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2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乡月》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乡月》这部作品的主题可能涉及到乡村生活、人性、自然、亲情、友情等方面。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分析作品结构:了解《乡月》的结构特点,如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叙述方式等。分析作品的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3. 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在写作时,要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是作品中的一个具体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切入点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乡月》这部作品的观点和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5. 注意作文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感悟。
6. 运用修辞手法:在作文中,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7. 注意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准确、生动。避免使用口语、方言和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同时,注意保持
【党史钩沉】
作者:万振凡(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政权运动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探索,当时的乡苏维埃政权,是现、当代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雏形”。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国家政权下沉到乡一级,形成了我国乡村基层政权运作的某些“基因”,对此后的中国农村基层政权运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国家政权首次下沉到乡一级
传统社会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正式的国家政权到县一级为止。县以下由“绅权”“族权”“保甲”等地方力量控制,形成“保甲为经,宗法为纬”的乡村社会控制和运作体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尽管1930年国民政府出台《县组织法》,有将国家政权下沉到乡一级的规划,但由于国民党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行政渗透能力有限,所以此后近10年间,国民政府基层政权建设的重点主要仍在区和保甲方面,并未真正开展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只是到了1939年“新县制”推行后,国民政府的政权机构才正式延伸到乡保。此前,国民政府的国家权力对广大农村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悬浮式政权”。
真正将国家政权下沉到乡一级的是中央苏区时期的乡苏维埃政权。与国民党政权自上而下的行政渗透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将政权建设与底层农民动员结合在一起。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苏区许多地方已经设有“乡苏维埃政府”,如峡江县内,1930年5月就在县苏维埃政府之下设立了乡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政府采取省、县、区、乡(镇)四级制,乡苏政权是苏维埃国家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为乡的最高政权机关”。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从中央、省、县,到区、乡五级苏维埃政权体系在苏区普遍建立起来。
人民当家作主
当时乡苏维埃政权设置了以下机构和人员:一、乡苏代表会议。“乡苏代表”采取差额选举法由全体选民选出。如1933年下才溪乡提出候选人160多人,最终选出91名“乡苏代表”。“乡苏维埃代表会议”由全体“乡苏代表”组成,是全乡最高权力机关,其职能是讨论苏维埃的法令、政策、决议等如何在本乡落实,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二、乡苏维埃主席团。乡苏维埃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乡苏维埃主席团,作为代表会议闭会期间全乡最高权力机关。主席团一般由5~7人组成,其职责是执行“乡代表会议”和上级苏维埃政府的决议与指示,推动各代表、委员会与群众团体去动员全乡群众开展各种工作。三、乡苏维埃主席。“乡苏”主席由乡苏维埃主席团推选、乡苏维埃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其主要任务是全面负责乡苏维埃工作,出席上级召集的会议,主持本乡各种会议,处理乡苏维埃日常事务。四、“乡苏”各类群众委员会和人民团体。常设性的如扩大红军委员会、优待红军委员会、工农检查委员会等。临时性的如查田委员会、开荒委员会、选举委员会等。在乡苏维埃下面,还有各种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群众组织,如贫农团、妇女会等。这些委员会和群众团体,涵盖了各种人群,将苏区绝大部分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基层苏维埃政府周围。这种政权结构充分体现了苏区基层政权运行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本质。
“压力型”运行体制
乡苏维埃是党和国家设置的一级政府机构,在享有一定行政权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党和上级政府赋予的职责。它必须接受党和上级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党和上级政府的命令和决议,贯彻党和上级政府的意志和要求。有关文件明确规定:苏区各级政府都必须“经过党、团的活动从中起领导作用的。这一工作方式,从中央政府直到乡村苏维埃政府,都应一致遵守”。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中强调:对农村中的各类委员会、群众团体,党和政府“负了完全领导的责任,要按期检查他们的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批评、开除、惩办等措施,十分强调党和上级政府对基层政权的领导和权威。
