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3 0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传染病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读后感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传染病本身的认识、对传染病防控措施的思考,还是对人类在面对传染病时的应对策略的评价等。
2. 仔细阅读原文:在动笔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原文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这样可以避免在作文中出现事实错误。
3.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将自己与原文中的传染病或防控措施联系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感染力。
4.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在主体部分,可以按照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防控等环节进行论述。
5. 引用原文,突出重点: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观点、事例或数据,以增强说服力。同时,要突出原文中的重点内容,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
6. 表达观点,提出建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传染病防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可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思考价值。
7.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结核病是个“名病”,俗称“肺痨”,既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也是一个现代的疾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中以肺结核病最为常见。199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其他国际组织一起倡议,为提高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影响力,以引起公众对结核病问题的关注,将每年的3月24日确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结核病日世界卫生组织的主题是“生命至上,全力投入,终结结核”,中国的主题是“生命至上,全民行动,共享尽快,终结结核”,目前结核病仍是我国死亡率居首位的传染病。
不少名著都有关于结核病的描述
古今中外,不少名著都有有关结核病的描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结核病甚至是贵族的表征,苍白、午后的潮红,令女性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是上流社会著名的交际花,也患有结核病,病态的美貌,适时的发作,漫长的病程,纤细的情感,激情的死亡,欢乐、美丽的爱情,幽怨、忧愁的疾病,悲痛、哀伤的死亡,使无数读者为之黯然。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是一个结核病患者,“从会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瘦弱体质,多愁善感,生性多疑,是结核病易患体质。
电影《茜茜公主》里茜茜公主美丽迷人,一笑倾城、二笑倾国,患上结核病后,在医师建议下到各名胜地疗养,碧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鲜花,阳光、沙滩、骑马运动等等,加上良好心态,热爱生命,渴求幸福、渴求自由,永远笑对命运,最终获得康复,作为奥地利、匈牙利友好使者,倾倒无数观众。
名著里关于结核病的描述不少,名人与结核病也有些不解之缘。众所周知,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著名作家萧红、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等等都因结核病病逝,鲁迅先生也是因结核病病逝于上海,“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美国著名墓志铭的主角特鲁多医生也是因结核病病逝,他在撒拉纳克湖畔建立的结核病疗养院帮助了许多人。
通过鲁迅名著《药》了解结核病症状
鲁迅先生的名著《药》,对结核病的描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药》撰写于1919年,在盘尼西林(青霉素)没有发明前,结核病几乎是无药可救的。青霉素1943年才开始使用,对结核杆菌有效的链霉素1944年才开始使用。在这之前,患了结核病,可能有三种结局:一是大约有25%的人自然痊愈;二是自然疗养法,到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疗养地疗养。如今因世界经济论坛闻名的瑞士小城达沃斯就曾是十九、二十世纪享有盛誉的疗养圣地,不过去这些地方疗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是不治而亡。《药》里华小栓属于第三类,不能自然痊愈,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就只能听任其发展了。其间,做过一些治疗,均不能奏效,只能听信一些偏方,人血馒头大约是偏方之一了。
且看鲁迅先生笔下关于华小栓的结核病症状的描述:
症状一:咳嗽。“在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这时候,里面屋子传来咳嗽声”……秋天,从中医角度看,正是养肺的季节,下半夜3—5点,正是肺经最旺之时,咳嗽症状严重些。“吃了人血馒头,又是一阵咳嗽” ……“康大叔在茶馆里提高了嗓子只是嚷,睡在里屋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走出来吃饭时,按着胸口,又是一阵咳嗽”……“在茶馆里大家谈得热闹时,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咳嗽伴随着茶馆的整个活动过程。
症状二:消瘦。华老栓拿了人血馒头回家,“这时,天已大亮,茶馆也已开门,但还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这里,鲁迅先生没有写小栓怎么怎么瘦,但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知,小栓可以说是极度消瘦,瘦骨嶙峋。
症状三:乏力。“老栓只是忙,小栓却不能帮上什么忙”,短短两句话,却得知小栓是难以承担体力劳动的,即使茶馆里端茶送水这样的轻体力的劳动,小栓也难以承受
症状四:饥饿。结核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华老栓半夜去找刽
子手买人血馒头,走到家时小栓正在桌前吃饭,接着又将得了的人血馒头吃了,一阵子后,小栓又慢慢地从睡觉的小屋子走出,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小栓走,轻轻地问:“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短短的两个时辰不到,小栓已经吃了三次东西。另外,从华大妈的一句简短问话“你仍旧只是肚饿”也可得知,小栓平常也是吃的多的。
通过鲁迅先生简短的描述,一个典型的结核病患者呈现在读者面前,病急乱投医的父母形象也生动地摆在读者面前。鲁迅先生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正是来源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逾久逾醇的特征。
好的作品,犹如良师益友,不仅让你享受文字之美,还能享受到作品的文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鲁迅先生的《药》,让我们充分享受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
作者:三桌先生(疾控专家)
【小知识】怀疑自己得了结核病,怎么办?
据世卫组织去年10月发布的《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987万人,我国仍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晓清介绍,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最早可以追溯至7万年前,曾经被称为“白色瘟疫”。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所致,几乎可以累及各个器官,表现多种多样,被称为“万能模仿者”。结核病的“元凶”——结核分枝杆菌在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聪明”。它的传染性强,十分“狡猾”(懂得长期潜伏、伺机而动),同时有耐药性(可对多种一线抗结核治疗药物耐药)、致病复杂性(复治患者耐药率约18%)、难获得病原(我国肺结核患者中病原学确诊率约55%,综合医院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病原学确诊占比不到1/3)等等,形成了独特的致病特征。
一些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盗汗、体重下降,就开始胡乱猜测,是结核?
