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1 17:56
写作核心提示:
《一年级阅读后感作文注意事项》
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培养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写一年级阅读后感作文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1. "理解阅读内容": - 在开始写作之前,确保孩子已经充分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 - 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来检查孩子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的理解程度。
2. "激发兴趣": -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或文章,这样他们更有可能愿意写作。 -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3. "简单明了的语言": -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作文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 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生僻的词汇。
4. "结构清晰": - 作文应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开头可以简要介绍阅读材料的内容;中间部分可以描述自己对故事或文章的感受和看法;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感想。
5. "鼓励原创性": -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过分强调模仿。 -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
6. "注重细节": - 在描述故事情节或表达感受时,注意细节的描写,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文|凝妈悟语
我们都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常常犯愁:一年级孩子坐不住,读完就忘,怎么阅读才能真正有用呢?
布置阅读任务、写读后感,怕打击兴趣,完全放任又担心没效果,这可怎么办?
其实,让孩子在阅读中自然吸收知识,关键在于找到“兴趣”和“学习”的平衡点。
分享我家孩子读《会飞的教室》的经历,说不定对您有所启发,更期待得到不同的阅读思路。
孩子读书时,千万别着急催孩子赶快往下读,别纠正孩子“跑偏”的思路。他们天马行空的联想,恰恰是理解知识的黄金机会,顺着孩子的思路走,他的阅读劲头也会更足。
比如读到第29页“把他那张漂亮的脸蛋修理得鼻青脸肿”,孩子突然想到《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无量仙翁被打后的样子,还指着自己的脸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描述:“这里发青,这里又鼓起来个大包!”
这一刻,“鼻青脸肿”具象化了,比起我们告诉他生硬的字词释义,孩子自己联想的画面记忆更深刻。
再比如读到第31页,写到男孩们等着看电影,孩子立马想到一个周六的经历:“那个下午,我们先去爬山,然后逛了文化市场,买了一条小龙,最后看的哪吒演出,还得到了‘哪吒’送的一根棒棒糖,太好玩了!”
还比如第99页提到“课上偷懒、浑水摸鱼”,孩子马上想起老师批评同学的话,趁机问他:“老师是怎么提醒的?”他站起来严肃地说:“某些同学不认真学习,光想着浑水摸鱼”。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没有浑水摸鱼!”
这种和实际生活的联想,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还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一年级课本里学的知识,在阅读中都能找到 “用武之地”。
读到第40页男孩按门铃和同学妈妈对话,孩子突然想起语文园地三学的 “打电话” 技巧,立刻化身小演员绘声绘色地展示起来:“看我,这样说,阿姨,您好!我是**的同学,我想找他有点事。请问让他接一下电话好吗?”
一边说还一边模仿礼貌的语气,把课本里的口语交际活学活用。
遇到词语使用的地方,也能和课本联动。
看到 第80页“少年会偷溜出去”,孩子较真地说:“这里应该用‘偷偷地’!就像《小公鸡和小鸭子》里,小公鸡偷偷地跟在后面,这样更生动!”
这种主动 “挑刺” 的过程,比单纯背语法规则有效多了。
想让孩子主动积累知识,千万别把任务变成负担,鼓励和互动引导就是最大的动力。
发现孩子对形近字很感兴趣,就给孩子大大的赞,让他乐此不疲地找“朋友”。
读到第100页,看到“端”字,孩子想到和“瑞”是形近字,还在书上写了下来,我双手竖起大拇指,孩子得意极了。
于是,孩子在第103页看到“挂”字又分析起来,想到了“桂”。赶紧解释“挂”是用手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桂”是桂花树的桂,是植物,所以是木字旁。
还有词语的收集,不失时机地鼓励他玩接龙游戏。
比如在第68页看到“马提斯的右眼周围又青又紫”,孩子想到很多类似ABAC式词语,又高又大、又矮又小、又香又甜、又红又圆、又白又嫩、又黏又甜等等。提到又黏又甜,还想到是课文《端午粽》中形容粽子的词语。
在第102页看到“老师边走边听”,想到边走边吃、边走边说、边走边唱,又意识到“边走边吃”是不太好的行为。
也学会主动区分“的、地、得”的用法。
第101页的“老师目光炯炯地等着戴马亭”,102页的“他一五一十地把昨天发生的事,简明扼要地向老师报告”,这里之所以用“地”,是因为后面是做什么事。读到第89页“看,这一家人笑得多幸福呀!”发现原来“的、地”之外还有一个“得”,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学标点符号可以玩起来。
针对孩子理解不了冒号双引号的问题,我们曾经玩过 “台词大侦探” 游戏,随机翻开一页,问孩子:“快找找,谁说了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已经能精准锁定冒号引号里的内容。
比如122页,让孩子找出马提斯说的话,孩子现在能快速找到这一句“吃饱了,才不会忘记台词”。
《会飞的教室》里超多对话,孩子翻着书像寻宝一样,进一步摸清冒号双引号的 “套路”。
由此引申开去,孩子还善于发现新的标点符号。
比如在第195页,看到破折号,就来问:这是什么标点符号,我好像学过。告诉他是破折号,他恍然大悟:哦,我记起来,老师上学期提到过。
标点符号的使用灵活多变,对标点符号开窍还得靠大量阅读。
写在最后:
孩子天生就有探索的热情,与其急着让他们 “读进去”,不如先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允许他们自由联想,把阅读和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再用小游戏、小任务轻轻 “推” 一把,知识自然就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节奏,不用追求 “读完就记住”。当阅读变成有趣的冒险,那些学到的字词、锻炼的思维,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孩子成长路上的 “超能力”。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书架上的书越堆越高,但合上书没几天,感觉脑子跟被清空了似的,啥情节、啥金句、啥深刻道理,忘得一干二净!心里那个郁闷啊:“我花了那么多时间读它图啥?合着我就是个高级搬运工,把字从书里搬到眼前,然后就没了?”
这感觉太熟悉了,我也经常这样。但你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更别觉得读书没用。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忘了太正常了!大脑又不是U盘!
你想啊,咱们每天接收多少信息?刷手机、看新闻、跟人唠嗑... 大脑贼聪明,它知道不能啥都留着占内存。大部分细节,尤其那些具体的名字、日期、情节,忘了就忘了呗,这是大脑在“清缓存”,省得你头大。别跟自己的脑子较劲,它是在保护你!
2. 你以为忘了?其实它早“腌”入味了!
打个比方:你小时候吃过那么多顿饭,肯定记不清每一顿具体吃了啥菜吧?但这些饭菜的营养,是不是都变成了你现在的骨头、肉、个子?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些你看过的故事、学过的观点、感受过的情绪,虽然具体内容模糊了,但它们就像“精神营养”,早就悄咪咪地:
3. 读书那一刻,本身就很值!
想想你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是不是跟着主角又哭又笑?是不是被一个观点震得一愣一愣的?是不是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完全沉浸进去了?这种“爽”的感觉、这种专注投入的状态、这种心灵被触动或者被打开的瞬间,本身就是巨大的收获啊! 就像看了一部超棒的电影,或者去了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过了,享受了,它就值回票价。忘不忘细节,不影响那一刻它带给你的快乐和震撼。
4. 实在怕忘?试试这几招(不强求)
所以啊,别纠结“全记住”!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你把整本书背下来,而在于:
说白了,读书不是为了当“人形图书馆”,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思想更丰富、内心更有料、看世界更有意思的自己。你读过的每一页书,都在悄悄帮你变成这个人。
所以,忘就忘了吧,接着读就完了!享受那个过程,剩下的,交给时间。 你读过的书,它们没丢,都藏在你后来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里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