根据1931年11月出台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党和政府赋予乡苏维埃的职责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乡苏维埃除了担负对上级政府交办任务的接收、布置、落实,以及对下级民众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等大量具体的行政性事务外,还承担着反映群众意见和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等职能。
乡苏维埃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完成职责的。苏维埃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层级制,贯彻“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中央和各级政府可依靠自身权威和行政权力,把任务和指标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下级组织以及个人身上,使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完成情况给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奖惩,从而形成“压力型行政体制”。在党和上级政府“压力”下,“乡苏”必须动用其植入群众之中的“乡政运作网络”,积极开展民众动员和组织工作,调整资源和人员的分配方案,把资源和人员向这些任务倾斜,以保障任务的顺利实施。
深入群众中的“乡政运作网络”
“乡苏”位于行政权力的末端,既要面对中央、省、县、区自上而下的压力,又要面对非科层化的分散民众。这种情况决定,乡苏单纯依靠自身机构和工作人员,不可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必须把“乡政运作网络”植入群众之中,才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将任务落到实处。
乡苏之下的村级“乡政运作网络”主要包括:一、村主任、村代表、村代表会议。村设主任1人,由“乡代表会议”在各村代表中推举产生,担负领导、督促全村工作之责。“村代表”由全村居民大会选举产生,他们不脱产,带领一定数量的群众,落实苏维埃布置的工作。所有村代表组成“村代表会议”,村主任通常每十天召集“村代表会议”一次,讨论如何开展本村工作。二、村级各种委员会和群众团体。根据工作需要,在征得上级同意的前提下,各村可设立委员会。村级委员会的主任和委员,由村主任提名,在村代表会议上通过。每一委员会的委员人数为3人至5人。村级组织的所有成员既是村“干部”,又是普通群众之一员,全都不脱产、不拿薪。
通过以上措施,乡苏维埃将分散的乡土社会整合成整体,变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乡土社会。由于这种“乡政运作网络”深深植入群众之中,党和政府的意志得以全面介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此,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地方。”
“非制度化”运作方式
乡苏维埃与县苏维埃、区苏维埃的关系是科层制架构,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县苏维埃、区苏维埃对“乡苏”可采取制度化手段如行政命令、组织处理等进行运作。但乡苏维埃与村之间就不是完全的科层制关系,由于“乡苏”面对的是一个非科层制、分散性的乡村社会,因此除了运用命令、督察、组织处理等必要的制度化手段外,还必须采用大量的非制度化手段。这些非制度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开幕,图为会议旧址。资料图片
会议动员。上级政府下发的命令、训令和决议,各乡、村代表会议都要详细讨论,并联系本乡的实际情况拟定实施方案。乡主席、村主任及代表们要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报告与解释,使每个群众都了解有关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实施方法,并鼓动群众热烈自愿地执行苏维埃的工作。
关心群众,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告诫苏区的党员干部: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苏区基层干部们在关心群众、为人民服务方面“创造了一等工作”。他们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正因为苏区基层干部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才真心实意地支持革命,拥护苏维埃政府。
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苏区干部们善于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扩红时石径乡青年刘木有报名参军,但遭到其妻反对,乡苏维埃主席胡林生听说后,立即跑了七八里路赶到刘家做工作。此时刘妻已回娘家,胡又跑到刘妻娘家,对她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从她家的苦难家史,讲到保卫红色政权的意义,直讲到她心服口服同意刘木有参军。毛泽东高度肯定这一做法,他说苏区干部们“能用全力去动员群众,用极大的耐心去说服群众,结果能完全实现他们的任务,并且争取了最快的速度”。
干部的示范作用。以令率人,不若身先。榜样是旗帜和灯塔,它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给人力量。苏区干部时时处处都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长冈乡扩红运动中,最先报名参军的是乡苏维埃的党员和干部;在购买公债运动中,购买公债最多的是万必才等党员干部;为了带领妇女担当起生产任务,共产党员、乡妇女主任李玉英首先学会用犁耙,并带动长冈乡4个村130多名妇女在20天内也学会了。乡苏维埃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同党员干部们的示范带动密不可分。
