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4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哪些方面进行读后感的写作。例如,你可以选择探讨他的哲学思想、伦理学、逻辑学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2. 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理论以及他的思想背景。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读后感的方向。
3. 结构清晰:读后感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及其著作;在主体部分阐述你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感悟、评价以及与其他哲学家的比较;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逻辑严密:在阐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过程中,要确保论述具有逻辑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无根据的结论。
5. 举例说明:为了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实际例子来阐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这些例子可以是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6.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同时,注意用词准确、生动,以展现你的文学素养。
7. 引用规范:在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原
作者:宫振胜
凌宗伟老师自称教育评论爱好者,评论风格犀利、大胆,不怕得罪人,是教育界的牛虻。他的新作《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是犀利和深思的结晶,其背后是一个资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
这是一本教育评论集,在《是搞教育,还是搞新闻》一文中,他批评了把教育工具化的现象,犀利地指出:“当下的专家、校长与某些学校,其实是深知传媒的工具价值的,不断地爆出一些新动作、新名词、新术语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追随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批评造词运动时,他坦率直白地点名:我们的语文教育界大概是最热闹不过的了,他是“诗意语文”,你是“绿色语文”,我是“生本语文”,还有“生命语文”“生态语文”“草根语文”“真语文”,更好玩的是还有“文化语文”……“这么多的语文啊,我很是糊涂,是不是一加上这样那样的定语了,你的语文就与别人的语文不一样了?还有什么类似苏派教育、藏派教育、疆派教育什么的,给教育加了这样那样的定语,你的教育就和人家的教育不一样了吗?我等愚昧,真搞不清真语文与语文、新教育与教育、新生命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区别又有多大?”
这些犀利的语言,有利于我们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一位企业界人士说:有很多的企业就像硬甲昆虫,长到一定尺寸就再也长不大了,从生物学的角度,硬甲昆虫只能进化到一定的尺寸和复杂度,这是由于它们的硬甲(外骨骼)的限制造成的,对于很多长不大的企业来说,限制它们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企业家的那颗心。教育界人士的这颗心也是如此,容易固化,形成思维套路,即习惯性的思维路径,这些路径的基础往往是有裂隙和空洞的。人的感官和理性极有限,但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最难的。尽管总体上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有限,但具体到某个事件或场景,往往会把没看到的当作没发生,把看到的、记住的作为全部,作为客观事实。不少人习惯于敏锐地发现他人的不足而忽视他人的长处,愿意快思而讨厌慢想。面对种种在认知方面的人性的弱点,有几只勤快而犀利的牛虻,是一件幸事。
这样一个犀利的人,对学生却很温柔。笔者曾经向他提出一个问题:期末考试,一位学生突然把试卷团作一团,扔在地上,老师问:“怎么了?”学生说:“写得太糟了,我很生气。”作为老师,您会怎样处理?凌老师说:“替他捡起来,劝他不要生气。”有的老师说:“告诉学生,我很生气,当有人不尊重我的劳动的时候。”凌老师回应:“要笑着说。”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与我心目中横眉冷对的犀利硬汉形象反差太大。看完评论集,我明白了,凌老师是因爱而犀利,后记中提到,关爱与批判是一个新的动态教育学整体的两个部分,如果我们真的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就一定会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所处的教育环境。在书中,有多篇站在学生立场,为学生争取权利和理解的文章,如《孩子喜欢上异性会出人命吗?》《为了孩子的未来,何必让他们争“第一”》《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凌老师的犀利体现在大胆质疑,但语气并不盛气凌人,结论并不极端,思虑并不急促,这些特质恰是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倡导求真求善、开放包容、同情理解、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看凌老师的书,会发现罕见激动人心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是直觉的产物,经过小心求证的思虑之后,会发现理由或证据不足,表述不严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修正之后,激动人心的效果也就不见了。但在平静的表述下,会发现一个个奇妙的学识组合。
如书中引用了明代学者陈献章在《论学书》中的名言:“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随后提到,美国现代教育哲学家乔尔·斯普林格说,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个“脑中之轮”,我们都自以为理解周遭的世界,其实只是被“思维惯性”这个“轮子”给困住了。做教师要紧的就是要摆脱“脑中之轮”,努力成为一个有问题的人,只有教师成为有问题的人,才可能让学生成为有问题的人和习惯提问的人。在评论奈杰尔·沃伯顿的《40堂哲学公开课》中又提到,亚里士多德的卓越才华也产生了一种不幸的副作用,许多读过他的著作的人都相信他的一切见解都是正确的,这完全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探索精神,也违背了哲学的精神。这三部分内容形成了一个难得的巧妙的学识组合——学贵知疑;人有脑中之轮;敢质疑、善探索,成就卓越,卓越引起膜拜,阻碍质疑、探索。这一组合可以相互解释,也可以合起来解释很多现象,细思极有趣,极深刻。
凌老师记忆力很强,想象力也超群,书中提到坛城沙画——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日乃至数月。但是,喇嘛们呕心沥血、极尽辛苦之能事创作出的美丽立体画卷,在举行完仪式后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扫掉,细沙倾倒入河流中。由此,他想到了教育,重要的是过程,结果是短暂的,留不住的。
