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周年庆典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3 12:45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周年庆典讲话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讲话的主题,围绕公司、企业或机构的成立、发展历程、成就、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
2. 突出重点:在讲话中,要突出重点内容,如公司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员工的精神风貌等,让听众感受到周年庆典的纪念意义。
3. 逻辑清晰:讲话内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听众理解和记忆。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即先概括讲话内容,再分点阐述,最后总结。
4. 语言得体:使用规范、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方言化,确保讲话的正式性和专业性。
5. 融入情感:在讲话中适当融入情感,表达对员工、合作伙伴、客户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6. 强调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7. 突出成就:列举公司在过去一年(或几年)取得的显著成就,如销售额、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员工成长等。
8. 展望未来: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和实施措施,激发员工的斗志和信心。
9. 鼓励员工:对员工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为实现公司目标共同努力。
10. 注意时间:根据庆典活动的时长和
自立自强,旦复旦新!校长金力在建校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来了
今天(5月27日),在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讲话《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寄语全体复旦人。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在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2025年5月27日今天,我们共聚复旦园,为这座巍巍学府庆贺双甲子华诞。刚才,我们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总书记高度肯定复旦人与时代同步伐,在两个甲子的风雨兼程中,形成了光荣爱国传统和优良校风,为国家建设和民族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党和国家对复旦的充分肯定和关怀勉励,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站在新的起点上,全体复旦人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子”寓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轮回,常常被视为创新和升华的象征。回望第一个甲子,饱经沧桑的中国经历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旦复旦兮、如日东升,复旦从一所民间集资的江南学府,逐渐成长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回顾第二个甲子,充满活力的中国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旦复旦夕、蒸蒸日上,复旦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展望第三个甲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如期建成并向着更高水平前进,这是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伟大征程。旦复旦兮、日新月异,复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家队,理应在这一伟大征途中作出更重大的贡献。历史、现实、未来在此时此刻交织共融,映射出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复旦。复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也是复旦与生俱来的基因。复旦是中国人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这一爱国创举寄托着自立自强、复兴中华的宏大理想;创校先贤以“复旦”二字为学校命名,蕴含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步气象;复旦地处上海这座创新之城、奋斗之城,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赋予我们持续创新的信心和底气。两个甲子星移斗转、人间沧桑,复旦创新的步履始终不曾停歇、始终坚定向前。整整100年前,我们的校歌正式诞生。铿锵有力的节奏、优美高昂的旋律,表达了一代代复旦人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壮志情怀。特别是意蕴深刻的歌词,为我们理解复旦的创新基因,提供了生动注解。这里引用三句。第一句,“先忧后乐交相勉”。复旦人始终把爱国作为创新的坚定志向,把创新作为爱国的表达方式。120年来,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串起复旦办学立校的主线。马相伯老校长毁家兴学、冲破“政罗教网”的羁绊,为的是中国人办自己的学校、中国人教自己的学生。陈望道首译宣言、复旦师生敲响“五四”上海第一钟、抗战西迁弦歌不辍,为的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点亮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火种。从“向科学进军”到“四个面向”,从开创“复旦学派”到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防治血吸虫病到抗击非典新冠,从南下服务团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每个时期都有复旦人为国创新的身影。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这是复旦人创新的大公、大义、大我。第二句,“震欧铄美声名满”。谢希德老校长说,我们应当“站在迎战的前列”。站在迎战前列,代表了复旦人创新的卓越取向:持续创新,向着无人区不断突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复旦源的科技成果馆,入口处排列着复旦人120项引领世界的创造性工作,出口处还有120个未解的科技和医学问题等待我们继续创新;在毗邻的校史馆中,《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等许多传世之作,静静诉说着人文社科笃志笃学的学脉薪火。从创校先贤立下“创办与欧美并驾齐驱大学”的夙愿,到新中国建立后“办好中国式社会主义大学”、新世纪迈向世界一流行列的“三步走”战略,再到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新“三步走”战略,复旦的创新始终对标最高、聚焦最好、锚定最优,挑最重的担子、做最坚决持久的攀登,直至屹立世界之巅。第三句,“师生一德精神贯”。120年来,复旦为国家培养了近50万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学校最大的贡献,也是最为自豪的成绩。日月光华,烂然星陈。苏步青星、谈家桢星、谷超豪星等闪耀星空,中国核能之父、中国半导体之母、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中国爱迪生等开创奠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继往开来。复旦园这片创新沃土里,大师云集、成风化人。“团结、服务、牺牲”“为人群服务”的精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正谊明道”的训言,复旦人卓越而有趣的特质,孕育了求创求新、敢创敢新、能创能新的文化。师生一德、上下同心,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120年前,复旦成立时,只有8间讲堂,160多名学生、数十名教师。120年后,我们可以告慰前辈先贤:复旦已经有四个校区屹立沪滨、5.5万多名学生、1万多名教职工,综合实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正站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最前列,自信昂扬地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强国建设,复旦何为?