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朋友》的读后感400字》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1 02:41

如何写《《朋友》的读后感400字》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朋友》的读后感400字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朋友》这本书的读后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避免跑题。
2. 概述内容:简要介绍《朋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为读者提供一个背景。
3. 表达感受: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书中内容的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评价其形象是否丰满、真实。 - 情节安排:评价故事的情节是否合理、引人入胜,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展现主题。 - 主题思想:阐述《朋友》这本书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友情、亲情、爱情等,以及这些思想对读者的启示。
4. 举例论证:在表达感受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使论述更有说服力。例如,书中某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某个人物让你产生了共鸣。
5. 结构安排:注意作文的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一般可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6. 语言表达: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达。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

白居易:一个人的成长,就是杀死心中的孙

文 | 画屏 · 十点签约作者

一个深秋的夜晚,月色溶溶,浔阳江边的芦花一片惨白。


孤独的诗人送别朋友,黯然神伤之际,一阵琵琶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嘈嘈切切,珠落玉盘,诗人惊叹在这穷乡僻壤竟然还有技艺如此高超的琵琶女。


了解到琵琶女的遭遇后,失落的诗人再也难掩内心的悲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挥笔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的问世,奠定了白居易在我国诗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只是,此时的他再也不是那个庙堂之上直言敢谏、针砭时弊的狂傲诗人了,取而代之的是谨小慎微、明哲保身的江州司马了。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白居易的人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有人说,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杀死心中的孙。


如果白居易能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深有同感吧!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


三岁识字,五岁诵诗文,十来岁就能做诗,十六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流传千古、让文坛前辈顾况刮目相看的佳句。


29岁中进士,古人一向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后,白居易曾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春风得意之际,美好的前程也在向他招手。


34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长恨歌》,妇孺皆知,相对于杜甫死后文学价值才被发现,白居易早早就享受到诗歌带来的盛名,这无疑是一种幸运。



因为才名,白居易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36岁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令,做机要秘书。


宴会时,他以亲密的姿态坐在皇帝身边,百官之上,无上荣宠。


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左拾遗,也就是言官,左拾遗品级不高,却是不经吏部由皇帝亲自考核的近臣。


从无依无靠,到傍上京城里最大的靠山,白居易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表达了自己受宠若惊,甘愿粉身碎骨也要报答皇帝的心情。


那时候的白居易,人生一路开挂。生活不曾对他露出青面獠牙,才华和好运的加持,也使得他一腔热血,自信满满。


他想振翅高飞,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想匡扶社稷救济苍生,那时的他简直就是一个四讲五美三热爱的大好青年。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身为拾遗,白居易想通过建言献策,使朝政清明,国家中兴,实现自己身为人臣的价值。


这时期,他写下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他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揭露掌权者对人民的巧取豪夺;


他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老百姓,揭露沉重的赋税徭役造成人们的贫困;


他写“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的折臂翁,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他不但自己写,还大力推行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反对无病呻吟,他要担负起历史赋予文人的使命,关切现实,改造社会。


此时的白居易,就像没有带上金箍的孙,胆大包天,无所畏惧,想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他不但写诗,还频繁上书言事,眼里不揉沙子,直言敢谏,宁折不弯。


当时朝廷贿赂成风,淮南节度使王锷有钱有权,他不停地给皇帝身边的宦官送礼,想做宰相。


白居易上书,做宰相的人要有贤德,这人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这样的人做宰相,能治理好天下吗?


白居易勇于进谏,且说的事合情合理,大多数时候皇帝都听取了他的谏言。


但年轻气盛的白居易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有时候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唐宪宗甚至私下抱怨说:“白居易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现在却屡屡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真是让人无奈得很!”


后来,皇上找了个机会,把白居易从言官的位置上掳了下来,可白居易却改不了直言敢谏的“毛病”。


生活像一只潜藏在暗处的野兽,渐渐伸出利爪,伺机而动,而白居易却没有嗅到危险的气息。



公元815年,一个晨曦微明的清晨,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杀身亡,消息传来,朝野沸腾,龙颜震怒,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在天子脚下刺杀当朝宰相?


