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4 23: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外套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观点或感受。关于外套的读后感,可以围绕外套的实用性、设计、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
2. 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要选择与外套相关的材料,如书籍、文章、电影、电视剧等。确保材料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支撑你的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外套的相关背景,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4. 论证充分:在主体部分,要充分论证你的观点。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相关案例或数据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观点独特:在众多关于外套的读后感中,要力求自己的观点独特,不落入俗套。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外套,如从环保、时尚、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7. 情感真挚:读后感作文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可以结合个人经历,讲述外套给你
#挑战21天在写日记#11月25日,晴
果戈里风格的纹理中所存在的缝隙和黑洞暗示着生命本身之纹理中存在的缺陷,有什么事情错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是轻度的癫狂者,总在追求在他们看来非常重要的东西,同时一种荒谬的逻辑力量使他们不断重复自己徒劳的工作……在这样一个完全徒劳的世界里,徒劳的谦卑和徒劳的统治,激情、欲望、创造的冲动所能企及的最高领域就是一件新的外套,一件令裁缝和顾客全都顶礼膜拜的外套——纳博科夫
《外套》是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的中篇小说。果戈理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是该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他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外套》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现实主义名作。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一个成年累月抄写文书的九品文官,他倾其所有做了一件新外套,却因此屈辱的死去并化为鬼魂去抢夺别人的外套。作者以尖刻的讽刺笔墨揭露和谴责了凌辱底层小公务员的专制官僚制度,并对主人公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作品的背景处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农奴制度下社会底层的民众们,如同蝼蚁一般苟活着。生命权都没有保障,更别想拥有财产权了。整个社会如同人间炼狱一般,统治者严密的管控、专制的暴力,钳制了底层民众的思想,让其看不到未来,故而对生活产生了恐惧心理。人与人之间变得异常冷漠,人性扭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中连小公务员都被逼死,可想而知底层民众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黑暗丑恶的社会现状下底层民众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生活可见一斑。
“外套”其实也隐喻权利、财富、爱情等至关重要的东西。当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省吃俭用、倾其所有,将梦寐以求的外套穿在身上时,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仿佛一件外套改变了他以往的屈辱和凄惨的生活。当他的外套在一个寒冷的雪夜里被抢走后,他一反常态,狂暴冷漠,视若生命的东西被凭空拿走,内心确实不甘,直至受到大人物的无端斥责而惊恐生病,一个小人物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了,就像一片落叶一样,无声无息的掉在地上,没有泛起一丝波澜。
小说的结尾果戈理笔锋一转,主人公变成了一个在夜间游荡专抢别人外套的鬼魂,以此报了仇。这种结尾与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反转精悍式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欧亨利语言风格是轻松幽默的“笑中含泪”,果戈理语言风格是平静幽默的“笑中含泪”。今天站在现实角度来看,即便果戈理运用艺术手法,借鬼魂谴责惩罚了残酷、等级森严的农奴制社会制度,读者为之一快。但是实际上人怎么可能变成鬼呢,小人物的报复在现实中是不能如愿的,这就是现实对于小人物的残酷,真是既可悲又可叹,笑过之后是无尽的悲凉。
其实喜欢上这个令人笑中带泪的果戈理,还是来自于读鲁迅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但实际上鲁迅写《狂人日记》,是因为他喜欢的果戈理曾经写过一本《狂人日记》,鲁迅写同名小说也是为了向偶像致敬。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们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走出来的。”对此我有切实的体会,我自己因为无奈向生活妥协的时候,家人和朋友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所适从茫然的时候,我们血本无归欲哭无泪的时候,《外套》的影子就弥漫开来,在薄薄的雾中,亲爱的朋友你又看到了谁?
作者:清欢
近期,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新一季的播出再次引发了观众对远离都市、怡然自得“慢节奏”生活的无限向往。数千年来,人们都在做一个田园梦,期待远离喧嚣,到一个世外桃源之地,过上归园田居的理想生活。可这世间,哪里又有真正的桃花源呢?追寻,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母题,赖声川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便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究与诘问。
《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剧组碰撞出来的一出别样戏剧,这两个剧组被一个管理混乱的剧院安排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排练,中间还夹杂着一个疯女人寻找刘子骥的故事。多个故事在同一个舞台上发生,却又能意外地对上台词,悲与喜的交织表现出人生况味,自1986年首演以来,一直为喜爱戏剧的人们所称颂。
话剧《暗恋桃花源》
《暗恋》剧组演绎了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相识、相恋,一次离别后因战争失去了联系,多年后两人都辗转到了台北,却互不知情,40年间杳无音讯的故事。直到江滨柳垂老病危之际,为了弥补心中遗憾,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心中一直惦念的“白色山茶花”,两位老人时隔多年才得以再次相见。《暗恋》是一出时代悲剧,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个人感情成为了牺牲品,最终只得带着遗憾走向孤独。
《桃花源》剧组演绎的是武陵人渔夫老陶因自尊受挫、妻子春花移情别恋房东袁老板,不得已去上游打渔,意外发现桃花源,在桃花源过了一段悠闲怡然的生活。由于老陶心中一直挂念着春花,便选择离开桃花源回到家中,却发现春花已与袁老板生活在一起并有了孩子,于是老陶按照返家途中做的标记重回桃花源,却始终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与《暗恋》的悲剧基调相对,在《桃花源》中,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三人因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导致的笑料包袱随处可见,人物的动作、台词设计得浮夸且滑稽,情境也显得十分荒诞。
同一个舞台上,《暗恋》倾述情深义重、一生追寻的悲剧,《桃花源》展现误入世外桃源、难忘旧情终不得再入的喜剧,古今悲喜的戏中戏,于是有了《暗恋桃花源》。尽管《桃花源》是一出喜剧,表现的却是悲剧性内容,老陶事业失败——打不到大鱼,婚姻不幸——妻子移情别恋,再次回到家中目睹春花与袁老板充满各种家庭危机的生活,婚姻悲剧再一次重演。本质上,《暗恋》和《桃花源》的故事内核都是悲剧,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诠释着“追寻”这一主题。
《暗恋桃花源》全剧里,还有一个每一幕都出现的疯女人,苦苦寻找着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刘子骥”,她戴着夸张的假发,穿着时尚,和所有人都格格不入。话剧最后,两个剧组都排练完毕,疯女人独自走上舞台,撒着纸币并扔掉了假发和外套后离开。这一行为意味着她放弃了一直追寻的“刘子骥”,摆脱了之前的一切束缚,放下了所有的求而不得。
如果江滨柳和云之凡当初没有因为战乱而失散,而是走到一起,未免不是老陶、袁老板和春花的结局。无论是过去的美好,还是未来的期待,若过度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执着于无谓的幻想,这一生便注定是悲剧。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悲喜交融的《暗恋桃花源》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追寻的意义。活在当下,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心有桃花源,则生活可以是桃花源。(清欢)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