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缘缘堂随笔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4 09:4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缘缘堂随笔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缘缘堂随笔》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研究作者丰子恺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 了解《缘缘堂随笔》的成书背景、出版时间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深入阅读作品": - 阅读原著,特别是其中你认为最有感触的篇章。 - 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3. "明确读后感主题": - 根据阅读感受,确定一个中心主题,如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等。 - 确保主题鲜明,能够贯穿全文。
4. "组织文章结构":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作者,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部分:分点阐述你的观点,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如对某一篇章的感悟、对某一观点的认同或反驳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主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5. "注意以下几点": - "观点鲜明":在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 - "论证充分":用事实、例子或理论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 "语言流畅":使用准确、生动的

浅谈丰子恺的《慈悲的滋味》值得阅读和品味的几点原因

  • 文|灵殿同学

最近花了足足两周时间,终于看完丰子恺老师的散文漫画精选集。看到书名《慈悲的滋味》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这是一本丰子恺老师讲述他与老一辈之间的故事的散文集。

后来,我百度了一下“慈悲”之意,慈悲一词源自佛教用语,其意为将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或者给予足够的快乐,亦泛指慈爱与怜悯。这与我理解的“慈悲”大相径庭,或许因为我将“慈悲”等同于“慈祥”了吧。

实际上,《慈悲的滋味》一书并没有任何篇幅去描述所谓的“滋味”,但这番滋味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本书的字里行间。这本书精选了丰子恺老师58篇散文佳作,有的佳作来自《小说月报》、有的佳作来自丰子恺老师的日记、也有的佳作来自《缘缘堂随笔集》等等。丰子恺老师在这58篇散文里谱写了不同曲调的乐章,非常值得一读和思考。

接下来,我将个人的读后感简单分享出来,并讲述一下丰子恺老师的作品值得一读的几点原因,但由于篇幅有限,58篇散文不会一一列举。


受众面广,少青中老皆宜

《慈悲的滋味》里的精选散文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受众面广。无论是少年或青年,还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只要识字大多数,基本都能够去读《慈悲的滋味》这本书。这里所说的“受众面广”仅仅是指丰子恺老师的散文值得少青中老阶段的人去阅读,至于是否能够读懂或者领会作者的思想那是另当别论。

但在阅读丰子恺老师的散文集时,不管是身处哪个年龄段的读者,都会与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因为你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作者通过易懂且优美的语言描述的世界当中去,投入其中,即使略知一二,也能感同身受。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在阅读以后与作者之间摩擦出的思想火花一般是鲜有交集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力与思考深度上。

以书中《生机》一文为例,少年阶段的读者可能只在文中读懂了作者养的水仙花遭遇了三次灾难;青年阶段的读者除了知道作者养的水仙花遭遇灾难以外,还可能会认识到养水仙花的注意事项,心想着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作者的养花行为;中年阶段的读者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的事业生涯与水仙花如此这般相似,经历重重挫折和坎坷后终在阳光沐浴下花苞绽放;老年阶段的读者自认为看破红尘,却仍然在文中学习到作者描述的水仙花拟人化的生活态度——只要活着,便是希望,于是悄悄将心得收入囊中,以安详度过余生。

漫画来自丰子恺散文《生机》

虽然我在这只以《生机》为例,显得有失偏颇,但请相信我,丰子恺老师的每一篇散文都值得一读,因为读完以后你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思想境界也得到显著提升。

以点带面,丰富读者见识

散文是一种作者用以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等特点。《慈悲的滋味》不仅具备散文的基本特征,还拥有着“好散文”的独特性——涨见识

本书形散于山水间、众生相及人世间,神聚在“慈悲的滋味”,所表达的意境深邃迷离,语言优美在良好的文字功底中根本不在话下,可谓是一本佳作。但与大多数散文不同的是,它以散文为体裁的同时,以趣闻轶事、知识、见识为中心点,由点散发出众多射线,最后构成了故事面,使得由于自身特征显得略微虚无缥缈的空想化散文具有可读性

他的散文《楼板》通过描述他与邻居的故事,以隔重楼板隔重山为喻,讽刺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陌生至极的距离感;丰子恺老师在《旧上海》里为我们描述了抗日战争前的旧上海,文中提及到旧上海的历史产物,分别有黄包车、“打呵欠割舌头”社会恶习、扒手陋举、上海女客以及奢靡游戏场;《午夜高楼》里作者以“一宿行人自可愁”为引子,回忆起馄饨担、圆子担以及吹糖人的形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柝,柝,柝”(柝念tuò)、“的,的,的”、“铛,铛,铛”的声音;如果没有作者在文中用简朴的语言进行描述,恐怕我将没有机会了解到楼板的作用,旧上海的社会风气与生活画面以及失传已久的吹糖人技术。

随文附漫,全画到心坎上

德国有一位幽默的漫画家,名叫埃·奥·卜劳恩,他在有生之年创造了不朽神作之称的连环漫画集——《父与子》,相信很多人也看过这本书,如果没看过的话,灵殿同学强烈推荐它。

