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2 19: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巫山神女》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首先要确定你的读后感是要围绕巫山神女的神话故事展开,还是对其文学价值、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进行评价。
2. "了解作品背景": - 对《巫山神女》的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来源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3. "深入分析": - 分析故事情节,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 评价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 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如修辞、结构、表现手法等。
4. "结合个人感受": - 在读后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使文章更具个人色彩。 - 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实,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5. "结构合理": - 确保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常见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结尾。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空洞的描述。 -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7. "注意以下几点": -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引出读后感的主旨。 - "主体": - 分析故事情节
“爹爹,我疼……”
少女瑶姬蜷缩在竹榻上,额间渗出冷汗。
她是炎帝最疼爱的四女儿,自幼聪慧善良,却突染无名恶疾。
炎帝尝遍百草,却救不了女儿。
临终前,瑶姬握紧父亲的手:“若有来世,我想看看人间山河。”
她葬在姑瑶山,坟头生出一株嫩黄茎草,叶片成双,果实如丝。
村中女子偶然食之,竟容颜焕发。老巫喃喃:
“这是瑶姬的魂啊,她不甘心就这么走……”
千年后,巫山脚下洪水滔天。
大禹浑身泥泞,望着被飓风掀翻的堤坝,一拳砸向山石:“若治不好水患,我愧对苍生!”
“何必自苦?”一道清冷女声从云端传来。
大禹抬头,见一女子踏云而立,青衣飘飘,眉目如画。
“我叫瑶姬,可助你。”
她抬手一挥,狂风骤停,“但我要你发誓:治水不为功名,只为百姓。”
大禹单膝跪地:“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瑶姬轻笑,抛下一卷天书:“炸山开峡,需用雷火珠。去吧,我的侍从自会助你。”
那一夜,巫山轰鸣如雷,十二道金光劈开山体,江水奔涌东去。
逃难的百姓跪地高呼:“神女显灵了!”
战国某年秋,楚怀王狩猎至云梦泽。
夜宿高唐馆时,他醉醺醺推开窗,忽见一女子倚树而立,月光为她镀上一层银边。
“大王看够了?”女子转身,楚王呼吸一滞——世间竟有如此绝色!
“我乃巫山神女瑶姬,特来告诫大王:莫贪享乐,当以民为重。”她声音清冷,转身欲走。
楚王急追:“若能常伴仙子,江山何足惜?”
瑶姬驻足,叹道:“我助大禹救万民,不是为与你谈风月。”
语罢化作云雾消散,唯留一缕异香。
楚王怅然若失,命人修建“朝云楼”,日日眺望巫山。
侍从劝他回宫,他苦笑:“你们不懂,她眼里装着天下,唯独装不下一个我。”
瑶姬再未现身。
有人说她化作神女峰,永镇三峡;也有人说她夜夜巡视江面,为渔船指引方向。
“婆婆,神女娘娘不寂寞吗?”江边孩童仰头问。
老妪缝着渔网,眯眼笑道:“傻孩子,你看那十二座山峰,都是她的侍女。江水是她的琴,风雨是她的歌。”
唐代诗人刘禹锡登临巫山,挥笔写下:
“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
而陆游夜泊江岸,只听猿啼凄切,叹道:“神女应无恙,只是人间换了模样。”
关注我,带你揭秘更多历史真相!
