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论联合政府》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0 22: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联合政府》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论联合政府》这本书的总体评价、主要观点、个人感悟等。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论联合政府》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和重要论述,如毛泽东提出的联合政府思想、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策略等。
3.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历史、现实政治或个人经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论联合政府》的背景和作者;正文部分分析书中的观点和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5.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同时,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论证不清等问题。
7. 个人观点:在表达对《论联合政府》的看法时,要结合自己的观点,避免人云亦云。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补充或反驳。
8. 注意篇幅:作文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800-1000字左右,确保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近现代史纲要改后
单项选择题:1.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
4.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 规定中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6.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7.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运动是()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
C.国会请愿运动D.保路运动
8.“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这一上联的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幅上联拿给钱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肚量”。下列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C.玉帛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帛相将”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肚量
9.“……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想干的人的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
D.民众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10.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A.《海国图志》B.《救亡决论》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1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出太平天国()A.缺乏科学理论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13.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A.冯桂芬B.马建忠
C.王韬
D.郑观应
1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
D.湖北枪炮厂
15.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6.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17.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18.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台湾著名作家高阳有诗平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蝶血脉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A.李鸿章
B.曾国藩
C.张之洞
D.袁世凯
19.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和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0.1905年,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报是()A.《民报》
B.《新民丛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21.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实行共和
C.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要不要废除科举,兴学堂
22.1915年5月,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是()A.西原借款
B.“二十一条”
C.善后大借款
D.铁路借款
23.毛泽东在谈到辛亥革命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他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只把一个皇帝赶跑”是指()A.没有推翻帝制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孙中山没有继续革命
D.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2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
25.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26.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A.“新政”只是骗局,从来没有真正实行
B.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2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其难以在中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8.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9.民主革命者吴玉章说:“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对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一套革命老方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要改变()A.革命纲领
B.革命依靠力量
C.革命对象
D.革命性质
30.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的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A.民主、科学
B.科学、进步
C.独立、富强
D.自由、民主
32.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A.北洋军阀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袁世凯称帝
D.北洋军阀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合同
33.1919年,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科学的社会主义》
D.《Bolshvism的胜利》
3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5.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A.长沙工会
B.上海机器工会
C.武汉工会
D.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36.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
B.广东陆丰县
C.浙江萧山县衙前村
D.湖南衡山县白果3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38.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A.孙中山
B.陈独秀
C.马林
D.毛泽东
39.第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义的政纲()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B.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
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
40.孙中山说:“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C.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D.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4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五卅运动的爆发
D.黄埔军校的建立
42.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A.官僚资产阶级政党
B.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C.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43.1925年5月,以()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浪潮。A. 五卅运动
B.成立黄埔军校
C.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D.国民党一大
44.对1924至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A.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C.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D.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45.国民大革命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C.促使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46.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是()A.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
C.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D.要制定彻底的革命纲领
47.1928年2月,经过宁汉合流,保持存在的国民党政府是()A.广州国民政府
B.武汉国民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北京政府
48.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军创立以来的经验,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中心思想是()A.中国共产党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
B.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C.在农村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
D.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49.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的是()A.张作霖
B.张学良
C.郭松龄
D.段祺瑞
50.北伐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A.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51.“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确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52.1927年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在于()A.打响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反抗的第一抢
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D.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53.较之南昌起义,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最明显的特征是()A.不再用国民革命军的名义,而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B.不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而以建立农村根据地为目标
C.不仅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而且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D.不再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而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
54.可以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人民军队
D.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55.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A.表明中共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C.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
D.是中共独立开创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开端
56.下列土地政策符合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是()A.“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和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共有”
B.“农民分得的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C.“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D.“没收富农土地,归苏维埃国家所有”
57.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举行地点是()A.长沙
B.武汉
C.瑞金
D.南昌
58.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了()次“左”倾错误。A.一
B.两
C.三
D.四
59.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充分证明了()A.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B.全国的革命形势对红色政权的影响巨大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最重要条件
60.1944年,日本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是()A.豫湘桂战役
B.长沙会战
C.枣宜会战
D.武汉会战
61.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事件是()A.西安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七七事变
D.庐山谈话
62.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新时期的是()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63.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胜利的战役是()A.平津会战
B.太原保卫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64.进入抗日相持阶段,国民党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A.张治中
B.张自忠
C.张灵甫
D.张发奎
65.1942年2月,为配合英美共同打击日军,中国远征军进入()对日作战。A.缅甸
B.越南
C.泰国
D.老挝
66.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中美民族矛盾B.中日民族矛盾C.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67.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和平、民主、团结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68.1946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建筑减息政策转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文件是()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井冈山土地法》C.《兴国土地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
69.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言提出()的口号。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C.将革命进行到底
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70.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向全国人民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A.《论联合政府》B.《论人民民主专政》C.《新民主主义论》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与清政府签订了强占中国东北、西北15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有()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尼布楚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2.1904年至1905年,在中国东北为争夺在华利益进行战争的列强有()A.俄国B.日本
C.美国
D.德国
3.中国早期工人阶级产生于()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开办的企业
B.洋务派官僚开办的军工企业
C.洋务派官僚开办的民用企业
D.本国民族资本企业
4.《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
C.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由基层农村政权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D.“查朋党之弊”
5.19世纪70年代后,洋务派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有()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矿务局
C.天津电报局
D.上海机器织布局
6.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A.解决办军事工业对煤铁等原料的需求
B.交通运输的需要
C.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企业的亏空
D.求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7.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实行民主共和
D.要不要废科举和兴学堂
8.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A.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没有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C.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D.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及其领导核心
9.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指()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10.1905年至1907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议题是()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废科举,兴西学
11.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正确的是()A.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12.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A.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B.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C.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D.颁布新的学制
1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反对愚昧,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C.促进中国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
D.促进中国的富强
14.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包括()A.打倒军阀
B.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C.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实现共产主义
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包含的运动有()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6.下列关于八七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C.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1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策略总方针是()A.发展进步势力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D.反对投降势力
18.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赢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B.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D.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19.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场奠定解放战争胜利格局的重大战役它们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是()A.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B.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C.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D.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团结协作的作风
简答题及论述题
1.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 19世纪末,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意义是什么?
