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4 16:4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2017年讲话稿应注意的事项
正文:
随着2017年的到来,许多场合都需要准备讲话稿,无论是年会、庆典、表彰大会还是学术研讨会,一篇优秀的讲话稿能够提升讲话者的形象,增强讲话效果。以下是在撰写2017年讲话稿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1. 明确讲话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讲话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士气、传达政策、分享经验还是表达感谢?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讲话的主题和结构。
2. 研究听众 了解听众的背景、兴趣和需求,有助于调整讲话内容和风格。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听众,讲话稿应有所区别。
3. 确定主题 主题是讲话的灵魂,要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主题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主题要与讲话目的相一致。
4. 结构清晰 一篇好的讲话稿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要吸引听众注意力,正文部分要层次分明,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强化主题。
5. 语言表达 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同时,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讲话更具感染力。
6. 举例说明 适当运用实例和故事,使讲话内容更具说服力和趣味性。举例要真实、典型,与主题紧密相关。
7.
校长马怀德在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摄影/尹建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大家上午好。
蓟门烟树,军都叠翠,雨过天晴,万物并秀。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相聚云端,共同庆祝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我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全球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有关部门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法者,治之端也;法大,国之需也。在新中国革故鼎新之际,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应运而生,徐徐展开了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法治建设的壮阔画卷,开启了与共和国法治建设同呼吸、共命运的非凡历程。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学系汇聚沙滩红楼,共同组建了“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自签发了钱端升院长的任命状并题写校名。学院在探索中前进,校址从沙滩红楼迁至学院路41号,相继开设专修科、调干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新中国政法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法律人才,奠定了我国政法教育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1978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北京政法学院复办的报告》,文革期间停办的北京政法学院复办招生。1982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同期并入。1986年,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政法大学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法大由司法部划转教育部管理。学校及时更新理念、调整定位、重组学科、改革体制,迅速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被誉为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实现了继往开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中国政法大学进入了事业腾飞的黄金期。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并就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次年5月3日回信勉励团员青年“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我校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课题,交上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合格答卷。法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法学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得到长足发展,2020年成为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社会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法大精神薪火相传、法治信仰历久弥坚。一代代法大人拼搏奋斗形成的办学传统,成为法大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七秩更迭,恪守的是忠诚奉献、勇于担当的“国之大者”。我校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积极投身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从“五四宪法”、《婚姻法》,到“八二宪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重要立法活动,无不饱含着法大人的赤诚、智慧和汗水。2020年8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在法大设立了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法大人坚实的足迹。广大校友以实际行动诠释敬业奉献精神,践行使命担当,点亮了法大名片,融汇了进步力量。七秩风雨,秉承的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傲然风骨。70年的校史也是与国家法治建设休戚与共的发展史,更是俯首耕耘、拓荒创业的奋斗史。从1952年成立时与北京大学共用沙滩校区,到1953年兴建学院路校区,再到1985年新建昌平校区,老一辈法大人倡导自力更生、劳动建校,成为校园建设的“拓荒牛”。办学资源长期匮乏,复办之初尤为艰苦,教室不足就在工棚上课、桌椅不全就用马扎代替、教材不齐就手书大纲、宿舍不够就80人挤住在教室……,一代代法大人用执着坚守、自立自强彰显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七秩芳华,依靠的是立德树人、诲人不倦的师道传承。“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作为全国优秀法学师资力量的“孵化器”,我校设立了全国第一批法律史、经济法、诉讼法专业博士点,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比较法、人权法、法律与经济专业博士点,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从钱端升、雷洁琼、费青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名学者,到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应松年五位终身教授,从20位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青年法学家到各学科的一大批骨干中坚、后起之秀,均以人格魅力滋润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智慧之门,用知识的力量和智者的榜样赢得了尊师重教、桃李天下的荣光。七秩辉煌,坚持的是求真务实、奉法图强的至臻追求。钱端升先生“以教书为业,也以教书为生”的脚踏实地,江平先生“法治天下”的微言大义,陈光中先生“尽一个做学者的责任”的不遗余力,是一代代法大人为学、为事、为人的生动缩影。从建校之初“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的政法人才”到复办伊始“办成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到新世纪初“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世界知名法科强校”,再到当前“建成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定位的调整和办学目标的演进,是一代代法大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真实写照。