01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其一》
(五代)李珣
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
楚王曾此梦瑶姬,一梦杳无期。
尘暗珠帘卷,香消翠幄垂。
西风回首不胜悲,暮雨洒空祠。
《巫山一段云》,唐教坊曲,盛唐时流行于世。乐府旧题有《巫山高》,其词大略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至南朝时,《巫山高》杂以阳台神女事,无复远望思归之意。《巫山一段云》,当为南朝旧曲而入燕乐者,调名本咏楚王与神女相会之事。五代李珣作《巫山一段云》二首,词下注曰,唐词多缘题,大概不失本题之义,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如珣所言,此二首《巫山一段云》,保留了早期词的特色,缘题发挥,叙写巫山神女及舟行巫峡之思。
楚王梦遇神女的故事,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之后,便成为巫山流传最久的美丽传说。一段梦中之情,令楚王终生不能忘怀,正因为是梦,故而遗恨,而惘然。楚王死后,后人又在楚王的梦中寻梦,为他的遗恨而惘然,很多诗篇,即在于梦的惘然。
“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有客”之客,可以是诗人自称,也可以泛指任何途经巫峡之人。客过巫峡,怎能不想起巫山神女,怎能不向水湄停下船桨,朝古老的神话而致一怅望?
“楚王曾此梦瑶姬”,楚王就是在这里梦遇瑶姬,瑶姬是神女的名字,意思就是美丽的仙女。传说她是炎帝的小女儿,未到出嫁的年龄便夭亡了,帝乃封她为巫山云雨之神,其精魄化为香草,结实为灵芝。“曾此”,这个曾经,已经远在千年以前。
“一梦杳无期”,片时一梦,醒即杳然,再无相会之期。梦中之人,去哪里寻觅?明代汤显祖作《牡丹亭》,无乃痛心于此,而欲以艺术挽回之乎?天下女子有情如杜丽娘者,或因梦而病,病即弥连,生而可与死,但是,倘若死而无法复生,纵使世上真有一个柳梦梅,阴阳相隔,又该如何?
神女在梦中辞别之际,曾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如其言,故为神女立庙,号曰“朝云”。传说的美丽,也在于这样的结局,仙缘虽只有一面,但神女并没有消失,她的情意化为云、为雨,朝朝暮暮,徘徊缥缈,绵绵而无尽期。
楚王所立之旧庙早已倾圮,后人又不断为瑶姬修祠庙,当地百姓尊其为“妙用真人”,名其庙为“凝真观”。宋代陆游在《入蜀记》卷六写道:“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至今在巫山一带,仍流传着神女峰乃瑶姬所化的故事。
遐想中,诗人舣舟登岸,一访神女祠。祠中所见:“尘暗珠帘卷,香消翠幄垂”,珠帘、翠幄,皆昔日殿内的华丽陈设,如今珠帘空卷,蒙尘而暗淡,翠幄虚张,香消而低垂。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像闪光的玻璃碎片,带着痛感,被诗人收集在诗句里,激发我们对故事以及时间的想象。
出了祠,天蓦然已黑,西风萧瑟,冷雨凄迷。“西风回首不胜悲,暮雨洒空祠”,舟中回望,空寂的神女祠,隐没于凄风苦雨的暮色里。
张大千《巫山云起》
02
水声山色思悠悠
《巫山一段云·其二》
(五代)李珣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巫山一段云》二首,大约写于同时。上一首多纪行,这一首多感兴,且诗人的视角只在舟中。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即巫山神女庙,从舟中眺望,草木丛生的高峰,犹如一道青色的屏障,古庙依偎其上。行宫是古代天子出行时所住的宫室,此处特指楚王的细腰宫。古庙依着青障,行宫枕着碧流,两句之间存在微妙的对比。古庙所倚之青峰,永久而坚固;行宫所枕之碧流,临时而不居。
楚王燕游及神女之事,早就湮灭殆尽,现场已寻不到任何行迹。水声山色像是遗忘,像是怀想,紧锁着后人重建的妆楼。思及往事,悠悠如梦,古庙与行宫,近在眼前,但是看上去,却使那个梦更为渺远。
假若神女没有离去,如她所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那么千年以来,朝朝暮暮,她一直都在这里。但楚王寻她不得,神女亦寻楚王而不得也,作为凡人,楚王早已化为朽土。“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朝云暮雨,日复一日;烟花春秋,年复一年,岂非南唐后主所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此是舟中所感。巫山多猿,其啼甚悲,闻之使人下泪。见古庙寂寞,云雨荒凉,行客已自多愁,复闻猿啼,情更何堪?山高水深,所与伴者,一叶孤舟而已。