唐宪宗下令严惩,可查来查去也没有找到幕后真凶,此事该怎么了结?文武百官惶惶然聚在一起,沉默不语。


这时,白居易站了出来,他责怪办案官员办事不力,并要求追查到底,严惩凶手。



其实,这些官场经验丰富的老臣们心里明白,宰相被刺杀背后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武元衡被召回长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削藩,当时藩镇节度使手中权力过大,不服从朝廷的调遣,这次削藩就是朝廷和藩镇之间的较量。


这些大臣谁也不敢吭声,一方面避免成为下一个武元衡,另一方面他们私下里也接受了各方节度使不少好处。


白居易的突然发声,使这些没有头绪的朝臣找到了台阶,他们开始纷纷攻击白居易。


此时的白居易已经不是左拾遗,没有资格插手这件事。


最终,白居易被扣上一个越级奏事的罪名。



这些人还不罢休,又有官员站出来,弹劾白居易不孝。


之前,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有人怀疑这是谋杀,审来审去,白居易的家丑被公之于众。


原来白居易的母亲有心疾,也就是精神病,时常大喊大叫,有时发狂自戮,甚至会抓着菜刀乱跑,这次家人没看住,掉进了井里。


母亲的死,对白居易来说,是心中至痛,对别人来说,是攻击的把柄,是笑料是谈资。


此时,有人又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弹劾白居易在守丧期间写了《看花》和《新井》,这样毫无孝道的人,应该赶出朝廷去。


墙倒众人推,就这样,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之贬,对白居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表面上看,是武元衡事件带来的灾难,但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白居易之前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早就引起了权贵们的忌恨。


然而,不管是写诗还是进谏,白居易的初衷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可因为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他一直不被当权者所容。


当朝的权贵一方面依靠白居易的声誉利用他,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排挤他,打压他。


无端被人陷害,伤疤无情被揭,当白居易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来到江州时,他的内心懊恼不已,愤懑不平。


这时的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现实的残酷,朝廷宦官专权,大臣内斗,皇帝不理政事,想凭一己之力匡扶社稷,使大唐恢复昔日的繁荣,无异于蚍蜉撼树。


改变不了现实,只能改变自己。



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了抚慰受伤的心灵,为了能从容应对从庙堂到江湖的生活落差,白居易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他表现得乐天知命,闲适恬淡。


庐山脚下,他青衫白发,纵情山水,广结好友,喝酒,学佛,写诗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建功立业的梦逐渐远了。


以前的他宁愿得罪权贵,也要仗义执言;后来的他渐渐变得明哲保身,不问世事。


与其和生活较劲,遍体鳞伤,不如学会接受现实,保全自己。


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终于还是被生活戴上了金箍,在撞得头破血流之后,磨平了棱角,消融了豪情,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收敛,学会了保全。



抛却诗人的光环,白居易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普通人的缩影?


年少轻狂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远去,愤世嫉俗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平淡,万丈豪情随着社会的锤炼逐渐冷却。


人到中年,发现很多事情的结局,和我们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适当妥协,向生活弯腰低头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为正义和理想献身的人固然可敬,但普通人拼尽全力想过好自己安稳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比李白晚年卷入政治漩涡,杜甫一生穷愁潦倒,白居易一生有钱有闲,以75岁高龄寿终正寝,这是幸运,也是智慧。


有人说,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进退适宜,取舍有度,是认清现实后的通透与达观,是经过磨砺后的成熟与智慧。


作者 | 画屏,期待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 | 《妖猫传》剧照

看见太阳的微笑

●廖君

知道他的名字,在许多年前。

在中央电视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文艺晚会上,宋春丽老师说:“江姐在黎明前倒下了,还有一位烈士在黎明前也倒下了,他的名字叫李卡。”她动情地朗诵了李卡在狱中写下的最后诗句。当时还不知道,这位广东烈士是我的家乡茂名人。

我居住的城市离他老家村子只有30多公里,请原谅我们对英雄事迹的关注迟到了。

走进茂名化州市笪桥镇柑村,这是一座红色革命村庄。在广东南路革命纪念园,在岭南风格的祠堂侧边,一排排烈士坟茔令人震撼不已。在广东南路革命化州纪念馆,我寻到他的资料。李卡真帅气,坚毅的傲骨充满自信。全馆引人瞩目是那一封革命遗书:“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的微笑”。字里行间的铁血柔情,洋溢着英雄浪漫主义。在放大的手书版本,让人清晰窥见行草飘逸的风格,如同他潇洒的人生。面对死亡的逼迫,他信念的旗帜在高高飘扬,不仅在家乡茂名,在广东,在中国。

