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0 2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书籍内容": - 首先要通读《中国大历史》全书,了解作者黄仁宇的写作风格和主要观点。 - 理解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把握,如历史分期、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
2. "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读后感是为了表达对历史的认识、对作者的敬佩,还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思考。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中国大历史》的作者、内容、出版背景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结合具体章节或事件,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 对书中观点的评价和自己的看法。 - 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展望。
4. "内容要点": - "历史观点":分析书中提出的历史观点,如对历史进程、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 "文化传承":探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阐述。 - "社会变迁":分析书中对社会发展、制度变革的描述。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书中内容的感悟和启示。
5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而其中钱穆是吕思勉的学生,可见吕先生在史学界的地位。
吕思勉先生六岁开始念书,旧学功底十分深厚,二十四史通读三遍,并做了详细的读史札记。要知道二十四史是多么庞大的体量,我们现代人能把《史记》或者《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中一套通读一遍的都屈指可数,何况是全部二十四史通读三遍,只有这样的读书量,才能驾驭《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读后感吕思勉著《中国通史》本为教材,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婚姻、族制、政体、学术思想等18个方面讲述文化史,下册将从古到今的各个朝代做了简单的概述。从这样的分布来看,吕思勉先生更看重是文化史,而不仅仅是朝代兴替更迭。说实话,吕先生的《中国通史》并不容易读,因为他是半文半白,没有基础的文言文功底,会觉得晦涩难懂。而且他喜欢大篇幅的摘录史书中的原文,所以其实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虽然感觉兴趣浓厚,但有些地方确实是一知半解。但是读过两遍之后,给人一种全新的读史角度,原来历史不仅仅只有王朝更迭、政治的兴亡、帝王家事,还有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各方面娓娓道来。这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只有都涉及到了才是完整的历史,才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进而引发更加深刻的思考。在每一个时代背景下,哪种制度、文化等等能够更加完美的契合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在当下的历史时代,我们当前的社会制度、文化等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此为本书的第一大令人钦佩之处。另一方面,此书给我的启发是用一种宏达纵深的角度来剖析我们的历史。在读此书间隙,利用几天的时间把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翻阅了一遍,该书把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切入点,前后纵观延伸来分析我们历史的发展,已经给我带了很多的启发。再结合吕先生的通史,实在是给我一种全新的角度。闭目冥思,设想一个场景:独自一人站在高处,看历史的长河从你眼前滚滚而过,泥沙俱下,奔流而去,翻起一个又一个的浪花,各个时代、历史人物,各种文化、制度在长河中翻滚腾跃。或急或缓、或清或浊,时而曲折蜿蜒,时而势不可挡,看涓涓细流汇入其中,看在某一时节急转而下,让人唏嘘不已,慨然不止,看过整个长河的发展走向,不由想到当下,想到未来,如何我们这条大河能够流得更深、更广、更远。
再者,吕思勉先生的很多观点、考证、分析也会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分界,分为三大时期:自上古至汉魏之际、自佛学输入至清、自西学输入以后。中国文化的三个时期:先秦两汉时代的诸子之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玄学和佛学、宋元明时代的理学。北族和中国人接触分为三期等等观点。其他诸如“汉武帝并不是真有什么本领的人”、“王莽根本无所谓篡窃的,他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前后汉之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变”、“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天下安”的政治思想的产生等等论点实在令我大开眼界。
总而言之,此书实在是很值得读的一本经典,不论是看历史的角度,还是作者的观点,都会对你有所启发,先生在最后的发问“岂有数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而没有前途之理?”放在当下也能催人奋进,我中国未来必将重新崛起,屹立于世界之巅!
我们研究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喜欢看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但当你真正找到了其中的乐趣,那真是妙不可言,对我们每个人当下的生活,也会有所启示。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读下去让人静心冥思,开拓眼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40篇重要文稿,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读罢受益匪浅。
从“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牢记政协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回望过去奋斗路,我们党之所以能从一叶红船发展为巍巍巨轮,是因为我们走得再远也没有忘记来时的路,没有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要在学习党史中找到历史经验、坚定初心使命,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始终围绕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建言资政,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从“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中突出政协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这种“革命到底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这不仅是对共产党人的时代要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进行薪火接力。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新征程为重庆作出的战略谋划、精准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把准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以及全市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等中心工作协商议政,切实转化好建言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綦江政协智慧和力量。
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中展现政协作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我们将努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立足新时代人民政协新要求,用好用足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持续创新理念、革新方法、完善机制,变革重塑政协工作机制,完善形成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有效的地方政协工作体系,用新思维新方法提升政协组织现代化水平;以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为契机,扎实开展“奋进新征程·喜迎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主题实践活动,系统做好“‘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再创建、学习能力再提高、议政建言质量再提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再深入和政协自身建设再加强”5篇文章,在强基固本中放大政协优势,推进綦江区政协工作全流程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綦江政协实践。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深化“履职为民”工作,力戒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引导委员经常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察民情,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诉求,集中人民智慧,督促委员把作业写在綦江大地上、写到界别群众的认可里,让各项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接地气,以更多实招良策更好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做到献计出力解民忧、春风化雨聚民心,积极营造万众一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