这个问题已经回荡在复旦星空百廿之久,亟需我们交出新的时代答卷。复旦第三个甲子的头十年,从120周年迈向130周年,恰好与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表高度契合,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主要大国都把创新作为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大学在全球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格局中的角色更加关键、作用也更加重要。我们对建校12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紧紧抓住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跃,迈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民族复兴挺膺担当。何为“创新型大学”?我们认为:第一,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我们清晰看到,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滞后的课堂传授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创新型大学就要打破这种“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培养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打通学段、学科、专业的立交桥,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习得和养成终身学习、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回归“人的主体性”——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这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第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创新链中,高校的传统任务是在“从0到1”阶段发挥基础研究功能。大学的理想体现在,我们勇于承担原始创新的高风险,这一点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重新定义创新,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面对科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创新曲线指数级攀升,研究型大学已经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线,直接参与“从0到10”创新全过程。我们的使命,不能仅限于成果发表或为企业机构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是要在战略领域帮助国家地方和产业行业根本性地解决一片或一类问题,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和创新驱动能力。第三,不断突破边界、重塑自我。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是创新最大的阻碍和挑战。对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价值也越大。创新型大学应该没有“围墙”,更像一块磁铁,把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到一起,打破政府、高校、社会的有形边界,组成并蓄共生的创新共同体。更需要打破的是高校内部的无形边界,包括传统的知识边界、学科边界、院系边界、机构边界以及人的观念边界。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而且是非膨胀式的存量改革。当前,复旦正在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希望用5到10年时间,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统重塑办学模式和办学形态。第四,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创新要以自主为根基、坚持“学术独立”,但一定是开放交流的结果。复旦是中国的复旦,也是世界的复旦。关起门来搞创新,搞不出真正的创新。创新型大学既要支撑当下,更要引领未来。这种引领,不仅是科技引领,还有思想引领。复旦将始终致力于做好两件事:一是扎根本土,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二是融通中外,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进而实现对真理的接力和超越,丰富“人类知识的总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定义坐标、开辟新域,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守正之上的创新,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老根常新、新芽常青;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始终坚持长期主义;也是有组织的创新,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必定举全校之力、全力以赴。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95年前复旦创立1/4个世纪的时候,李登辉老校长在《成功的意义》一文中写道:在许多所谓的成功当中,只有一种成功,真有他的价值。这就是以牺牲、博爱换得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才能万世不朽,可与日月争光。肆力于大众的成功,忘却小我、致力大我,才能受万流景仰、百世师宗。回望来路,复旦所做之事、所创之新、所图之强,都是为了这一种成功,这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人类进步。展望新程,复旦还要为这一种成功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向前,向前,向前进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向前,向前,向前进展”!我们坚信,复旦一定能够成功!我们坚信,十年后,当建校130周年时,我们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摄影|成 钊责编|章佩林编辑|马铭泽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来源:新华社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30日,下午)习近平
女士们,先生们,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问候!向关心和支持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领导人,更加怀念为新中国建立和走向富强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他们追求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欣欣向荣!
同志们、朋友们!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和意志,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
同志们、朋友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定不移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历史的车轮谁都无法阻挡!
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我们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朋友们!
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南岳衡山有副对联说得好:“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在,我提议: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为中国繁荣富强和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为在座各位来宾、各位同志、各位朋友的健康,
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