“朋友,当白色的恐怖正在蔓延着、死亡之魔在狂吼的时候,这不是一个凶信,而是一个喜兆,你接到应该为此而快乐,因为任何魔力明知是消灭不了我们。”我深情地在李卡的狱中遗书前鞠躬,这封信堪称是感动广东版的《可爱的中国》。

李卡1922年生于化州长岐镇双牌村,1945年毕业于广东国民大学。曾担任广州《建国日报》记者,用“李卡”等笔名。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送香港达德学院进修。1948年到粤赣先遣支队任支队司令部参谋。1949年1月被捕入狱,同年9月被杀害。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在广东先烈丰碑林划过了一道闪耀的光华。

李卡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距今80余年,仿佛历历在目。在今天,我拨开历史的烟云,去邂逅革命战士李卡。

二十世纪初期的鉴江平原,河涌交叉,池塘潋滟,水田肥美,稻花飘香。来自双牌村大户的李卡,当时叫李均海。他家境丰厚,为人豪横磊落,幽默风趣,忠义果敢,常为乡亲打抱不平。1939年李均海考上梅菉中学。在地下党的影响和培养教育下,他秘密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的春天有点压抑,梅菉圩阴沉沉,鉴江在这里沉闷地穿城而过。梅菉中学推行法西斯教育,迫害进步师生。在共产党领导下,全校进步师生举行反法西斯教育总罢课。李均海被选为代表同反动当局进行斗争。1942年秋冬,他被迫转到乳源县知用中学读高中。粤北山区寒冷,街市弥漫着白色恐怖,李均海继续在此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他考上了广东国民大学,始用“李卡”作为姓名。

李卡的革命征程辗转曲折,最后到达韶关。1949年1月14日,农历腊月初十,月光惨白。李卡与战友在曲江县沙溪镇宝山村活动。夜很深了,他们在张屋土纸厂的茅寮和衣而卧。突然被狗叫惊醒,茅寮被反动武装自卫队包围。李卡果断将文件撕毁吞咽下去。最后,李卡被关押在国民党七战区芙蓉山军法监狱。上百人困于一室,烟气、粪便味、汗酸味弥漫在内,几乎令人窒息。李卡很乐观,谈笑风生,给难友讲革命故事。他坚持写日记,“黑夜的魔鬼赶不走我们的好梦,天快亮了,你看东边,红光起处就是太阳出来了。”他给朋友写道:“几多英雄勇士为此而流血,抛出自己的头颅,我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平原的一株草,大海无干旱之日,烈火也无烧尽野草之时。”1949年9月4日,韶关中山公园阴暗灰沉,李卡被押在中间。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罪恶的枪声响了,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命被定格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三江潺潺,山河同悲。

“我走了,以后再不会见到我的笔迹,也许你会为此而难过。”隔着时空,烈士与我在对话。严格来说,你是我祖辈的年龄,我们出生相差50多年。“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人类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是光荣不过的事业,死就是为了这,而生亦有生的努力方向。”大爱无私,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盛世中华,是先烈们前赴后继的奋斗硕果。

致敬先烈,感恩前行者,我要去到他的家乡。在当地宣传文化部门同志陪同下,今年立春前夕我们驱车到达化州市长岐镇。富饶的鉴江在平原优美地拐了一个弯,造就了化州市、吴川市两个长岐镇。经过李氏大宗祠,穿过田野巷陌,李卡故居低调地隐藏在双牌村。

穿过雄伟的门楼,这里曾是粤西大户人家。故居破旧,但主体清晰保留。属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古建筑,原名“旗楼”。由李卡祖父在晚清修建。横额“饮光东舍”,两侧对联“饮如流水”“光似明球”,笔力遒劲。岭南风格的镬耳墙斑驳可见,伟岸地耸立。二层砖瓦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旗楼”建筑恢宏,上进顶高耸,上进房屋保存较好。部分灰雕栩栩如生,窗棂疏朗,仿佛在等待李卡的归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作为双牌村的学校。当地镇委梁书记介绍,李卡故居的修复设计图已绘制出来,将投入资金进行修复。

在烈士亲属后人的娓娓道来中,在双牌村百年历史风云里,在历经劫难的旧居废墟上,只见一株向日葵正在南国的隆冬绽放。沿村道望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古村落脱胎换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蝶变式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现代化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升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我走了,太阳我带不走,你跟着它呀!永远地跟着它呀!朋友,努力!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的微笑。”

今日广东、今日中国之盛景正如烈士所愿。因为信念,我们总能看见太阳的微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