该书中每段生趣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与儿子相处的真实感想,以独特的连环画形式(或三图或四图或六图或八图)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父子之情和可爱的相处模式,即便没有任何文字的点缀,依旧引起共鸣。

与幽默漫画家卜劳恩不同的是,丰子恺老师不仅有能够让读者倾倒书中怀抱的文字修养,还有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绘画功底,他所绘制的每一幅漫画都充分体现了他自身高超的绘制水平。

《慈悲的滋味》既然是散文漫画精选集,自然收编了58篇好散文,也收编了一定数量的优质漫画。

在漫画中,丰子恺老师用毛笔勾勒出人与物的轮廓,线条粗细适中,不会显得过于累赘,甚至明显感觉到作者绘画时的坚定与专注,像极了书法家写对联时一气呵成的气概;若是人的表情,简单几笔点缀便足以到位或者脸部空白一片也不会让人觉得诡异,作者的漫画以整体观为出发点,让读者可以从画中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境。丰子恺老师的漫画最终落脚点是人性与社会,表达他本人对人与自然的关切之意,每一幅漫画作品初看貌不惊人,但自带隽永的迷人魅力,耐人寻味,流连忘返。

《渐》一文中,作者揭露“渐”是造物主蒙骗人类而设计用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痕迹的大诡计,随文所附的漫画里描绘了穿红衣的小孩看到寒假回家的哥哥不认识的画面,小孩皱眉的表情以及一滴墨水(这一滴墨水是小孩的汗水)的点缀将小孩害怕陌生人的本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抱着孩子的母亲与站着的父亲对那个人面露笑容,则说明回来的人是他们的儿子也是小孩的哥哥;这幅漫画的神来之笔是回来哥哥脸上空白一片,印证小孩害怕的缘由以及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孩由于“渐”的诡计而遗忘了亲生哥哥。

漫画来自丰子恺散文作品《渐》

这样的漫画在《慈悲的滋味》里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我只能说丰子恺老师有许多漫画佳作,而《慈悲的滋味》以慈悲的滋味为主线精选出一系列的漫画一定是优中选优,带来的更多是视觉的惊喜与思维的喜悦。

相见恨晚,缘在今日邂逅

我个人没有读过丰子恺老师的作品,当然小学语文课本收编了他的作品之一《白鹅》,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努力回忆,可惜脑海里依旧没有任何关于《白鹅》的记忆痕迹,突然想起小学的语文老师不会将整个课本的内容全部讲完,而是挑选语文科组讨论出来最重要的文章以及老师选取的喜欢的且适合我们的文章。

看完《慈悲的滋味》,我发现丰子恺老师的散文简朴厚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凝聚着巨大的文字力量,而这份力量流露出他身怀慈悲心于人与自然的关切之爱,弥漫在整本散文集之中。

我竟些许恨我的语文老师,毕竟她一叶障目地切断了我们与丰子恺老师的相遇,但正是过去的擦肩而过,于当下制造了一场浪漫的邂逅。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阅读时生怕错过作者书写的每一处细节,合上书以后依旧意犹未尽,睡前总会想想作者描写的“梧桐树”、“西湖船”、“真我的寻找”等等,甚至起床后再次回看昨天看过的内容,仍然给于我一种消散不去的新鲜感。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一文中,丰子恺老师通过简单地描写自己与孩子的对话,表达他对童年那份纯真的向往以及对成长过程中纯真被一日不犯言不由衷的恶德取代的现实感叹与无奈。

漫画来自丰子恺散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作者能够中肯客观地倾诉自己的心声,正是源自他保留着孩子般的纯真,即便看透世间的人情世故,也依旧坚持怀有纯真的心,对琐碎和清苦的生活保持幽默感,对复杂的世界保持一种简单的思维和态度,这是当下许多人所不具备的特质。

丰子恺老师在《慈悲的滋味》里没有特地去描述这种“慈悲的滋味”,但通过阅读文章的字里行间,心里总能感受一股舒服的暖流以及品味到不同“爱”的味道。与《慈悲的滋味》的一场邂逅,内心满是相见恨晚的情绪,但仍然感谢当下的结缘愿所有阅读这本书的我们都怀有慈悲之心,此生多珍重。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看到我的心得分享,您可以抽空去阅读这本书,便是对我的最大认可和支持动力。

缘缘堂,大运河边的人文地标——读鲍复兴新作《又绿芭蕉》

文/庄月江


去年10月16日,我与家人又一次参观丰子恺纪念馆。今年6月11日,我收到鲍复兴先生赠书《又绿芭蕉》。这本书是记述复建丰子恺故居的资料。

《又绿芭蕉》是“三亲史料”。记录作者鲍复兴在桐乡文化局副局长任内参与并主持复建丰子恺故居的经过,不仅附有文件、图片、信札,还附有作者自领命复建丰子恺故居至故居落成典礼期间的日记,是一册史料扎实的纪实作品。可读性亦强。

