的重点内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你的观点。
3.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案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
4. 展开论述:在论述教育心理学理论时,要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使读者易于理解。
5. 引用观点:在作文中适当引用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6. 分析评价: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使文章更具深度。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8. 结构完整: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使文章结构完整。
9. 突出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个性。
10. 遵循格式要求:根据学校或期刊的要求,调整作文格式,确保符合规范。
以下是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的作文范例:
标题:教育心理学带给我的启示
引言:近期,我阅读了《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山东东明县武胜桥镇沙堌堆小学教师王咏娟的读书笔记: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准备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捐款。
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捐款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走了两元钱。
这个短小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马克·吐温为什么会气愤?是因为牧师讲得太久了,无论多么动听的话语,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个不停,谁都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甚至是作为朋友,作为家人等等,如果能注意到超限效应,能领会其中的奥秘,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添光加彩。
作为家长,想想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妈妈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唠叨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怎么做,尤其是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妈妈更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心里是何感受?
是不是一开始的时候还很虔诚地承认错误,后来重复的遍数多了,就开始心生厌倦,有点想逃离的感觉?
既然这样,在教育我们孩子的时候,就要吸取教训,注意这种超限效应。
在孩子有了错误时,我们提醒一次,或者批评一次,孩子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应就此停止,选择相信孩子。
有的人可能会说,提醒一次他根本不听不记,全当作耳旁风,但是,你多次提醒他就记住了吗?
这种现象很普遍,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遍就记住了,而有的孩子一遍记不住,多次提醒还是记不住呢?
在最初时,孩子的接受都是一样的,有的家长注意方式方法,提醒一次之后也就不再说了,这样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至于以后再有什么只要提醒一次就可以了,孩子表现得也非常懂事明理。
而有的家长,提醒孩子一次之后,怕孩子记不住,反复去说。这样孩子从虔诚地接受变成了厌烦,你说多少对他都不起作用,他觉得你不信任他,所以对你的话再也激不起他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超限效应,给学生留点“空白”。正如在书法中有“布白”,一样,一个字不能把方格填满,上下左右要留白,这样才能产生美感。
中国的绘画也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也是指的“布白”。在学生有了错误时,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相信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而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强调他的错误。
由此我想到班里的几个学生,不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我反复强调作为学生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复去说作业量不多也不难,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但这几个学生仍然不完成作业。而且你说他们时,都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说的不是他。
四年级时我接的这一班级,一开始时也是只说一遍,但是说一遍不听,于是我就开始反复去说,不交作业的反复去批评,但是不完成作业的还是不完成,没有一点进步。
后来,我了解到在他们入学之后三年来,老师都是在强调这个作业的问题,所以到了我这里,我也是强调,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面对这种现象,我深思不得其解,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作为老师,我需要改变,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信任他们,慢慢淡化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愿意去尝试。
在课堂上,适当地给学生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不要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
下课了,给学生休息的时间,不要仍讲解再三。人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当向学生讲述知识、道理或者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上以及数量上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会产生过犹不及。
在任何方面都讲究一个“度”,“过度”就是“超限效应”,“不及”达不到既定目的。要想做到恰到好处,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究竟什么时候才是“火候”“分寸”“尺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书作者阿德勒,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童年生活不快乐,天生体弱多病的经历,让他更多地关注“自我情绪、自卑和个体心理体验”,开创“个体心理学”理论,对中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自卑情结”“补偿机制”等概念。
阿德勒还指出,由于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想找出人格心理问题的症结,只能从人的童年时期入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 这也就是“教育”一词在阿德勒心目中的含义。
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
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家长暴力的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
本书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一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为人父母、教师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本书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说,本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这是一本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匠心之作。
帮助家长教师捕捉孩子的心灵敏感期,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与孩子相处。
理解孩子行为,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给孩子一个健全人格。
做有效能的父母,让养育变得简单而高效。
这是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书,革命性儿童教育手册,揭开儿童不同阶段成长的秘密。
经典语段:
1.影响儿童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客观环境,而是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以及他们对自身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看法。
2.青春期是人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时期,如果家长用放任或过度干预的方式洋芋孩子,将会妨碍和阻止十几岁的孩子顺利完成其完整的成长。
3.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4.教育问题对于成人而言,就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一个过程,儿童教育问题也是这样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成热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5.儿童的心理世界是非常奇妙的,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个方面,他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