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跌倒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4 22:26

如何写《跌倒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跌倒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跌倒的教训,还是关注跌倒后如何站起来,或者是探讨跌倒背后的社会现象等。
2. 深入阅读:仔细阅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只有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写出有见地的读后感。
3. 结合自身经历:在作文中,可以适当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5.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原文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 阐述自己阅读原文后的感受和启发。
6. 正文部分: - 分析原文中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历,对原文进行评述和反思。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跌倒的教训:探讨跌倒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避免。 b. 站起来的勇气:强调跌倒后如何勇敢面对困难,重新站起来。 c. 社会现象:分析跌倒背后的社会问题,如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等。
7.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告别的仪式》:灵魂再一次赢了肉身

被让-保罗·萨特昵称为海狸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其一生的灵魂伴侣辞世后不久,完成了一部著作《告别的仪式》。“临行前我跟他在圆顶饭店吃午饭,西尔薇四点钟来接我。我提前三分钟站起来。他无以名状地微笑着,说‘那么,这是告别的仪式了’。”书名显然取自波伏瓦1971年的记录,平静之下充盈着不舍、无奈和伤怀。

想必,萨特猛然说出“告别的仪式”这个词的1971年,在波伏瓦的记忆中是既隐秘又深刻——年事渐高、身体多恙,不得不告别人世的慌张感会时不时袭上心头,对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也是如此,这个道理波伏瓦岂能不懂?只是,亲耳听萨特说出“告别的仪式”,晕眩之后她清醒到:举行告别的仪式只是时间问题了。

时间,是《告别的仪式》一书的重要元素,所以,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去年9月推出简体中文版时,这么安排目录页:前言、一九七〇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六年、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一九七九年、一九八〇年、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

读大学时,我为上海话剧舞台上的一出《肮脏的手》疯狂过,也特别喜欢长篇小说《恶心》,虽然读不懂《存在与虚无》,但它让我记住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于1980年4月15日病逝。我自己关于萨特的记忆也落在了这个时间节点上,这让我在打开《告别的仪式》阅读目录页后,本能地觉得这本书的主体是以年份为标题的那一部分,而“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则是与“前言”呼应的后记。

怀揣这样的预估,从“一九七〇年”开始阅读《告别的仪式》,越读越沮丧。

一九七〇年十月,“萨特很疲惫:他的嘴里生了个脓肿,还感冒了。”

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萨特旧病复发……他的嘴比五月歪得更厉害,发音困难,手臂对冷和热都没有感觉。”

一九七二年,“十月中旬,我又一次意识到衰老以一件不可逆转的事……在巴黎我的住所里,萨特从座位上起身去洗澡,他的摇椅上湿了一块。”

一九七三年六月,“萨特的头晕病又犯了,刚下床就跌倒在地。”

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晚上,西尔薇来了,萨特问她‘你来看死人的家吗?’过了一会儿,我问他怎么了,他答道‘唉!对,我就是一具活死人’。”

一九七五年十月,“在万妲家。他多少有点站立不稳……路上,他有好几次失去平衡……他脚下还是跌跌绊绊。”

一九七六年九月,“他对未来已经没有过多指望。当然,他对自己的过去非常坦然,好几次说,要做的事,他都做了,已经心满意足。”

一九七七年,“他已几乎无法走路了。他的左腿疼痛,包括小腿、大腿和踝部,走起路来蹒跚不已。”

一九七八年十月,“一些人来请萨特参加第二天的记者招待会,他太疲惫了没有接受。”

一九七九年,“雷蒙·阿隆在吕特西亚旅馆看见萨特后,给克洛德·莫里亚克写信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死人’。”

一九八〇年,“在那儿,我无意中听到乌塞和另一位医生交谈时说了‘尿毒症’这个词,我明白了——萨特已经没有希望。”

其实,波伏瓦以萨特为主角所写的从1970年到1980年日记,绝非只有萨特是怎么从身体微恙到力不从心到撒手人世的细节。波伏瓦的这十年日记,更多地记录了萨特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是如何为他坚持了一辈子的政治主张、孜孜以求了半生的学术成就以及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而一以贯之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的注意力总是被萨特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所吸引?

