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1 2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顾炎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是关于顾炎武的思想、观点,还是他的生平事迹?明确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条理。
2. 突出重点:在阅读顾炎武的著作时,找出对你影响最深、最有启发性的观点或事迹。在作文中,要突出这些重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顾炎武及其著作;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4. 逻辑严密:在阐述观点时,要注意逻辑严密,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可以运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用书面语进行论述。同时,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6. 引用原文: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顾炎武著作中的原文,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7.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将顾炎武的思想观点与
《之江新语》中的文章,文风朴实、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读后总能令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这些文章既是为官从政的指南针,也是为人处事的教科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群众》杂志“学思践悟”栏目近期刊发了省统计局副局长张明重读《之江新语》的一篇学习体会,让我们一起来看,领略习近平总书记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同根同源的文化自信和科学思维。
1不变的人民情怀铸造鲜明的理论品格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真挚的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特征。
——在执政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在奋斗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依靠力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工作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在精神动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力量。
——在评判标准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实践源泉可以追溯到在梁家河度过的知青岁月,但系统清晰的理论表达却是在《之江新语》。
他指出:“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解于人民。”在《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一文中,他更是明确提出要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雷锋同志的幸福感、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郑培民同志的责任感、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
这五种崇高情感都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写照,我们从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坚守人民立场、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来有源、愈加鲜明的理论品格。
2一贯的历史担当彰显强烈的使命责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对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前途的历史担当,这种彰显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担当在《之江新语》中随处可见。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我们从中找到了“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注解。
“‘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我们从中发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
“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而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我们从中听到了“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的原声。
“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我们从中看到了“发扬钉钉子精神”的起笔。
“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我们从中领悟了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同样的妙喻哲思。
这种担当体现出直面问题的导向,昭示着无私无畏的勇气。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一文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申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再次回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显示了不断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的胆识。
3坚定的文化自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之江新语》充满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对文化建设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认知上。
写于2005年的《文化是灵魂》一文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蕴含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思想。
“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这正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理论先声。他还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
他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理念、培育的精神,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指出,“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关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在《之江新语》中是有迹可循的。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指出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进一步阐述了中华文明、民族精神与坚定“四个自信”的渊源。这种文化自信,还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具魅力的语言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中国优秀诗词、寓言传说、格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来生动形象地阐述思想,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故事“第一主讲人”。在《之江新语》中,他引用孔子、庄子、孟子、刘邦、范仲淹、陆游、杨万里、郑板桥、顾炎武等先贤的诗词或哲语,用曹冲称象、钱俶进宝犀带、明成祖迁都、清朝塘官守钱塘大堤等故事来印证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本中,这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比比皆是。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是文化底蕴的厚积薄发,更是文化自信的坚定展示。
摘编自《群众》2019年第1期,原标题为《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
作者:张明(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
半岛记者 张文艳
顾炎武为何选择山东?据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分析,顾炎武到山东是循着复社的线索。清初山左遗民主要分布在新城、莱阳、诸城三地,而与江南复社关系至密的是莱阳遗民。在《顾炎武在即墨的交游与创作》一文中,找到了顾炎武到山东、来即墨的根本原因。“山左的复社成员主要是山左大社中的人物,而山左大社的主要成员是莱阳人,其中莱阳的宋继澄与掖县的赵士喆是山左大社的倡导者。顾炎武十七岁就加入复社,成为复社中人,他北行第一站定会选择复社活动活跃、影响较大的地方,所以他来到了赵士喆的家乡掖县(赵士喆明亡后隐居不出),拜访赵士喆的兄弟赵士完、任唐臣,并定为生死之交”。
就是在这段时间,顾炎武来到了即墨,住在即墨五大家族之一黄家。
“即墨三齐名区,其间人文蔚兴,名贤接武。”顾炎武结交当时活跃在即墨的明代遗臣和文士,主要是即墨黄氏家族中的黄坦、黄培,名士杨还吉,以及曾任饶州知府的莱阳进士张允抡。
黄氏家族于明永乐年间由青州迁居即墨,从嘉靖年间六世黄作孚中进士第开始,族人诗书传家,“数百年来,风雅相尚”。从兵部尚书黄嘉善,到山西道监察御史黄宗昌,都是黄氏族人的骄傲。尤其是在明清鼎革之际,黄氏家族的成员积极抗清,“出家资充饷”,次子黄基被清兵射中,带伤奋战。即墨终于得以保全,而黄基却伤重身亡,死后,妻子和三个妾一起殉情,感人至深,被人们称为“一门五烈”。顾炎武到即墨时,黄宗昌已经去世,他所结交的黄氏家族成员主要是黄宗昌的儿子黄坦与侄子黄培。
顾炎武主要的居住地在当时大名鼎鼎的玉蕊楼。这座读书楼是黄宗昌晚年仰慕的汉代大儒郑玄,在郑玄康成书院遗址南侧修建的。黄宗昌聘请张允抡来此授徒,黄族子弟就在这里读书。在这座玉蕊楼里,顾炎武有感于郑玄的康成书院,作《不其山》一诗:
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道出了郑玄在不其山上建康成书院,黄巾军避之不扰的史实。
并结交了张允抡,写下了《张饶州允抡山中弹琴》五言诗一首:
赵公化去时,一琴遗使君。五年作太守,却反东皋耘。有时意不惬,来蹑劳山云。临风发宫商,二气相氤氲。可怜成连意,空山无人闻。我欲从君栖,山涯与海滨。
其实,玉蕊楼汇聚了许多旧僚宿儒,胡峄阳、韩良辅、范士骥等人被称为“崂山七十二君子”经常汇聚于此,饮酒赋诗,抒发郁闷之情。顾炎武与他们的志趣相投,因此曾作停留。
不过,顾炎武与黄家的结交,让他有了再一次的牢狱之灾。
始于康熙五年(1666年),止于康熙八年(1669)年的“黄培文字狱”一案有关。黄培也是位抗清人士,顺治十八年(1662年)于七抗清起义爆发,黄培在道义和物资上给予支持,并作诗200余首,命名为《含章馆诗集》,分赠亲友。这首诗集被黄家的仇人一再利用,一直到姜元衡告到朝廷,引起雷霆之怒,最终黄培被处以绞刑,参与人士都遭到逮捕。顾炎武也是其中之一。顾炎武在狱中被囚禁了7个月,矢口否认曾到即墨和崂山,更否认曾与许多反清文人相识,加之友人相救,才幸免于难。但他与明末遗臣张允抡、宋继澄共同为黄宗昌《崂山志》写的序言,也因此不敢于清代面世,致使《崂山志序》在清朝灭亡后的1916年才正式出版。
除了黄家,顾炎武与即墨望族杨氏家族也有交往。即墨杨氏也是即墨明清时期的书宦世家,从明初到清末的四百余年间,杨氏一门诗书传家、积学力行,有单骑抚“寇”的杨良臣,也有不媚上官的杨盐,以及乞兵解围即墨城的杨遇吉等忠烈之士。
其实,顾炎武的崂山行并非游山玩水这么简单,从他结交的人士来看,他们都有着和他一样的抗清之志,只不过,大多数的文人墨客都是抒发情感而已,顾炎武似乎不甘于此,只是,他的行动隐秘性强,流露较少,留下来的,只是他游历、赞颂崂山的一些诗篇而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