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书记七一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3 10:45

怎么写《书记七一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书记七一讲话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讲话精神: - 仔细阅读书记七一讲话的全文,深入理解讲话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指导意义。 - 理解讲话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
2. 确定作文主题: - 根据讲话的主要内容,确定作文的主题,如“庆祝建党百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七一讲话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出作文主题。 - 主体:分几个部分阐述讲话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和生活,分析讲话的意义和影响。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学习讲话精神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行动倡议或展望。
4. 内容要点: - 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 - 讲话中强调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 讲话中提出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 - 讲话对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影响。
5.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逻辑性,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6. 结合实际: - 将讲话精神与个人实际工作、学习、生活相结合,

宣讲家文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与核心要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对我们党的一百年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并且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对我们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历史经验的总结。今天,我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个交流主要也是我的学习体会。

今天的交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来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豪迈的自信、激昂的壮志,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深刻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向全体党员发出了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一)一个“庄严宣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一种社会状态,称为“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后来的奋斗中,第二步发展目标我们在1997年就实现了。但是,当时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之前,“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人们对未来的真切向往。人们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万元户”更是许多家庭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要吃好”,从拥挤缓慢的绿皮火车到闪亮全球的高铁名片,从一针难求的青霉素到向全球提供超过4.8亿剂新冠疫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77.3岁,钢铁产量从不够“每人打一把菜刀”发展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679亿元增长到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要深入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那么,如何理解这三个“伟大光荣”?

首先,贫困问题,特别是绝对贫困问题,现在依然是整个人类面临的一大困境。全世界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今天,中华民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我们为什么能够消灭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奋斗。绝对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人民的一大难题。自古以来没有哪朝哪代、哪个政权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

最后,刚才我也讲了,现在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地区、很多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这些国家的政府、政党没有力量、没有办法解决。而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做到的。所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要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来看,要把它放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作者:韦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韦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与核心要义》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

从五个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应从政治维度、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全球维度、情感维度五个方面来把握。

从政治维度看,讲话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何谓政治?就是当下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事难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否实现,第二个百年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大会是建党第一个百年历史的总结大会,是开启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的部署会、誓师会。

讲话的主体部分系统总结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的九条经验,实际上也是当前和今后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大政方针。讲话还对全体党员和青年发出号召、提出要求,是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为当前和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习领会讲话精神,要求我们提高政治站位,擅于从政治上把握形势、明确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通过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宣传讲话精神,必须在完整准确地理解其实质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贯彻,不能走样、不能跑偏。研究阐释讲话精神,必须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的原则,从学理上拓宽深化对讲话精神的理解,而不应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背离讲话的精神实质。

从理论维度看,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讲话中总结的“九个必须”,实质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果的最新概括,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经验的总结,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求我们挖掘理论的深度,认真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要义,品味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要把学习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吃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从历史维度看,讲话是一本高度浓缩的历史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面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系统总结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吹响号角、举旗定向,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虚心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四史”知识,登高望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增强历史自觉性,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争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发展潮流。

从全球维度看,讲话是一篇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文献。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败都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统筹“两个大局”。讲话立足于全球视野,在国内国际的联系对比中增强自信、明确任务,体现着鲜明的全球视野。

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求我们拓宽视野的广度,善于从世界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下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意义,充分理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深刻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两个大局”的必要性,深刻理解我们党的对内政策和对外主张。

从情感维度看,讲话是一篇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爱国爱民情怀的光辉文献。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我们自豪,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让中华儿女扼腕叹息、发愤图强。近现代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是一批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优秀中华儿女。讲话饱含着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的崇敬及赞美之情、对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先烈的深切缅怀之情、对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自豪之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之情、对广大党员和青年人的期望之情,凝重深沉、情理交融、震撼灵魂、直抵人心。天安门广场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体现了党与人民心相连、情相融。

学习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求我们提升情感的温度,带着感情学,把自己摆进去,深刻领会我们党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怀,从而加大工作的力度,增强各项工作的效果。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