因为,我实在难以接受哲学巨人最终被沉重的肉身所拖垮这一事实,以致读到《告别的仪式》第148页上的这句话“他的死把我们分开了”时,我难过得只能用来回翻弄书页来释怀。

就是这个动作,让我猛然意识到,《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并不是与《前言》呼应的后记。十年日记其实是《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的“序言”,一篇长长的“序言”。

问题来了:波伏瓦何以要为“谈话”写这么一篇长长的“序言?

交代“谈话”诞生的背景,是目的之一。在1974年的日记里,波伏瓦写道:“西尔薇教我使用一款磁带录音机,我开始和萨特进行一组在巴黎就规划好了的对话。他兴致勃勃地投入工作,只是有几天太累了,进度停滞不前”——此条记录,交代了“谈话”诞生的背景,更提示了波伏瓦之所以要与萨特进行一次持续时间长、话题繁杂的谈话的真正目的:她想知道,已经无法自由驾驭肉身的哲学家,灵魂还能飞翔到他想要的高度吗?

能吗?1974年萨特的身体状况用其自己的语言形容:“唉!对,我就是一具活死人”;与此同时,在波伏瓦的提问时,萨特的语言却是那么灵动!

“我向读者揭示世间的真理。作为一部作品的内在品质,美是我完全不在乎的事情之一。我毫不关心美丽与否。我的书能带来最大数量的新知识,这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我就是我自己。我想象自己置身于永恒的生命之中。艺术品能超越世纪而长存;如果我创造了一件艺术品,它长存于世,那么我这个道生于斯的作者也将长存于世。”

“我坚信写作是一种能够创造真实的活动,但确切地说不是通过书籍,而是通过书籍以外的东西。书中有的是想象,书外才有真理。”

……

寥寥数语,已经足以让读者忘记,那是晚年的萨特、身体极度羸弱的萨特在口吐莲花。这种忘记,让我在阅读《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的过程中几次回到谈话开始的那一页确认,是1974年的萨特在波伏瓦那一个个颇有些刁钻的问题吗?

以始于1970年、终于1980年的日常记录和与萨特的谈话录构成的《告别的仪式》,用萨特渐次衰弱的肉体与萨特老而弥坚的灵魂构成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哲人其萎萎顿的只是萨特的肉身,他的灵魂已经留在了书本里风范永存。(吴玫)

比能力重要百倍的,是厚重的人格

人格是做人的品牌。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本文以“领导者的人格”为主题,结合稻盛先生著作《企业家精神》《领导者资质》《六项精进》《思维方式》《京瓷哲学》中的一些精彩解读,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收益:



一、所谓人格,可以用“性格+哲学”这个算式来表达



所谓人格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人天生的性格在人生中经过后天的磨砺、哲学的学习及环境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东西。


每个人天生的秉性各自不同,有的人比较好强,有的人比较软弱;有的人比较鲁莽,有的人比较谨慎;有的人比较自我,有的人善于为他人着想,个性可谓千差万别。


所谓哲学,简单来说,就是思维方式。在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即性格之上,再加上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就无法把人看透。



二、比能力重要百倍的,是厚重的人格



1、“人格”比“才干”重要1000倍


人生与工作的成功由三要素构成: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为什么思维方式重要?


