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2 07: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余散文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探讨的主题。余散文作品丰富多样,可以从他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
2. 阅读全文:在动笔之前,仔细阅读余散文的全文,确保对作品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有助于你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提炼观点:在阅读过程中,提炼出你对余散文作品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是关于作品的主题、人物、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
4. 结构安排:在写作时,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来说,一篇读后感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余散文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作品名称、创作背景等。
b. 主体: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感、艺术手法等,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c. 总结: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余散文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严谨性:对余散文作品的分析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
b. 文采性: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逻辑性:论述要有条理,层次分明,使读者易于理解。
6. 引用原文:
题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粥饭的热气在碗上盘旋,袅袅地升起,又悄悄地消散。我每每端起碗来,便觉得手中沉甸甸的,不只是白米的分量。
米粒莹白,排得整整齐齐,在碗里静卧着。它们原是田间的青苗,经了农人的手,日头的晒,风雨的浸,才褪去了青翠,沉淀出这一派素白。每一粒米,都藏着一个季节的故事,从春日的播种,到夏日的灌溉,再到秋时的收割。农人的脊背弯了又直,直了又弯,汗珠子滚入泥土,无声无息地消尽了。而米粒不语,只是默默地吸收着天地的精华,人的辛劳。
布帛亦如是。半丝半缕,看似轻盈,却承载着无数时日的重量。蚕吐丝,人纺织,一梭一杼,穿梭往复。机杼声里,光阴流转,丝丝缕缕交织成匹。那经纬之间,分明织进了多少晨昏,多少期盼。一件衣衫上身,便觉得有无形的目光附着,那是织工疲惫而专注的眼神,穿过层层叠叠的时光,直抵肌肤。
人在世上,无非是衣食住行四字。而衣食之中,又藏着多少看不见的艰辛。我们享用之时,往往只道是寻常,却不知这寻常背后,是多少不寻常的付出。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皆非凭空而来,而是天地人力的凝结。
每每思及此,便觉得手中的碗,身上的衣,都沉重起来。这沉重并非负担,而是一种清醒,使人不敢轻慢,不敢浪费。物力的艰难,正在于它凝聚了太多无法计量的东西:时光、汗水、生命的热度。
衣食温饱之余,更当温饱的,或许是一颗懂得珍惜的心。
近日,甘肃天水作家温小牛文学作品集《清水纪事》付梓出版了,当我第一时间阅读这本集子时,扑面而来的不单是纸笺飘带的墨香,而是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文化与人文气息。
这部作品以八个小辑、二百余篇文章、二十多万文字的结集,囊括了散文、诗歌、游记、剧本、札记、碑文、文论、序评等体裁,用其体量庞大、情感厚实、史籍丰富的笔墨,对生活经历中所见、所思、所想、所感的情、景、地、物等素材融合交织,并以其恣意随性、信手拈来、落纸成章的写作风格,构成了文学与文化镶嵌照应、不拘一格的叙事质地,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记忆档案,它不仅是关于一个地方民风民俗、地缘文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正在淡化的文化方式的深情回眸与热情关切。
《清水纪事》最让人钦佩、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细碎的“记忆地理学”。作者笔下的家乡清水不是抽象的文学背景,而是有着清晰经纬度的文化坐标。与此同时,这些文字也不是单纯的人文景物描写,而是记忆的“密码符号”,通过用文字测绘的这份“地图”,他唤醒了一个可供精神返乡的地理空间,也让清水这个地名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原乡,读者可以在这些文字中找到记忆中的“那个地方”——故乡。
作为一位作家、文化学者,作者心系清水,心系家乡,牵挂的永远是生他、养他、成就他的那片故土。天水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上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清水纪事》中的文字恰好体现了这种文化交融,其叙事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混血”的产物,既有西部文化的粗粝感,又有传统文学的韵味;既不同于完全文学手法的写作,也不同于那种抽离文史特点的“汉语”写作,让地域特色与普遍可读性共存于文本之中。
《清水纪事》的书名用“纪事”而非“记事”,暗示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有个人选择的、带有人文关怀的叙述。正如作者在《后记》里表达的:取名《清水纪事》,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的表述;该书集中了八大类文本内容,按今天的文本界定可属文史类,按传统的文本界定又属文化类,因以文学为主,所以加了副标题“文学作品集”。但无论何种定位,“文字是生命延续的载体,哪怕就是一堆文字垃圾,而对自己(作者)来说,则敝帚自珍,毕竟是用过心的(《后记》语)”。其实,他的文字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复兴不仅是经济的、物质的,更是社会的、精神的。也许未来有一天,清水县境内那几条名叫牛头、葫芦、长沟、渭水的河流,或许终将改道,但河流冲刷出的河床,将永远承载着一个地方的人情世故、地理文化和集体记忆。
纵观此书,那些“以小见大”的人文故事依然在脑海中盘旋。作者用他的文字证明,文字或许是最有效的记忆容器,能够保存那些即将消失的地理文化与情感建构,其文本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地方、一些宽泛的文化,还在于它是一部关于文化与历史、乡土与记忆的沉思录,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面对记忆的态度。在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的今天,文化记忆面临着被简化为怀旧符号的危险:我们要在文学的记忆里、文化的传承中,承认失落,但拒绝遗忘;面对变化,但保存根脉。
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既是一面映照过去的镜子,也是一盏照亮未来的灯,提醒我们记住自己从何处来、该向何处去,犹如清水河(牛头河)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量,生生不息,滋养人心,久而弥坚。
(2025年5月15日)
作者:白尚礼(作家,甘肃天水人)
来源:原创作品,推荐交流!
编发:@读书与人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