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1 08: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了凡四训》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了凡四训》的基本内容": -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的著作,分为四篇,分别是《立命篇》、《改过篇》、《积善篇》和《谦德篇》。 - 每篇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强调命运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倡导积德行善、谦逊为人。
2. "明确读后感的主题": - 在写作前,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感受,如对命运与努力的看法、对个人修养的理解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了凡四训》的作者、内容以及你选择其中的哪一篇进行读后感。 -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和体会。 - "分析论证":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引用相关事例或理论进行佐证。 - "对比反思":将书中的观点与现代社会或个人经历进行对比,反思其中的差异和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展望未来或提出建议。
4. "写作技巧": - "语言表达"
在网上看到最近对于《了凡四训》有广泛的讨论,闲时不觉拿来一翻。
只是草草读了一遍,这本书一共分为四篇。第一篇大概讲了凡先生自身的经历。第二篇讲了凡先生对于孩子的训示。第三篇讲如何行善,行善的方法,以及什么是善包括真善假善的辩论以及最后提出的十善的内容阐释。第四篇讲了劝人要谦虚,满招损,谦得益,举了很多例子讲了谦虚的好处,以及谦虚是最起初的善。
第一篇立命之学。了凡先生在人生初期偶遇一位卜算大师将他一辈子的命数做了一个概括,什么时候考中举人,什么时候入士,一生无子,终年五十三岁等等。了凡先生在以后的几十年也一步步验证了这些预言遂渐渐认命,直到遇见了云谷禅师开释,说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呢,就是不停的做善事修持自己的内心。了凡先生又照做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得子延寿。这一篇似乎开释我们人的命运固然有定数但是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人心向善不停的积累阴德人的命运会一步步的改变。
第二篇改过之法。在这一篇了范先生首先讲人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只有懂得了这些人才能不停的反省自己的错误,知道对于天道神明规则的敬畏秉持这些让自己不再继续犯错,有了勇猛之心才会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提升自己。然后又讲了很多改正错误的方法和例子。
第三篇是了凡先生的核心观点的论述-积善之方。在这一篇的核心观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然后通过大量的例证来说明了这个观点。然后又讲了行善的分类:真善假善、阳德阴德、半善满善等等。最后讲了人生十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谦虚的好处。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也将要过去,只有未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初捧《了凡四训》,本以为是一本说教式的道德典籍,却在字里行间窥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袁了凡以自身经历为轴,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哲思娓娓道来,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现代人在浮躁尘世中寻觅生命真谛的迷茫之路。
袁了凡的人生轨迹,恰如一场惊心动魄的逆袭。早年,他被孔先生算定命运,科举名次、子嗣有无皆被精准预言,从此陷入“一切皆有定数”的宿命论桎梏。直到遇见云谷禅师,那句“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如惊雷贯耳,击碎了他的认知壁垒。他开始每日记录善恶,以“功过格”为尺,丈量自己的一言一行,积善成德,最终打破既定命数,实现人生反转。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命运并非镌刻在石碑上的古老铭文,而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刻刀,我们完全有能力雕琢出别样的人生图景。
书中“改过之法”“积善之方”的论述,恰似一剂直击现代人精神病灶的良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常常急于向前奔跑,却鲜少停下脚步审视自身。袁了凡提出“耻心、畏心、勇心”的三重改过境界,恰似一面明镜,让我看到自身诸多不足。例如,面对工作中的失误,我们往往以“下次注意”草草带过,缺乏“耻心”自省;在生活里明知拖延是恶习,却因缺乏“畏心”而肆意放纵;真正下定决心改变时,又因缺少“勇心”半途而废。而“与人为善、爱敬存心”等十善之方,更提醒我们善意无需惊天动地,随手帮助他人、耐心倾听朋友倾诉,皆是积善之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书中理念并非易事。当看到他人通过投机取巧获得成功,当善意之举未得到及时回应,内心难免会产生动摇,怀疑“行善积德是否真有意义”。但细思袁了凡的故事,他坚持积善,并非为了即时的回报,而是追求内心的澄澈与生命境界的升华。这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豁达,正是我们在功利社会中最稀缺的精神钙质。
合上《了凡四训》,心中激荡着一种力量。它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掌控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无需怨天尤人,也不必迷信命运的安排,只需以自省为舟、以修身为桨,在岁月的长河中奋力划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智慧,去打破思维的枷锁,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