因为它有正负。即使你能力强、热情高,但思维方式错了,结果就导致一个相应的负值。


但是,世间一般认为,“才华”和“努力”更为重要。


中国明朝著名思想家吕新吾曾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对领导者的资质进行了如下描述:“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换言之,领导者最重要的资质是拥有时刻深入思考事物本质的厚重个性。领导者必须具备深沉高尚的人格。


吕新吾在《呻吟语》中还写道:“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也就是说,“头脑聪明,拥有才能,能言善辩”等只是较为次要的资质。


如今企业道德沦丧的原因在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将“第三等资质”——“才干”作为选择企业领导的首要考量因素。


不管是通过自主创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创业型企业家,还是率领已有企业取得发展和飞跃的中兴型企业家,无一不是才华横溢、才干出众的人。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商业“才干”,研发全新技术,采取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法,制定出众的经营策略,以火一般的热情带领着事业成长发展。


因此,分析家和投资者对这些才华横溢的经营者所率领的企业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其结果就是这些企业的股票价格不断高涨。


然而,就像IT泡沫时期出现的现象:许多新进的企业新贵,其企业如流星一般在我们的眼前闪亮登场,随后瞬间流逝。


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缺少西乡及吕新吾所说的“人格”,只因“才干”获得赞赏的结果。


日本有句格言:“才子跌倒在才华上。”拥有“才干”的人往往因为出众的才能而获得巨大的成功,于是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才干”,或将才干用在歪门邪道上,结果导致企业破产。


日本的古人用这句话告诫世人,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越是拥有出众的“才干”,越需要拥有掌控“才干”的能力。


我认为,这种能力就是“人格”。为了提高“人格”,必须通过学习哲学或宗教的道理,反复体会“正确的为人之道”。



2、组织的好坏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


俗话说,螃蟹按照自己甲壳的大小打洞。组织的成长无法超越其领导者的器量。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领导者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心中抱有的思想理念,会原模原样地决定组织和集团的存在方式。


所以,如果问我什么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资质,我会毫不犹豫地,那就是“心”。换一种表达方式的话,或许也能用人格、人性来表达。


“提高心性,拓展经营。”面对经营者,我一贯地、不断地讲述这一条。身居领导岗位的人,必须持续努力,不懈地磨炼心性,提高人格。


不管率领的是大集团还是小集团,只要身处领导者的立场,就必须努力精进,让自己拥有一颗美好、高尚的心灵。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谈到领导者的资质,一般人会列举才能、知识以及经验和技能等。也就是说,头脑聪明、专业知识丰富、能言善辩的人适合当领导者。


我想,这是世间一般的看法吧。


但是,比起能言善辩或聪明机智,我更看重的是,如同岩石般沉稳不动的厚重人格。我认为,这种厚重人格,才是领导者最需要的资质。


有一次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研讨会时,我听到了某人的讲演,为此深受感动。美国总统被赋予了极其巨大的权力,例如,否决议会已经通过的议案的权力。


理论上讲,议会的决定事项应该是最优先的,然而,美国总统却能将其否决。为什么会将这么大的权力赋予总统呢?这个演讲者说,那是“因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是一位人格高尚的人”。


如果能成为华盛顿这种具备德行的君子,那么,即使赋予他巨大的权力,他也不会滥用,不会误国吧。据说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设立了这样的制度。


事实上,美国后来成了建国者们想要的国家。如果任命的总统不是像华盛顿这样人格高尚的人(或华盛顿本人不具有如此高尚的人格),美国的独立是无法那样顺利推进的。


在思考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资质时,这段历史极具启示意义。在棒球或足球等体育领域也是如此。


即使选手在人格上多少有些缺陷,也只有吸纳,因为如果不多选用能力卓越的选手,团队就无法组建。


然而,如果让技艺超群却不具备优秀人格的人担任队长,这样的队伍就会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一定无法成为强大的团队。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像把一滴墨水滴到水里一样,领导者很快就会让整个集团染上自己的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事物时的思维方式、哲学或信条、人生态度,这都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东西,它们将决定整个集团的性质。




三、真正的强者,通过六点提高人格


1、只有劳动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格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


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


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我认为,通过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工作之中的途径,同样可以令我们的人格获得提升。


也就是说,努力工作不仅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可以完美我们的人格。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宫尊德。他通过终生在田野间刻苦勤勉的劳作而感知到真理,使得自身人格得到了升华。