3.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
4.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
5.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7.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有哪些?
以德治世人皆圣;以利治世皆小人!
(这里为初创草稿箱,正式文章均在“辛辣锅”公众号,敬请关注交流。)
毛泽东关于"以利治天下"与"以德治天下"的论断,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治国理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智慧启迪。这一思想揭示了物质激励与道德引领在国家治理中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单纯依赖利益驱动可能导致的社会分化与道德沦丧,以及道德引领所能带来的社会凝聚与精神升华。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实践价值三个维度,剖析毛泽东这一治国理念的深刻意义,并探讨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启示。
①利德之辨:两种治理路径的本质差异
毛泽东的论断精辟地指出:"以利治天下,天下皆小人,天下则离心离德、一盘散沙。以德治天下,天下皆君子,天下则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这一"利德之辨"从根本上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及其社会后果。"以利治天下"强调通过物质刺激和利益分配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治理逻辑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认为人主要是受物质利益驱动的理性计算者。这种治理方式在短期内或许能提高效率,但长期来看,毛泽东警示我们,它会使社会成员"皆小人"——即人人只关注私利,忽视公益,最终导致社会"离心离德",成为"一盘散沙"。
相比之下,"以德治天下"则立足于人的道德主体性和精神追求,它相信人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道德理想和价值认同的需要。这种治理方式通过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来实现社会和谐,其目标是使社会成员"皆君子"——即有道德自觉、能自我约束的公民。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因共享价值观而"同心同德",因道德认同而"众志成城"。毛泽东这一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一脉相承,但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并非完全否定物质利益的作用。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表明,他深刻理解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他更强调不能将治理简化为利益分配,而忽视了道德引领和精神建设的关键作用。这种辩证思维使他的治国理念既避免了空谈道德的理想主义,又防止了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沼。
②历史镜鉴:中国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诠释
毛泽东"利德之辨"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论述与毛泽东的思想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都强调道德教化比法律约束更能培养公民的自觉性。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主张统治者应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这些传统智慧构成了毛泽东治国理念的重要思想资源。
然而,毛泽东并非简单复述古人言论,而是赋予传统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他将道德治理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1944年追悼张思德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表述将传统"德治"理念转化为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使道德建设有了具体的实践载体。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不断探索道德引领与物质激励的平衡点。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特别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通过树立雷锋、焦裕禄等道德模范,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这种将崇高理想与务实行动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毛泽东对"德治"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当社会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建设时,往往会出现价值观混乱、社会信任度下降等问题;而适度强调道德引领,则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毛泽东的"利德之辨"为我们理解这些历史现象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
③当代启示:平衡利德治理的现代路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毛泽东"利德之辨"的治国智慧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道德领域的新挑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提醒我们,单靠物质激励无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道德建设依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社会治理需要找到"利"与"德"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合理的物质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可或缺,它是调动人们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样重要,它是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毛泽东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当构建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治理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道德引领和价值观建设。
在实践中,这种平衡体现在多个层面:在经济领域,既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分配制度,又要倡导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在政治领域,既要健全法治和权力监督,又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领域,既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又要培育公共精神和互助文化。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强调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
面向未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汲取毛泽东"利德之辨"的智慧精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又要通过道德建设凝聚精神力量;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理想境界。
毛泽东关于"以利治天下"与"以德治天下"的论断,超越了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普遍规律。这一思想不仅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思考当代国家治理问题具有深远启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精髓,构建物质与精神、利益与道德辩证统一的现代治理体系,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