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3 04: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可以从生命的意义、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入手。
2. 阅读原著:在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原著,理解其中的观点、论证和论据。这有助于你在作文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确立立场:在作文中,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即你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看法。可以赞同、反对或中立,但需有充分的论据支持。
4.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原著和主题;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原著内容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5. 论证有力:在作文中,要运用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a. 举例说明:引用原著中的事例,展示生命与教育的关系。
b.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阐述生命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c. 引用名言:引用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名言,增强说服力。
6. 语言表达:作文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包括:
a.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使作文更具文采。
b. 句式多样:运用不同的句式,使作文
鲁网7月6日讯马特洛索夫说:“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我们德育教育的一个美好愿景,也是受教育者需要达到的一种思想品德境界。
这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对人的责任心在集体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正像用砖瓦建造房屋时水泥浆所起的作用一样:没有水泥浆,就造不了房子,而没有人对人的责任心,也就不存在集体了。”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责任意识,学会承担责任、关爱他人,从而赢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在担当中成长。
这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需要“我为人人”的主动付出而非刻意的助人为乐。面对青少年的教育,我们应该将这种品德的培养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引导这群正处于青春期并逐步走向社会的孩子们,树立积极的态度,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教育学生要在主动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过程中,用爱心给予周围人阳光和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收获人生幸福。
我真心地希望“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常态,孩子们在捕捉幸福中,不断丰盈生命。(通讯员 史永刚)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46 鲁网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穿越时空,在当今社会看来也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告诫着现代教育者与生活的土壤中培育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生命个体正是我们应该肩负的最大使命。
初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一书,“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让我对教育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在教育理论中找到了自己一直坚持教学生做人的依据。
书中告诉大家教育不应该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与书本知识之中,教育成功的定义也不仅仅是分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意味着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动的教育素材,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和影响着我们。
回想起教育生活中的点滴,似乎一一验证了这一理念。成绩落后一点的孩子,却总能默默捡起地上的垃圾;常被批评注意力不集中的活跃分子,却能在运动会驰骋赛场,勇夺佳绩;老师评价学习优异的孩子,在家中却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存在;在学校彬彬有礼的孩子,为了维护自己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可能会隐瞒自己的错误,甚至编造谎言欺骗师长。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不是课本上刻板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立体的,真实的,教育的本真到底在哪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分数,反而忽略了生活中、学习中的其他教育资源呢?是否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教学做合一”呢?是否将孩子的学习和评价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呢?
其实现在教育现状不断在改善,例如越来越重视的德育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层面,各个学科和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家庭和学校的双管齐下,能比较好的抓住学习和生活中的教育细节,将“生活即教育”理念做到实处;
加之很多学科都开始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更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中获得实用的知识和真正的成长,很好的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
同时还会将学生和社会结合,研学活动、志愿服务等,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维度,孩子们走出书本知识的局限,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更具开放性和真实性,也很好的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让教育回归广阔的社会生活。
总之,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冷冰冰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鲜活的、多方位的成长历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多年后依然影响着当代教育者,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回归最初、最本真的模样,向着培养知识丰富、情感健全、创新实践的全面发展的人继续不断完善。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方法,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做一名合格的教育理论践行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