他也因此作为领袖获得了众人的信赖和尊敬,拯救了众多贫瘠的村庄。真正的领导者也正是像二宫尊德一样,都是能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一心一意专注于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的人格不断得到升华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在被委以权力后不堕落、不傲慢,为了集体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努力奉献。


我一直都在期盼,不论规模大小,所有组织的领导者都能由上面所说的这种愿意尽其所能、提升自身品格的人来担当。


并且我也相信,通过这些组织领导者一点一滴的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必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2、只有提高人格,才能驱动人心


企业要发展壮大,经营者不仅要扩展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相应地扩展自己的“器量”,也就是说,经营者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哲学理念和所谓“思考方式”。


我年轻时也不具备优秀经营者所需要的那种“器量”。


年轻时,许多方面都不成熟,但我有点自知之明,我坚持天天努力,使自己有所进步,有所成长。


有一位经营者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20多年前,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时说过,这半辈子的每一天就是‘不断提升理念的每一日’”。


这位经营者说:“您说的不是提高经营技巧,而是说每天不断提升经营理念、哲学思想、思考方式,这一点让我深受感动。”


确实,从年轻时起,我就习惯在枕边放上几十本有关哲学和宗教的书籍,每晚临睡前都要翻阅几页,不管多晚回家,都要翻上一两页。


因为从年轻时开始就这样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所以,或许不太谦虚,我把自己的前半生归纳为“不断提升理念的每一日”。


许多企业家光鲜亮丽,却在10年或30年后步入衰退之路。究其原因,便是惰于提升心性。


他们起初或许勤于提升心性,但在获得成功后却不知不觉地遗忘了谦虚谨慎的初心,开始趋于懈怠,从而再也无法维持高尚的人格境界。


你我皆凡人,没有人天生具备崇高的思想和人格,只有一生不断努力,依靠自己的意志,才能培养和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


尤其是企业家,既然雇用员工,就要负责员工的生活,因此责任更大,所以要每日勤于钻研,不断提升人格,决不可松懈。


在我看来,这是企业家的义务。


3、人生须时时反省


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人格。而且人格这个东西是无法轻易改变的。俗话说,“三岁看老”,先天带来的性格、人品、人格等,是很难改变的。


一般而言,甚至可以说是100%没法改变的。大家想要改变,只有两个方法。


一个就是遭遇了难以想象的灾难,达到了觉得“恐怕活不下去了”的程度。遭遇巨大不幸,甚至让人产生自杀的冲动。


比如罹患重病或者遭遇差点丢掉性命的灾难等。只有在遭遇这种让人觉得“实在不行了,还是死了好”的灾难,从内心开始反省的那一刻,人才可能真正地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造就我们的第二人格。


从原有的先天人格转变为后天的人格。遭遇这种灾难的时候,就是人格发生转变的时候。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持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人格,反复再反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提升自己的人格。


也就是说,要每天反省。注意,要反复再反复。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人格。


反复地进行反省,就能让这种反省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在每个人的人格中,潜意识占据相当大的部分。


潜意识这个东西,会在反复的反省中逐渐改变。


不管拥有多么优秀的人格,如果缺乏了不断的反省,就无法维持这样优秀的人格。


比如说,学了某些东西,或读了一本好书,受到了感动,觉得“太了不起了”。


那么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触动和感动,就能提高心性,并在相当时间内持续提高心性呢?

完全不是这样的,心性只是在那一瞬间暂时提高了而已。只有反复持续反省,才能提高心性并加以维持。


如果用地球引力做比喻的话,人原本都是紧贴着地面的,必须让其从紧贴地面的状态变为悬浮在空中的状态。


所谓悬浮在空中的状态,就是不断发出能量、克服地球引力的状态。就像飞机转动螺旋桨的状态,或是通过引擎喷射产生能量的状态。


同样,要将已有的人格维持在一定的水准,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反省。如果要进一步提升人格和心性,就更要加强学习。


