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2 02:59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讲话态作文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态作文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一篇优秀的讲话态作文,不仅能展示作者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撰写讲话态作文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明确讲话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讲话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观点、表达情感,还是为了说服他人、传递信息?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组织语言,调整讲话的语气和节奏。
二、掌握讲话对象
了解讲话对象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整讲话的内容和方式。例如,面对长辈,我们要尊重、谦逊;面对朋友,我们要真诚、幽默;面对陌生人,我们要礼貌、得体。
三、注意语言表达
1. 语言简洁明了:讲话态作文的语言要简练,避免冗长、啰嗦。用词要准确,避免歧义。
2. 逻辑清晰:讲话态作文要有条理,层层递进,使读者能轻松理解。
3. 富有感染力: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注重语气和节奏
1. 语气:根据讲话内容,调整语气,如严肃、轻松、幽默等。
2. 节奏:注意句子的长短、停顿,使讲话富有节奏感。
五、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以使讲话
作者:李孝海(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经典论阐明了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早在1942年,毛主席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振聋发聩地提出这一重要论断,指明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文艺的源泉在人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一切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在物质生产领域居于主体地位的人民群众也在精神文化生产领域居于主体地位。进入新时代,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就要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带着心”“动真情”到人民中去,“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情入’”。只要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正如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四杆铁笔”之一的作家柳青,扎根农村14年进行文学创作,脱下西装背带裤,穿上老棉袄,与农民同吃同住,创作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
文艺的评判者是人民。马克思看来,人民不仅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人民作为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中,去体会人们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感受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才能创作出人民喜欢的优秀作品。正如被誉为“时代歌手”“人民诗人”的贺敬之,就是写人民,为人民写,请人民评判的典型。他创作了《回延安》《南泥湾》《雷锋之歌》等抒发革命理想的优秀作品,“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已成为代代传唱的经典。
文艺要表达人民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人民是文艺之母,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文艺要扎根生活。珍贵的矿藏总是深埋在地下,要想获得生活的富矿,就要深入到生活内部去辛勤挖掘。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火热的生活永远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离开实践,文艺创作只能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文艺作品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阳春白雪诚可贵,下里巴人也风流。优秀的文艺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源于生活,贴近群众,富有烟火气息又兼具生命哲思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明证。
文艺要观照现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今中外,文艺殿堂群星璀璨。聚焦国内,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放眼国外,从俄国的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到法国的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他们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拥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博大胸怀,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志向,拥有心系社会、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把深情的目光洒向脚下的土地,并为这片土地自觉地歌咏和呐喊。比如在梁家河大队普通窑洞里的路遥,就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甘于寂寞,关注平凡,坚持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的典型。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他本人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最美奋斗者”。
吹响新时代的号角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艺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显文化自信,文艺不可或缺。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肩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吹响时代号角的历史使命。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时代课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进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汇集和激发起14亿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精神力量。
引领时代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把文艺比作铸造灵魂的工程,把文艺工作者比作灵魂的工程师,把好的文艺作品比作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可以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创作了一大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构建国家形象、弘扬中国精神、讴歌新时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影视作品为例,人们津津乐道的《战狼》《红海行动》《中国机长》《攀登者》上映之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贡献了满满正能量。
讲好中国故事。文艺之魂是中国精神。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形势下,国内外文化交流、交融和碰撞,文艺被赋予新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作为大国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他在多个外交场合向世界讲述中国文艺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理念,推动文化互融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提到春晚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坦桑尼亚演讲时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引起强烈共鸣。
来源: 光明网-党建频道