由于实践经验丰富,凌老师的书有效地避免了论述的空乏、抽象,如在谈到学校规模多大才合适时,他提到自己教学30多年,其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近20年,先后在两轨(一个年级两个班)、四轨、六轨、八轨的高中管过教学,也在64个班级、4000多人的完全中学管过教学。最为怀念的是四轨和六轨的学校生活,因为在这样规模的学校,可以清楚每一位教师的情况,甚至能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凌老师还很善于反思,在《网络时代如何重建师生关系》一文中,他写道:“上海发生的‘打伞门’炒得很热,也吵得相当厉害。我的一篇短文《实然的师生关系下,你还就不能让学生给你干这干那》也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事后我的反思是,忽视了网络阅读的特点,将我的观点放在了文章的最后,加上我对师生关系的诠释许多教师接受不了。”诸如此类的纷争,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在网络时代,教育和学校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尤其是情感模式的挑战。(宫振胜)
作者:张瑞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文“philosophy”,其词根意为“爱智慧”,由日本“哲学之父”西周翻译成中文并传入中国。哲学的“个性”,是指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隶属特定的认知主体,从产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个性”的哲学,则是指不同的认知主体基于自身的学思体悟和生命情趣,构思出的具有差异性的哲学流派。
一
哲学的“个性”首先体现为民族性。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意味着,但凡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论思维、哲学思辨。中国人在创造独具特色农耕文明的同时,构建出了体现中国哲学“个性”的哲学,譬如“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形态,贯穿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之中,为各家各派普遍认同。
哲学的“个性”还体现为时代性。哲学的“时代”并不完全是历史学以时间坐标为基准所断代出的人类历史发展时间段,而是基于“人文语境”的转化,立足“诠释文本”的转变,凸显不同“核心话题”的过程。因“核心话题”的不同,便有了哲学“时代”的差异。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演进历程中,智者们围绕道德之意、天人之际、玄冥之境、性情之源、理欲之辨等哲学话题展开大讨论,造就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由此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二
在民族的、时代的哲学“个性”演变历程上,不同民族的不同智者根据时代的人文语境,基于“自我”主体立场的体认、理解和表述,造就出不同的思辨逻辑和言说进路。当然,无论路径、方法如何不同,其彰显的共同的特定时代的核心话题却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主体差异对哲学话题体贴的多元性,便形成诸多“个性”的哲学。
“个性”的哲学首先体现为智者的主体差异性和认知多元性。哲学是智者基于自身的生命感悟、心得体悟和学思勘悟对时代话题的追问,是认知主体的能力、实力、毅力、心力“四位一体”的和合过程:能力意味着智者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和思辨主动性的展开;实力意味着主体知识素养的培育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毅力意味着主体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知难而进的志趣;心力则意味着主体人生阅历的品鉴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体悟。可以这样说,智者的研究兴趣、求知欲是哲学研究的动力,为学志向与恒心是持续哲学研究的保障,学术素养、反思精神和观察视界是哲学逻辑结构创新的催化剂。所以,智者围绕时代话题,逻辑地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道”必然表现出“个性”的差异。就宋明理学而言,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对“理欲之辨”这一话题进行思考,但因考察视域和解释立场的不同,便形成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体现出多元化逻辑进路的“个性”哲学形态。
“个性”的哲学还体现为开放性和创新性。哲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可能要探讨的问题是开放的。哲学之思不是无病呻吟,必有其参照对象和未来路向,必有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宋明理学工夫论问题上,程朱讲格物穷理,希图将“物理”自觉地开显为道德修养和心性义理,但弊于对具体“物理”的不懈追求,造成“游骑无归”的危险;王阳明即此展开以“良知论”为核心的道德革新,坚持“良知是自家准则”,认为只要把内在的道德至善充分外显,自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到阳明后学,则多重本体而不重工夫,如王畿以良知为“现成”玄说,直把良知作佛性看,落入狂禅的“道德虚无主义”;王艮从日用常行处指点良知,不重道德修悟,至李贽等,则抛却工夫,落入打破一切道德藩篱的“道德自然主义”。刘宗周批评道:“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杰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他继起而建构以“本心”为提挈的,即工夫即本体、本体工夫圆融的工夫论:“工夫用到无可着力处,方是真工夫。”“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所以,尽管朱熹、王阳明、刘宗周都谈“工夫”,但因立意前提有异,故其破题入手和阐论进路并不相同,体现着“个性”的哲学思辨。
三
哲学的“个性”与“个性”的哲学往往交织在一起。从相对的地域差别和中外之别而言,特定民族的哲学有其“个性”表现,诚如在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之“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前后),世界几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几乎同时造就了影响后世的智者,中国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百家思想争鸣,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对人类精神的探求,古希腊则涌现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先知”和“贤者”。但是,因对各自社会、人生、思想规律的解构与建构方式相异,即便是属于同一哲学“个性”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也是由儒家哲学、道家哲学、法家哲学等不同“个性”的哲学共同塑造而成。这表明哲学的“个性”之中内含“个性”的哲学。再者,尽管诸子百家主体立场不同、哲学逻辑结构相异,如儒家言仁爱德治、墨家说兼爱非攻、道家论自然无为、法家谈法治术道,但它们都围绕“道德之意”这一核心话题展开,从而造就诸子百家哲学的“个性”。这也表明,“个性”的哲学无不体现着特定时代哲学的“个性”特征。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