所以,能否经常进行反省,是人向上成长的关键。


实际上,心灵的问题需要反复再反复地反省,不厌其烦地不断聆听相同的内容,不断进行修正。


作为经营者,要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成为一名卓越的经营者。因为这不仅对自己来说,而且对自己周围的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怀抱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充实美好地度过仅有一次的人生。



4、实践圣贤的教导


提高人格,最关键的是实践圣贤所讲的道理,而不是只将这些道理当作知识死记硬背。


我在孩提时学过一首“日新公伊吕波歌”,这是日本封建领主为了教育子弟而作的便于记忆的数数歌。


其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圣贤之道,听了唱了却不做,毫无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读再多的金玉良言,听再多的醒世警句,如果自己不去实践,就完全没有意义”。


中国有古话云:“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或许用这句话表达更贴切。


我们为了提高心性阅读圣贤的书籍,而书中所写的道理大多看起来朴实简单,所以我们往往单凭头脑理解,自以为深得个中三昧,却很少将之付诸行动。


然而,事实上,实践正确的做人道理非常困难。且不论圣人君子,我们普通人不管学了多少至理名言,都很难付诸行动。


因此,古人才会将这些道理编成数数歌传唱至今,以诫勉后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不时回顾做人应有的原则,反省自身言行,持续努力,尽可能向这些理念靠拢。


既然是人,就无法百分之百做到这些道理,即便如此,也要认真思考,时刻反省,尽可能提高心性,完善人格。


5、遭受考验时,保持良好心理韧性


当人们步入人生终点时,其中既有人格高尚者,也有与之相反的人。


我想,这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人生旅途中,人们能否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


可以做一个比喻——当我们降临尘世时,犹如一块璞石,只有在经过后天的打磨之后,才有可能像璀璨的宝石一般,成为一个具备高尚人格的人。


那么,我们究竟又该如何来磨炼自身呢?


我将经受“考验”视作是在成长道路上实现飞跃的机遇。事实上,在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士当中,没有一个人不曾遭受过各种各样的考验。


在遭受“考验”时,我们采取什么态度,对今后的人生有多么重要。


在面对苦难时,是甘拜下风、舍弃梦想,或者中途妥协,还是视苦为乐、坚韧不拔,这正是决定每一个人能否成长的分水岭。


我所认为的“考验”并不是仅仅指遭受苦难。对于个人而言,顺境同样也会是考验。


比如我们在事业上大获成功,因此获得了地位、名誉和财产时,这在周围人看来,自然会心生羡慕,赞叹“这真是精彩的人生”。


然而,事实上这才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严峻“考验”。当我们获得成功时,究竟是沉湎地位、醉心名誉、贪恋财富、骄奢懈怠,还是以成功为凭借,设定更加高远的目标,愈加谦虚、努力精进?


这种态度的不同,将让我们此后的人生产生天壤之别。也就是说,上天正是通过赐予成功的方式来对一个人施以“考验”。


因此,人生是大大小小各种苦难与成功的连续。所有这些都是“考验”。如何应对这一系列“考验”,将让我们的人生显现出巨大的差别。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遇到苦难还是幸运的“考验”,都绝对不能迷失自我。


总而言之,面对苦难,勇敢相对,一心坚忍精进。面对成功,谦虚为怀,愈加真诚努力。唯有如此,日日不懈,我们才能够在人生路途上大步向前。


6、在一天当中,腾出很短的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我多次讲过,我们凡人要达到开悟的境界,是不可能的。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磨炼自己的心灵,哪怕是一小步,也要向开悟的状态靠近。这种持续的努力,可以说就是人生本身。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天当中,腾出一段时间,哪怕很短的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保持平稳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当中,当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时,当紧张的工作不断追逼时,头脑中波涛起伏,思绪万千,无法保持心灵的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将躁动的心灵之波一时镇住,制造一种机会,进入心如止水的状态。


冥想也行,坐禅也行,每天用很短的时间就行,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每天获得这片刻的平静,就能够一点一点地接近真我的状态。


这么做,就能帮助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收获丰硕的成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