“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致敬,向为法大建设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前辈们致敬,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广大校友们致敬,向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默默奉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致敬!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志存高远才能行稳致远。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法治中国的前景无限光明,立德树人的使命无上光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楫扬帆的进程中,我们要不负新时代赋予法大的光荣使命,开拓创新、坚毅前行,努力奏响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最强音,续写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异答卷。扎根中国大地、培育时代新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根底、卓越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努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深化改革创新、争创世界一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重镇,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应对挑战,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世界法治文明做贡献”为己任,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统筹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各项建设事业,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法大篇章。坚持“四为”方针、矢志教育报国。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特点和国家战略需求,我们要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积极开拓新兴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党和人民铸魂育人、述学立论、资政建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提供有力保障。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七秩辉煌筑基业,德法兼修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乘着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勇敢驶向教育报国、奉法强国的星辰大海,为早日建成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作为一名在荷兰已经5年的中国留学生,我一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动向。今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作为一名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海外学联干部,我更加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今天的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我认为,身体力行厚植爱国底色、坚守报国初心,是每一位海外学子初心使命,更应是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
《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中曾说:“留学生们应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用的优秀人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国外求学,应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对党和祖国的最好回报。在求学阶段,我们应充分将个人学业、未来事业发展充分地与祖国发展结合,将所学知识用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中去。
我读博的研究方向是利用行为经济学促进居民健康行为,是经济学、公共卫生、心理学三个学科的交叉方向。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新的学科领域和新的创新形态。我十分期待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海外学习机会,早日学成归国,为祖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为全方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我觉得,每一位海外留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每一位海外留学生都是中国的“宣传大使”;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中外交流作出贡献,是每一位海外学子的应尽责任。
在荷5年,我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有幸加入了全荷学联这个大家庭。在这里,我与其他同仁一道努力,组织了大大小小数十项中国留学生活动,包括全荷春晚、迎接国家领导人访问、支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等等。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我们不断收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赢得了外国友人的认可和尊重。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参加全荷春晚活动和演出,不少外国友人自发为湖北武汉募捐。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论,对于跨文化和谐交往也有重要意义。在荷求学,尤其是在格罗宁根大学读博期间,我曾因为文化差异原因在一些学术想法上与导师们有分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尝试换位思考,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最后与导师们达成共识。经过自己的努力,目前我与导师们和谐相处、合作愉快,还一起顺利地与广东医科大学的健康促进与医学传播学团队达成了国际科研合作意向。未来几年,我们双方将共同携手,为促进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决议》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出国在外,经历诸如文化交流、语言交流上的困难在所难免。海外学子们同是华夏儿女,有着相似的文化教育背景,更应该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通过互相交流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进步。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荷中国留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隔离在家的时日,同学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增大,孤独感增加,也或多或少地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全荷学联的同仁们时刻坚持将留荷学子们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重心的第一位,积极协助中国驻荷使馆和在荷中资企业,为留学生派发健康包、春节包和防护用品,举办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和线上活动,成立心理健康紧急联络小组,为同学们搭建交流平台,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我个人则坚持每天运动至少30分钟,组织和参与各类学生联谊活动,帮助别人也让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负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一百多年前,第一批公派赴美留学生登船时铿锵有力的誓言,如今读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吾辈之今日,因祖国繁荣富强而更美好;愿祖国之明天,因我们的不懈奋斗而更加光辉灿烂!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这些留学人员定当在海外带着初心使命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陈榆,广东湛江人,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全荷学联)副主席、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校友大使、广东医科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中荷健康促进与医学传播学项目荷方主要负责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