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捐赠仪式上讲话》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2 06:59

如何写《捐赠仪式上讲话》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捐赠仪式上的讲话是一项庄严而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对捐赠者善举的肯定,也是对受赠者鼓励和感召的体现。以下是在捐赠仪式上讲话时应注意的事项:
1. "准备充分": - 了解捐赠背景:充分了解捐赠者的动机、捐赠的用途以及受赠方的需求。 - 研究受赠方:了解受赠方的现状、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
2. "尊重与感谢": - 对捐赠者的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强调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受赠者的意义。 - 尊重捐赠者的意愿,确保讲话内容与捐赠者的初衷相符。
3. "内容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捐赠仪式的背景和意义,对捐赠者的到来表示欢迎。 - "主体": - 强调捐赠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 介绍捐赠的具体用途和预期效果。 - 对受赠方的未来发展和使用捐赠资金的方式提出期望和建议。 - "结尾":总结讲话要点,再次感谢捐赠者,并表达对未来合作的期待。
4. "语言表达": - 使用正式、礼貌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过于随意。 -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 使用鼓舞人心的词汇和比喻,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5. "情感投入": - 在讲话中适当表达情感,

“迎日出,看霞起”,全国政协常委赵雯在赵朴初书法艺术馆落成暨赵朴初珍贵文物捐赠仪式上的致辞

赵雯在现场致辞

金秋时节,我们欢聚上海博物馆,举行赵朴初书法艺术馆落成暨赵朴初珍贵文物捐赠仪式,我心中的感激无以言表,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

2000年、2011年伯父赵朴初伯母陈邦织相继辞世,我们亲属立志传承伯父伯母的遗愿,一定要让朴老的珍贵文物得到长期保存、展示、研究和弘扬。

今天,赵朴初艺术馆如期开馆,举行珍贵文物捐赠仪式。

数十载心愿达成。回首往事,再无遗憾;仰望蓝天,可堪告慰伯父伯母。

伯父朴老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人民的好儿子、佛门龙象当代维摩,也是集诗词曲一身的艺术家,是书法界久负盛名的书法家。赵朴初艺术馆保存展出的珍贵文物,既有朴老亲笔所书大量颂扬祖国、颂扬人民、怀念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墨宝以及常用印章、故居原物,还有伯父珍藏的先祖赵文楷状元公亲书对联以及与马一浮、沈尹默、张伯驹、林散之、启功、华君武等国内耆宿、大西良庆等国际友人的唱和之作,无不是伯父壮阔一生、行愿无尽的重要体现。

观其文,或记史或抒怀,如剑如鼓,抨击邪恶、张扬正义;赏其书,或俯仰自如或端庄遒丽,如佛前炉烟、山中兰香。水流花开、俊朗神秀的笔墨,爱国爱党“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的情怀,可谓美在其中、义在其中。

艺术馆向大众展示伯父在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史上、在多党合作与民主党派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书法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必将成为赵朴初伟大精神永久展示与弘扬的基地。

这是对伯父最好的告慰、最好的纪念,是我们奉献给伯父的一瓣心香。

值此《赵朴初艺术馆》开馆之际,举行赵朴初珍贵文物捐赠仪式,可谓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迎日出,看霞起”。

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唯盼上海博物馆在保存、展示赵朴初珍贵文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赵朴初的伟大精神与精湛艺术,薪火传承、弘扬光大。

惟愿参观书法、瞻仰朴老的人们,欣赏一幅又一幅珍贵书法,观看故居复原展厅与朴老生平影像。流连展厅,记其言、弘其志、继其行,殷殷爱人民,勤勤报国恩,“殚思竭力,救国兴邦,不改忠贞怀抱”。

参观赵朴初艺术馆,是艺术的盛宴,更是精神的升华。

祝愿赵朴初艺术馆轮展不断、观者如云、研究弘扬成果涌现不断、昭示后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宋庆龄的国际友人 “人民友好使者” 耿丽淑档案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编者按

2025年是与宋庆龄保持终生友谊的国际友人、“人民友好使者”美国人耿丽淑逝世30周年。

耿丽淑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和奖章的首批获得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向外国人颁发的第一号“中国永久居留资格证书”的拥有者。她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宝贵贡献。

1979年9月,耿丽淑在北京宋庆龄寓所与宋庆龄(左一)见面。

为纪念宋庆龄和耿丽淑两位伟大女性,传承她们的精神风范,从特定视角感受百年党史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2025年4月1日上午,中国福利会在上海“宋庆龄文化空间”举办“宋庆龄的国际友人 ‘人民友好使者’耿丽淑档案捐赠仪式”,向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捐赠了耿丽淑的有关档案和遗物。

本文作者应邀赴会并讲话,本刊特予转载。


作者李天震在捐赠仪式上发言。(图源:作者提供)

今天大家聚集在这里,纪念耿丽淑。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耿丽淑同志有资格接受这份怀念,有资格接受这份荣誉。

上海外事战线的老前辈、老领导,新华社香港分社前副社长李储文同志生前曾多次说过:“格拉克(耿丽淑的英文名字)1926年来到上海,她是上海的老人,对上海有功,对中国人民有大功。”

1984年,耿丽淑与作者合影。(图源:作者提供)