作者:彭 宽,系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
因网而起,伴网而兴。新文艺群体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主体力量,在文艺事业推动互联网从“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这对我们科学认知和正确对待新文艺群体提出明确要求。
网剧《司藤》资料图片
其中,科学认知又是正确对待的前提。对新文艺群体的认知要首先做到“全新的眼光”,然后方能求得“全新的政策和方法”。这里,“全新的眼光”不仅仅指新文艺群体的身份定位而言,更蕴含着对其存在发展所遵循的全新内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深刻认知的要求。
新文艺群体到底“新”在哪里?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它的存在状态、群体特征、本质属性、活动方式是什么?这是近年来广受关注也众说纷纭的话题。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对新文艺群体了解和认知的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如何有效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关系着如何更好健全联络服务模式、增强生产组织化水平、引导网络文艺创作质量提升等一系列工作任务。针对新文艺群体开展工作,不能“‘云’深不知处”,不能似是而非、挂一漏万,而是必须认得准、看得透、拎得清、抓得住。由此,用“全新的眼光”研究、认知、把握新文艺群体,就成为此项工作的起点,亦是网络文艺理论建设的重点。
对人群空间观念的突破:不再单纯依赖专业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代言”,同时主动进行“艺术发言”
新文艺群体是在互联网技术打破空间限制的历史条件下新兴的文艺群体。作为由个体形成的共同体,它对空间限制的突破,最直观、最典型地体现为对其中个体在现实空间中身份限制的突破。
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资料图片
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网络空间都可以成为“文艺工作者”。这个身份的转换,在互联网深刻改变文艺生态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低门槛”甚至“无门槛”的事实。在从事艺术创造与满足审美需要上,群众不再单纯依赖专业的文艺家、文艺工作者为他们“艺术代言”,而是积极主动进行自己的“艺术发言”。传统空间限制下,普通人的“艺术发言”很难实现其价值并成为社会性的存在,但在网络空间条件下,则有可能寻找到存在和延续的土壤,并由此使自身的“文艺工作者”身份得以认可。
应该说,互联网技术释放了更多人的艺术生产能力,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一次巨大促进,也是科学技术对艺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对全民文艺创造活力的一次激发。调研统计显示,目前网文注册作家已经超过1500万,直播平台主播账号累计已经超过1.3亿,短视频用户已经超过7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艺群体就不能再单一化地理解为现实空间观念中某些静态群体或固定的职业人群,而是所有在网络空间发生艺术行为的人。宏观层面来说,这个群体是艺术生产能力得以释放后的全体大众、全体网民。当然,从微观层面而言,这个群体也是以其中的佼佼者为代表出现在大众面前,比如各门类中处于金字塔尖的极少数头部创作者。
很多人认为,新文艺群体属于“体制外文艺工作者”。但实际上,从事网络文艺生产的新文艺群体中,并非所有人在现实空间都属于“体制外”人员,他们可能是公务员、教师、医生,也可能是工人、农民、学生,自然也可能是各类自由职业者,身份多种多样,情况千差万别,他们只是在“从业”这一行为上属于“体制外”。当然,传统观念下的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如民营文化企业从业者、民间个体文艺从业者等,虽然并非因网而生,但借力互联网兴起而受到关注,也迅速主动地向互联网平台汇聚靠拢,由此进入新文艺群体。同时,因为他们相对于普通网民在艺术方面更专业、更有经验,由此也更易成为新文艺群体中的佼佼者。
对人群时间观念的突破:参与、脱离又回归,兴之所至加入,浅尝兴尽退出,这在新文艺群体的个体行为中属于常态
新文艺群体突破空间限制而具备前所未有的广泛性,但同时也由于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限制而呈现出强烈的变动性。它对时间限制的突破,最直观地体现为个体的动态性存在,即从事艺术行为过程中有很强的临时性、间断性、反复性、不稳定性。这是新文艺群体于互联网环境下“全民皆艺”在时间上的反映与特征,每个人瞬间的灵感萌发、偶尔的艺术尝试,都可以被固定下来,加以留存和传播。而作为整体,新文艺群体又具有长期性、持续性、恒定性,其与个体的变动不居恰如人体之于细胞,是流动的、活态的整体与持续不断的新陈代谢个体之间的辩证统一。
一段时间参与,一段时间脱离,一段时间又可能回来,兴之所至加入,浅尝兴尽退出,这在新文艺群体的个体行为中属于常态。调研统计显示,约80%的网络视听从业者从业时间不超过5年,一般的秀场类网络主播平均从业时间只有1至3年,部分平台的网络表演者平均从业时间仅为一年半,甚至某些新兴短视频平台表演者开播时间平均仅半年。其中很大一部分从业者的行为还只限于业余时间。这与传统专业文艺工作者长期从事文艺工作、全身心投入乃至毕生奉献文艺事业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新文艺群体中的各门类头部创作者从业的时间肯定远远超过这个平均数,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群体基数,这些佼佼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群体的整体特征,甚至这些头部创作者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远远高出传统文艺工作者中的知名文艺家。因此,我们对新文艺群体的把握颇有点类似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态,宏观尺度下的确定性与微观尺度下的随机性同时存在,在你关注它的每一刻都呈现出它每一刻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一样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成为新文艺群体中的一员,只要他在这个时间点上个体自主地参与了互联网环境下的艺术行为。比如一位专业舞蹈家自拍了一段表演短视频呈现于网络空间,那么作为短视频创作者,这一刻他亦可以被视为新文艺群体中的一员。同样的,基于他在专业领域的声望、经验和能力积累,这一刻他也更易成为新文艺群体中的佼佼者而受到更多关注。但是,他必须遵循新文艺群体面对的全新艺术创作规律,如果生硬转换、机械搬运,不太可能得到大众认可。
对文艺实践观念的突破:创意、创作、传播、消费交叉交错,作者、粉丝、用户、评论者甚至人工智能共同生产
新文艺群体对于人群时空观念的突破,带有强烈的互联网特征,对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一工作对象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而在文艺实践上,由于它是在互联网带来文艺生态深刻改变的大背景下兴起的、全新的文艺主体的存在形态和从业形态,同样带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因而也同样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下,网络文艺的创作过程越来越体现出社群性、交互性、整合性。很多时候,创作不再是由单方面完成,然后以具体的成品形态交由单方面接受,而是创意、创作、传播、消费交叉交错,作者、粉丝、用户、评论者甚至人工智能共同生产,作品的呈现形态反复更新、开放存在。在这样的文艺实践中,对作为创作主体的新文艺群体的边界界定、概念厘清,更需要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新文艺群体对文艺实践观念的突破,一定意义上是网络时代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映射、亿万民众艺术创造力的活态呈现,它的丰富性和创新性源自广大民众,所以,它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和旺盛创造力是根源性的,这个群体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大家。
但同时,新文艺群体因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浮躁也是先天性的,从业者的非专业性和不稳定性同样带来大量弊病,过于狭窄的个人体验和生命阅历、不够充分的艺术经验和审美修养、变数极大的从业选择和兴趣爱好、没有足够时间磨砺和积累的创作过程等,都会阻碍新文艺群体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但是,恰恰因为这样一对矛盾的存在,对新文艺群体的研究、认知、把握才是一片大有可为的沃土,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建设才是理论实践的蓝海。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网络文艺人才的繁荣兴盛。面对体量巨大、变动不居、实践创新的新文艺群体,要得之而不失之,首先就要知之懂之,以切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回应具有时代特点的问题,把握和运用新文艺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到准确、合适、有效的方法措施,团结引领他们迸发出最大创造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1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