我知道丰子恺,还是1953年在杭州读初中的时候。我花500元钱(旧币,即新币5分),在学校旁边的旧书店里买了一本薄薄的小说《猫叫一声》,是丰子恺写的,内容很有趣。开头是半夜里一只老鼠偷油吃,突然一声猫叫,吓得老鼠慌忙逃窜,碰翻了油瓶;然后又发生了一件与油瓶倒翻有关联的事情……一直发展到盗坟、杀人等案件,具体情节早已忘却,但事物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主题却一直记得。

丰子恺作品

丰子恺是崇德县(1958年并入桐乡)石门镇人,我的几个舅舅也在崇德县的高桥、骑塘桥等地居住,便对丰子恺有了一点亲近感。此后,我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又对他增添了几分敬意。

真正了解丰子恺,是1983年买到一本《缘缘堂随笔》之后。这本散文集文字质朴,生活味浓,不少篇幅写到了我熟悉的故乡风俗和地名,我很喜欢。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缘缘堂名字由来,以及缘缘堂建成到被日机炸毁的往事。

1985年春,在《新民晚报》上读到丰宛音的文章《父亲在缘缘堂》,我才知道桐乡县政府正在复建缘缘堂,总想有机会到石门去看一看。直到十年后的1994年10月26日上午,我才如愿踏进缘缘堂的门槛,瞻仰丰子恺先生的照片、著作、用具,深有所感。回家即写了《情系缘缘堂》,在《衢州日报》刊出后,寄了两份样报到缘缘堂。不久,居然收到了缘缘堂丰桂先生的回信。看了《又绿芭蕉》,才晓得丰桂是丰子恺先生的侄女,时任缘缘堂管理员和丰子恺研究会副会长,是位“缘缘堂通”。“丰桂老师对缘缘堂还有一个特别重大的贡献,就是她父亲丰嘉麟当年从缘缘堂废墟中抢救出来的烧焦的大门捐献给缘缘堂。这对烧焦大门由他们家保管了46年,是缘缘堂仅存的遗物。”(《又绿芭蕉》P.030)

重建缘缘堂,新加坡高僧广洽法师功不可没。若不是他在1984年慷慨捐出钵资人民币3万元,缘缘堂不可能在1985年建成。我知道广洽法师与丰子恺情谊之深,就是第一次参观缘缘堂,并在那里买了新出版的《沪生画册》之后,不久便写了读后感《沪生,实为护心》。

读《又绿芭蕉》,我感到亲切。因为书中所写到的一些人物,我不仅有所了解,还有过交往。如“为重建缘缘堂尽心尽力”的胡钧治先生,如丰子恺研究会会长钟桂松先生,如“义务建筑师”、书法家范汉光先生,如“故乡的代理人”、竹刻家叶瑜荪先生,如捐赠缘缘堂书画的沈本千先生、岳石尘先生、钱君匋先生等,当然,还有更熟悉的本书作者鲍复兴先生。

就以钟桂松先生为例。

钟桂松先生是研究其故里桐乡名人的学者、散文作家。茅盾、沈泽民、钱君匋、丰子恺等从桐乡各个小镇走出去的名人,在他笔下,个个史料翔实,亲切可爱。对于丰子恺,钟桂松更是情有独钟,写丰子恺的生平事迹与艺术成就,就有《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丰子恺:含着人间情味》《写意丰子恺》《丰子恺品佛》《逝去的欣赏》《纳凉闲话》《中国像棵大树》《丰子恺自述:丰子恺》《丰子恺与杭州》,以及2013年由他创意,鲍复兴治印的《缘缘堂印谱》,整整十部。

《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丰子恺:含着人间情味》《丰子恺自述:丰子恺》《丰子恺与杭州》,以及《缘缘堂印谱》。由于喜欢,且有共鸣,我都曾写过读书笔记。

缘于此,《又绿芭蕉》这本重建缘缘堂纪实作品,虽只是罗列起意复建缘缘堂期间的人事往来、经济来源、设计图纸、技术枝节、建成后的内部摆设,甚至连建筑预算和建筑成本都有明细账目,落成典礼的宾客名单和宴会开支也一一列表。所有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读来并不枯燥。读此书时,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丰子恺先生长须飘逸,亲切、和蔼,“从身材到脸庞都是一副让人尊敬的艺术家风采”(钟桂松语)。于是,我竟可以如桐乡石门湾丰家邻居,或者杭州田家园丰家邻居一般,对丰子恺先生的祖上家风、父母子女、师友同事、逃难经历、杭州行踪、人品文品、艺术造诣、“文革” 罹难……亦可讲述一二。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从《缘缘堂随笔》《护生画册》,以及钟桂松先生写丰子恺的一本本散文集里得来的。

读钟桂松写丰子恺的散文集,我有一种亲近感,特别是《丰子恺与杭州》。因为我在杭州树范中学(1956年下半年改名杭州九中)读了6年书,学校东北面不远处就是田家园。丰子恺先生曾在田家园租屋寓居。我在树范中学读书时,田家园这个私家花园,已辟为“市民公园”,环境幽静,花木扶疏。我与一位与丰子恺家有点亲戚关系的同学,经常到田家园看书聊天。如今那里早已高楼林立,不知是否还会飘逸出些许丰子恺先生的人文气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