我结识耿丽淑同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她已耄耋高龄。初次见面,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位淑雅娴慈的老者,慈颜善目,温文尔雅;接触多了,便发现在她优雅外表的包裹下更有一种坚毅和真诚。

路易·艾黎

她的战友路易·艾黎在自传中曾描述过自己心目中的耿丽淑。他以“典雅文静”四个字传神耿丽淑的仪态和丰姿;以“把(人们)给她的掌声视若对别人的欢迎”,称道耿丽淑的谦和与雍容;以“伟大的美国女性”赞誉她的人格与品质。

耿丽淑曾对我说过,她平生有“四爱”:一爱“新中国”,二爱“孩子”,三爱“巧克力”,四爱“与人交谈”。

她之所以把“热爱新中国”列为自己一生的“首爱”,是有其实践依据和感情基础的。她是从旧中国走进新中国的,她亲眼目睹了旧中国地狱般的黑暗,同时又亲身感受了新中国的光明灿烂。她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她倍加热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20世纪初,耿丽淑由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派遣来中国工作,1926年到了上海。从此,她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来中国之前,她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所获得的那些关于中国的信息,“新奇”和“神秘”参半。而当她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中国社会”及活生生的各类“中国人”的真情实感后,她才真真切切地懂得了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她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社会学”,来到真实的中国后,她开始“睁大眼睛,摄取自己从未见过的一切景象”,从妇女“三寸金莲”的扭曲“美”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人生无奈,到军阀混战背景下兵荒马乱的社情、衣衫褴褛的难民和在背上插根草自我出卖的儿童,凡此种种黑暗的社会乱象都对她这样一个社会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她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

1927年,耿丽淑在北平华语学校学习汉语,闲暇玩箜竹。

为了便于在中国的工作,耿丽淑来华之初曾到北平华语学校学习中文,在北平结识了当时在中国活动的苏联共产党人鲍罗廷。1927年,当军阀张作霖准备加害于鲍罗廷的夫人鲍罗廷娜时,耿丽淑曾冒着危险,以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掩护鲍夫人摆脱险境,返回苏联。基于这样的交情,耿丽淑1930年第一次返美休假途经莫斯科时就住在鲍罗廷家中,并在那里结识了美国进步作家安娜·露易斯·斯特朗。

结束了在北平华语学校的学习后,耿丽淑被调派至山东基督教女青年会。在鲁工作的两年多,她做了大量社会调查,接触了更多的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在他们中间,她感受到了从中国社会内部涌动而出的一股势不可挡的对黑暗势力奋勇抗争的力量。在这样一种力量面前,她被感染、被激励。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正是我认识‘革命’,并向中国革命靠近的第一步。”

从此以后,她有意识地“向中国革命靠拢”,在她的朋友圈中不断增加了一些与她有同等思想情怀的国际进步人士。

1934年,耿丽淑参加了在宋庆龄关心下由在华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人发起的“政治学习小组”,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从她的美国同胞史沫特莱那里获悉,在中国江西的红土地上有一群共产党人正在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付诸实践,对当时的社会不公正展开了强有力的抗争,这令她深受鼓舞。从此刻起,她凭着一个社会学者的良心和满腔热情,开始以“志愿者”的姿态,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与中国人民同命运、共患难。

1938年,她响应宋庆龄的提议,与几位中国爱国人士共同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上海分会”。她是保盟上海分会中唯一的外国人和唯一的女性,并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顾问”公开身份的掩护下,勇敢地承担起保盟上海分会的常务工作,直接对香港总部和宋庆龄负责。

当时,在宋庆龄的领导下,“保卫中国同盟”肩负了宣传抗战形势、募集军需补给、联络国际支援的重任。遵照宋庆龄关于“香港总部负责支援八路军、上海分会负责支援新四军”的指示,耿丽淑多方努力开辟渠道与新四军建立联系,并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与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把来自国内外的医疗器械、救护车、药品、衣物、食品及钱款等救援物资送往新四军驻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将士的对日斗争。

1949年,耿丽淑在美逗留期间,与当时也在美国的爱泼斯坦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福利呼吁会并亲任主席,为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继续募集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军需物资。

1951年,因为支持中国革命,耿丽淑被美国政府视为“共产党中国的同盟者”,并被列为“颠覆分子”而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同时被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解雇。在她面临有生以来最为艰难处境的时候,宋庆龄向她伸出援手,为她作了周密的安排,把她迎回中国。从此,耿丽淑为被宋庆龄视为“中国头号福利团体”的中国福利会的崇高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耿丽淑1952年回华后,与宋庆龄(左二)、沈粹缜(左三)等在宋庆龄上海寓所合影。

1957年夏,耿丽淑在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视察工作。

耿丽淑的大半生是在中国度过的,她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她的一生之所以能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历史为她设置的时空中,始终处在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解放的进步事业之中,并同中国人民一起投入了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耿丽淑是许许多多以支持中国人民进步事业为己任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光荣的一员。

1987年,耿丽淑荣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荣誉奖章”。

1991年3月6日,耿丽淑(坐者左二)95岁寿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坐者左一为爱泼斯坦。

耿丽淑平凡而伟大的实践活动,无疑在最精确的意义上注释了“国际主义”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把她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国际友谊纪念碑”上。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她,感谢她!

——2025年4月1日

于宋庆龄文化空间



- END -

作者 | 李天震

图片 | 作者提供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