开展竞赛活动。193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布《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指出要用“革命竞赛的新方式”“转变全部工作”。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也强调:“为了争取工作的速度,革命竞赛的办法应该在每个乡里实行起来。”在苏区基层社会,随时都可以看到各类竞赛,既有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竞赛,也有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竞赛。张闻天指出:劳动竞赛已成为苏区人民“创造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自觉的、愉快的活动”,“成为苏维埃区域内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工作方式,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群众热情,提高了苏区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作为现当代中国基层政府的源头,乡苏维埃政权运作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政权运行主体的人民性。大批工农兵先进分子被选举到苏维埃政权中,乡苏维埃领导、代表紧密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权本质。二是“压力型”运行体制。乡苏维埃在党和上级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下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党和上级政府的命令和决议,并有考核奖惩。三是“乡政运作网络”深深植入群众之中。“乡苏”通过建立各种委员会与民众团体,使全乡、村的民众建立有效网络,便于苏维埃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丰富的非制度化运作方式,包括会议动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示范作用等。总体来说,这种运行体制和方式,体现了党、政领导和发挥群众主动性的高度统一。它适应了苏区革命的需要,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动员了社会资源,既保障了苏维埃政府对乡村社会行政的有效性,又保障了乡村社会的自主性。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5日11版)
《八女投江》(国画) 王盛烈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一场“时代先锋”事迹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国画《八女投江》被挂在显眼的位置。
“抗联女兵来了……”一位白发老人的自言自语引来周围观众投目。这位老人就是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烈士的胞妹赵尚文。当时,赵尚志将军的头骨找到不久,我与赵尚文老人来京看头骨鉴定结果,她作为抗联烈士的亲属应邀到军博看展览,被国画《八女投江》所吸引,便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站在画前,老人对我说:“她们比我大不了几岁,叫王惠民的女兵比我还小两岁,13岁就投江了。”老人顿了顿又说,“她们永远年轻!”
国画《八女投江》是画家王盛烈创作于1957年的作品。作品描绘了8位抗联女战士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最终投江殉国的英雄事迹。这幅作品与那些金属品质的兵器等大型文物并列展出,与遗忘抗衡,唤醒人们对英雄的追忆与怀念。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8名女战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乌斯浑河畔与日军交战中陷入绝境,她们宁死不屈,最后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壮烈牺牲。
1949年,王盛烈在东北鲁艺美术部任讲师时,听到了“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心灵受到巨大震撼。他决心把抗联女战士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壮烈场面画出来,让8位女战士得到“永生”。为此,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艺术准备。这期间,他翻阅了大量东北抗日联军的史料,采访了很多抗联女战士,画了无数张人物速写草图,为8位女战士一一造像。他的人物速写素材来自方方面面,有的是抗联女战士,有的是她们的同乡,甚至是亲人。
在作品创作时,王盛烈把冷云设定为画面的灵魂人物,塑造出一个镇定自若掩护战友后撤的冷云形象。其他7位女战士则在各自的战斗位置上,8人彼此呼应。作品的整体轮廓确定下来后,画家又用峥嵘礁石、惊涛骇浪、黑色浓云等自然环境,烘托出8位女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气魄。
画家的高妙之处是在画面中省略掉了敌人,造成处处有敌的紧张效果,更加凸显了女战士的英勇形象。在险崖绝壁旁,3名战士相互搀扶,另外5名战士都是战斗姿态,占领制高点的女战士即是冷云。面对敌人的追击,她毫不畏惧地搀扶起战友。整幅画作沉重壮烈,充满悲怆的氛围。8名女战士在大江中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极具雕塑感,仿佛是大地的化身。画家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西方绘画技法,而在环境描绘中则运用了国画的传统技法。
这部现实主义的经典画作是东北军民英勇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艺术写照,作品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为欣赏这幅作品,我曾多次去军博,亦萌生了寻访搜集东北抗联历史资料和民间记忆的愿望。2006年12月,我来到重庆,拜访抗联老兵胡真一。老人用低沉的语音说起8位姐妹的往事:“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安顺福,是在1938年老秋光景投江的。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和王惠民都是刁翎人,跟我是老乡。当时如果不是因有别的任务,我也可能跟着她们一起走了。”胡真一老人说,后来人们找到了冷云等五位姐妹的遗体,在河滩上埋葬了她们……
在各地的展馆中,有不少以“八女投江”事迹为创作背景的绘画作品,既有国画、速写,也有油画作品。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也有一幅国画《八女投江》,这幅作品要比珍藏在军博的那幅大几倍,作者还是王盛烈。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画家晚年完成的作品,是对《八女投江》原作的临摹和放大,这幅巨画是老画家亲自送到纪念馆的。他希望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8位女战士永远的怀念和崇敬,让后人铭记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英烈。
作者:姜宝才
来源: 解放军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