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一篇读后感150》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4 0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篇读后感的150字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突出主题:首先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2. 简洁明了:由于字数限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冗长的叙述。
3. 突出感受:重点描述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包括情感、态度、看法等。
4. 结合实例:适当引用文章中的例子或论据,以增强说服力。
5. 结构清晰:按照“开头-主体-结尾”的结构进行写作,使文章层次分明。
6. 避免主观臆断:在评价文章时,要客观公正,避免过于主观的臆断。
7. 避免重复:尽量使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式,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
8. 注意字数:确保字数在150字左右,不要过多或过少。
9.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10. 体现个人观点: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一个150字读后感的示例:
《活着》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作者余华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福贵在苦难中不断挣扎,最终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让我明白,无论遭遇何种困境,
分享穆旦《我看》的读后感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读穆旦诗《我看》曹安娜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穆旦是一位思想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中国现代诗人。他一生坎坷,但是诗是他人生的火炬。《我看》这首诗应该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写。其中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色彩。20岁,是人生的春天。题目为“我看”。春天的傍晚,在瑰丽大自然面前。诗人激情澎湃。前两节是“我所看”,后面三节是“我所思”。看什么?大自然的美。思什么?人生的意义。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捕捉到的意象大气而深远。第一节写风,傍晚的春风,揉过丰润的草地,“揉”用的妙。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青草低首又低首,这是春风与青草的互动。诗人把常见的风景写得十分生动,饱含情感。最后一句写了从面前的起伏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的大地。第二节是写天空,晚霞与鸟的呼应。“吸入”是关键词。应该是被吸进去。平展翅翼的静鸟好像与天空融为一体。晚霞沉醉了大地,不说“染红了”,而说“沉醉了”大地。真是高明的表达。看,仅仅是在看吗?不。真正的诗人不会只用眼睛。还会用触觉嗅觉,调动全部感官。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也是鸟,在天空静止,溶入。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在大地和天空的壮丽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开始抒怀,也开始思索。(我以为读诗的时候,尤其是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只需要陶醉在诗人的意境中。不必逐字逐句探究象征着什么。那样只会破坏意境。)年轻的诗人面对瑰丽的大自然,在春风晚霞中想到了什么呢?读者可以猜。我觉得是时间和生命。人的一生转瞬即逝,我们的欢乐忧伤,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相比,多么微不足道。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但是他们的咏叹再怎么伟大,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一缕静流。这里让我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最后一节。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要飞奔吧,要漫游吧,要如鸟、如云、如树,活得自由自在。最后三句达到高潮,点出主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年轻人往往为赋新诗强说愁。把个人的欢乐忧伤看得天大无比。20岁的诗人穆旦却已经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生的意义需要重新思考。激情与理性的融合,正是他的诗保持一生的底色。有激情有思考,有大胸怀大境界。这是青年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出来的。不久,他参加远征军为抗战九死一生就是明证。他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折磨,又是一个九死一生。但他仍一直写诗,当不知不觉中人生的冬天来临时,他写得更加炉火纯青。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诗与生命同在。「读《毛泽东传》札记」从读书开始,探求人生的意义
读完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第一、二章(1、出乡关;2、师范生),深深感受到读书、写作对成就一个人的重要性。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初版
一、早年读书生涯
毛泽东的家境还可以,从小能够上私塾。在16岁前,有过六年的私塾生涯,被他称为“六年孔夫子”。那个时候,他读的主要还是传统经典。虽然不喜欢,但也给自己打下传统文化素养的底子。在私塾期间,他比较喜欢读闲书,也就是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期间,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倡社会改良,非常喜欢。16岁时,毛泽东到东山小学堂读书。这个小学堂在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台山下。它除了教授传统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学科目。这一期间,表哥文泳昌借给他《新民丛报》合订本,影响很大。他在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一九一一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了。长沙革命党人于十月二十四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他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他一共当了半年兵。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认为革命已经成功。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当时他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都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章写到:“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这是毛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批给其他同学“传观”。柳潜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读得很认真,收获很大。他觉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于是决定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自修半年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学校读书。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决定报考。
二、湖南一师的读书生涯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师范生期间,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他读书范围很广,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可惜的是,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仅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三、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的读书风格探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晚清以来,湖南士人形成了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第一师范就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一九一七年十月,他担任学友会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毛泽东召集一批同志,将夜校有办起来。在他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也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煳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优天下”。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
结论
综合上述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可以简单归结为三点:一是博览群书为基础;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三是结合实践来读书。一个爱读书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因为读书可以拓展、丰富人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如果爱读书又能写作,将会为自己打造很多旁人所不能有的机会;如果能够结合实践来读书、写作,将自己的个体命运与社会前进结合起来,注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