医生提醒,肺部阴影不一定是肺癌,发热伴肺部阴影大部分以良性疾病为主,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结核、其他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而非感染性疾病则包括肺癌、肺受累等等。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感染科或呼吸科就诊。首先进行胸部CT检查、验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痰液检查等。
即使确诊也不必太过担心,结核病一般预后良好,部分结核病患者可通过自身抵抗力自愈,影像表现为钙化灶,绝大多数患者只要遵医嘱,经过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就可以痊愈。但切忌隐瞒病情或盲目就医而导致延误治疗、传染他人。
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以在饮食与运动方面来增强自身免疫力,规律作息,保持乐观心态,尽量避免与肺结核患者接触,若探视需戴好N95口罩,注意室内通风,多吃蔬果、多晒太阳、戒烟戒酒,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盗汗、体重下降等疑似结核症状要及时就医。
文|王梦汐 西泽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是永远诉诸不完的课题。
贾雷德·戴蒙德终生致力于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等领域,以科学独立的视角,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重新审视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成因。他依托广博的知识和阅历,以丰沛的笔触,引读者漫步历史长河,徜徉古老世界,共同探究表象背后的真实因果。若用一句话来交代这本厚书,想必是书中有言:“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差异造成的。”
可驯化动植物对人类社群有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可以充饥御寒,劳苦工作,还能够冲锋陷阵或传播病菌。谈到病菌,相比起欧亚大陆的枪炮或钢铁武器,从在动植物和稠密人口中演化出来的病菌,杀死了更多美洲土著和其他非欧亚人种。而技术发明,无须赘述,与手持枪支和弹药对抗手无寸铁的原始部落,前者存在显著的斗争优势。
文字是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然而并非所有族群都在同一时间使用了同一种文字,能够独立发明文字的国家凤毛麟角,更多是依赖蓝本复制和理念传播。知识带给人类力量,成就了现代文明,尽管文字不是武器,但通过文字进行准确的信息传递却助阵了世界征服史。独立发明文字的国家有一个共性特点,即阶层分明、架构复杂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西班牙总督皮萨罗能够以寡击众,打败阿塔瓦尔帕率领的印加帝国,既得益于其武力优势、马匹、和病菌传染,甚至文字,也得益于森严的等级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因为有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所以西班牙才有相对充足的财力、技术、人员来打造和装备船只。
从上述因素追根溯源,最终能够得到一个共同的终极因:食物生产。全世界有148种大型陆栖野生食草哺乳动物曾有希望成为家畜,但唯有14种通过了考验,驯化失败的原因首当其冲是饮食,因此食物生产是第一要务。食物培育了可驯化的动物,顺手便将病菌丢给了人类。源于动物的人类疾病是人类历史普遍模式的成因之一,也牵涉到今天人类健康的种种焦点问题。在食物生产,或称为农业的生活形态中,病菌的兴起会触发群聚传染病的演化,因为食物生产不仅增加了人口密度,定居产生的污水也为微生物创建了一条病菌侵入人体的快速道。
技术的历史是自体催化的过程,而定居生活则是人类技术史的关键。流动的猎人和采集者,其发明范围具有局限性,需要可携带方能流传,定居则不同,陶器与编织均是人类定居后才发展起来的。食物生产也是文字演化或早期采集的必要条件,文字只在肥沃新月地带、墨西哥、中国等地独立发明出来,而这几个地区正是食物生产的发源地。若论及国家的形成背景,人口多、社会结构复杂或是导火索,但究其根本,这种集约化是食物生产和复杂社群相互促进形成的。食物生产至少从三个方面塑造了复杂社会的特征,其一,食物生产可以季节性的为复杂社会提供劳力,其二,食物生产带来的盈余食物使经济专业化和社会分层成为可能,其三,食物生产使人们可以定居生活。
由此可见,食物生产是所有导致成王败寇的终因——可驯化的动植物、病菌、技术发明、文字和政治组织等的终极因,而其间的因果链锁在细节上却各不相同。
孟子曰:“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世界格局的形成,人类社会的差异,究其根本是食物生产环境的差异。欧亚大陆占尽天时地利,横亘东西纬度,水草丰美,牛羊壮硕,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相形之下,在陆轴为南北向的美洲,温度环境各异,南北传播缓慢而困难。再远观东南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原本连成一体的地块四分五裂后,10英里宽的海面相隔着生活方式迥异的土著居民,彼此隔绝。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生态屏障等决定了族群是否由狩猎-采集向农业定居转变,进而影响了整体族群的命运。
古今中外,以地理生态判定人类发展的思想家久而不匮。民国史学四大家之一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
近代西方学者中,孟德斯鸠和黑格尔也都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和心态,进而决定政治走向和法律制度;而黑格尔注意到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类选择从事不同的物质生产活动,拥有性格迥异的性格。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贾雷德·戴蒙德笔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实则更为进步,尤其是在方法的选取方面。举例来说,为研究现代美国社会和法律社会因何不同,贾雷德·戴蒙德利用3种方法来寻找答案:第一,比较组织程度不同的现代社会;第二,研究考古证据与史料,观察过去的社会;第三,观察一个社会中的制度如何变迁。这也是贾雷德·戴蒙德在收场白中再次强调得比较法和自然实验法。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讲述了近1.3万年以来,复杂的人类社会在各个大陆兴起的原因。读者的意识跟随全文在浩瀚天地和历史长河中神往,被生态学、民族动植物学、演化生物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具象化的科学理论所萦绕,身临其境于战场交戈与世代变换。尽管地理环境决定了国家和洲际的先天禀赋,然而,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某一地区是领先还是落后,并非一成不变,因为无论环境还是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都在不断演化。
(THE END)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