张大千《巫峡清秋》
03
远风吹散又相连
《巫山一段云》
(五代)毛文锡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
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
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巫山一段云》,唐末五代词人多作之,皆咏本题巫山神女情事,兼以舟行过客之感。五代词人毛文锡所作,与李珣的两首大同小异,一并读之,细味小异,亦将于揣摩诗心有所助益。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起始两句,清风拂面,雨霁,云轻,碧天如水。雨过之初,山更清晰,也更近了些,好像刚从混沌的梦境中走出,凸显在眼前的现实里。浓云消散,碧天之上,轻轻的,飘着几缕薄云。
“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远风吹过,云散,复又相连。巫山的云也许真是神女所化,云有了感觉,有了某种意识,风吹不散,缭绕于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云悄悄打湿啼猿树,高高笼住过客的船只,这时诗人在感觉云的意识。雨霁之后,云仍携带雨意,云与雨本来就是一体,我们无法得知:云者为雨,抑或雨者为云?猿啼声悲,云亦有悲心,“暗湿啼猿树”,似乎云感猿啼而悲。云虽然轻,云投下的影子却很重,笼住行客的孤舟,笼在行客的心头。
关于巫峡的猿啼,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三峡》中如此描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见,雨霁初晴,猿啼尤响。不知现在的三峡,尚闻猿啼否?
“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是感慨,也是无奈。自楚王梦断,神女再无化现人身,唯有云雨,朝朝暮暮,游弋于楚江边。
张大千《巫峡清秋》
04
人间无路相逢
《临江仙》
(五代)牛希济
峭碧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
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
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峭碧参差十二峰”,“峭碧参差”四字,画出巫山的高险与连绵,与李贺的“碧丛丛,高插天”,笔力相当。十二座山峰,参差高耸,见者无不惊其鬼斧神工。“冷烟寒树重重”,冷烟寒树,非怡人之景,且又重重,使人但觉满目凄怆。
“瑶姬宫殿是仙踪”,所谓仙踪,也不过是为了纪念,为了终将败给时间的记忆。或许能被记忆,就是不死。然而,宫殿是有形之物,凡有形者,皆物之粗也。除了变幻莫测的云雨,再华丽的宫殿,怕也配不上巫山神女。
宫殿内的陈设,“金炉珠帐”,这两个词当然有修辞的夸张,香炉未必是金的,帐子也未必是珠玉的。纵非夸张,现实中见了,也将依然觉得寒伧。金炉中燃起的香霭,昼间更浓,而楚王遇神女,不在夜梦里,正在昼寝之时。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惊梦一断,人神永隔,对于楚王来说,人间无路再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云雨的愁容,是神女的怅惘,也是故事留下的千古表情,投射到民族的集体记忆深处。
最后两句,“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非常空灵,化实为虚,使人遥想无穷。诗人行将离去,月光斜照江上,举棹的一瞬,俄闻晨钟初动,天将曙矣。读到这里,巫山、神女祠、香霭、惊梦、云雨、月光、流水、晨钟……神话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交织成时空的迷宫。我们每天都在这样的迷宫之中。
关于巫山神女,或相传她是炎帝的女儿,或曰她是西王母之女,总之是灵界的仙女。楚王梦遇神女的故事,也许纯属宋玉的文学虚构,然而经过千古流传,并经一代代诗人的吟咏,想象已占据了现实,乃至成为比现实更强大的现实。
对神话的想象,藏着人对生活最深的渴望。渴望就像果实,那些说过的话和发生过的事,就像凋谢的花叶,果实承载着种子,走向无尽的未来。虽然种子落进泥土,遗忘的草同时开始滋生,然而种子很有耐心,种子一代代繁衍,它的保质期可以很长,很长。
撰文 | 三书
编辑 | 张进、宫子
校对 | 刘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