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0 2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比如对鲁迅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人性探讨的思考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主要内容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分几个小点来论述,如对某个章节的印象、对某个人物的看法、对某个事件的思考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可以提出对作品的新认识或个人感悟。
4. "内容充实": - 结合作品内容,具体举例说明你的感受和思考,避免空洞的议论。 - 可以引用作品中的原文,增强说服力。
5. "观点鲜明": - 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有力,避免模棱两可。 - 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见解,但要基于作品内容。
6.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
“阿长”就在身边
文/孙艳华
四十五岁的鲁迅,写了这篇文章:《阿长与》。文章拉家常一般娓娓道来,那种生活气息,那种似曾经历过的家长里短,浸润在每一个汉字中,我不想深究事件的来龙去脉,我甚至不关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只想一直读下去,遗憾的是,还是迎来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此刻,我没有眼泪,但我能感受到胸腔内由于“唉”带来的气流,拍打着,流窜着,迂回曲折,经久不绝。
可怜。
掩卷,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依次闪现在脑海。如果给她们排队,阿长站好,自然把祥林嫂拉过来与她站一排。因为,她俩都没有自己的名字,都是无名氏。一个沿袭了上任保姆的名字,一个用已故丈夫的名字加个显示女性的“嫂”字,哪怕她改嫁后也没变。这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现状,名字?什么?名字?你一个女性要名字干什么?!记得中考需要填写社会关系,外公外婆的名字也需要填写,填完姥爷的名字,姥姥的名字难住了我,问母亲,母亲竟然迟疑了好久最后说不知道,为此我还取笑母亲的健忘。那时没有电话,骑着自行车到了姥姥家。姥姥的让我愣在那里好久回不过神:“我没有名字啊。”后来,姥姥拗不过我,想了好久说:“我记得以前不知因为啥事,我哥给我随便起了个名字好像叫刘玉林,嗯,你就填刘玉林吧。”从此,这个好像正确的刘玉林,就成了姥姥的名字。阿长,让我想到了我的姥姥。可怜她们,可怜她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被漠视、无地位,可怜她们感受不到自己可怜。
伤感。
读一遍,伤感一次。我再次伤感。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心里永远不平静。那种撕扯心肺的感觉,压抑得难以呼吸。哪怕是先生在呐喊,在彷徨,在疯狂地写着日记。孟子在《富贵不能淫》这样写道“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盯着这两句,我真想骂人,好一个“无违夫子”!好一个“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是,我说不出话,凄迷朦胧中,每个字变成了一把刀,刀刀闪着寒光,霹雳啪嚓砍向中国的女性,她们连讨饶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无数阿长,无数祥林嫂……
可敬。
可怜的阿长也很讨人嫌,睡觉没正行,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有许多少年鲁迅听得不耐烦的“规矩”,再加上谋杀了少年鲁迅的隐鼠,这甚至让少年鲁迅憎恶!
然而,全家人不关心我的最爱是什么,只有你听到心里;全世界都在催我长大,只有你让我做回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你最像哪个?
“哥儿,有画的山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大字不识的阿长,真不知道你在买书的时候是谁给你当的翻译,山哼经何以让店家明白了山海经。阿长,长妈妈!
我们人都喜欢向上看,我们喜欢的是烈火,是英雄,是颂歌,是浓烈的酒,是华丽的冒险,但是我们生命里面,一定有这样一个人,她像空气,她很平凡,她很大众,她像路边无数的小草小花一样,驻足的时刻,可能会看她一眼;行走的时候,她只会看着你走过。你甚至都会怀疑,你对她的爱,是不是足够深刻。
她是整日唠叨惹你烦的母亲,她是不懂肯德基麦当劳被你视为土老帽的姥姥,他是每天早晨逼你吃早餐的父亲,他是喋喋不休制止你早恋的班主任……
可是,空气,谁能离得开呢?
长大后我们才知道,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阿长们”就是我们的粮食,是根植大地的那种力量。是一直陪伴我们温暖我们的人。
这就像我们的成长,总有人分担我们的情绪,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她们一直都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睡前,我合上书,脸上微微一笑,心里万分感慨。但,又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这便是我读《朝花夕拾》的心理波动。
鲁迅写这本散文集时已经快到五十岁了,那童年的往事如一坛坛陈酒,是时候拿出来品味品味,感受感受了。四十多年的光阴是漫长,是感慨,是悲痛,也是不舍,那些年华,如同白驹过隙一般。走了,走了,那年已不是那年了,唯有叹息,唯有留恋,时间将它们抛下,岁月将它们淡忘。这是鲁迅先生给我的第一个教诲——珍惜现在的一切。只要是你所拥有的无论它是好是坏,其中蕴含的都是满当当的幸福。
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集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制度的不满。在《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小时候的鲁迅过得是充满乐趣与遐想的日子,一天到晚与昆虫为伴,与花草为伍,那种生活过得相当痛快。捉蛐蛐、找仙草、挖草人、捕鸟、爬树,还有“美女蛇”的故事,全都是童真与快乐。而再长大一点就到了三味书屋,少了乐趣与遐想,而多了一位古板的先生。从此,鲁迅少了笑声。这一段说明了鲁迅对当时残害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极其不满。这时,我们就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文笔了,因为鲁迅先生那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得我们被他的情感与思想所牵引,来到他的感情世界,这简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因为真实加上高强的文笔,这使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在《无常》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整篇文章都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他小时候对无常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了对比,突出了“活无常”的善心。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作对比。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何况人呢!这篇文章使用了许多对比,将好与坏,善与恶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此告诫人们要有善心。
品着, 结束了,只剩下感慨与回忆。
指导老师:郭云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