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5 1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目送》读后感的600字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目送》这本书的读后感。在写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2. 介绍作者和背景:在作文开头,简要介绍《目送》的作者林清玄及其背景,以及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
3. 概述书的内容:简要概括《目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让读者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作者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以及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阐述这些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5. 阐述主题思想:结合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目送》的主题思想,如亲情、成长、人生感悟等。
6. 分享自己的感悟:在作文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谈谈阅读《目送》这本书后的感悟,可以是对亲情、人生、成长的思考,也可以是对书中某些情节的感悟。
7. 运用修辞手法:在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8. 结构清晰:确保作文结构清晰,段落分明,逻辑严密。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
a. 开
↑点击上方“湖南检察”关注我们
【2017年186期】
(古丈县人民检察院 瞿蓉)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前两年在一个朋友的朋友圈,当时就被这句话深深吸引到、震撼到,了解后才知道出自龙应台的《目送》,从那之后一直想看这本书,想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心情背景下写出这让人心剧烈颤动的句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这时才目睹到这句话的“庐山真面目”。看完《目送》后,才发现令人震感的不仅仅是那句我心心念念的话,而是整本书一文一字都是细微的触动……
GROWTH
成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共七十三篇,是一本记录作者生活点滴的散文。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成长离开、朋友的离散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慢慢懂得家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写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和父亲离世后心里巨大的伤痛;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可以说读《目送》,就是读一遍人生,作者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感觉。合上书的那刻,不由得想起现实中自己的点点滴滴,明白时间无情,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应学会珍惜。
生活中,学会珍惜
从小父母就在外务工,和父母相聚的时刻只有放寒暑假和过春节,那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或许不及爷爷奶奶,看见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手牵手的时候,也会幻想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的样子,记忆最深的是父母外出时总说的“在家,记得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读书”,然后背着行李,直到他们的背影不晓得什么时候看不见。
从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学,和父母见面的时候依旧还是老时间,寒暑假的时候去爸妈务工的城市,过春节的时候爸妈就回来,每次见面爸妈必问的是学习,然后就问学校伙食怎么样,饭好不好吃,吃饭的时候还会盯着你看,有种怕我不吃饭的感觉,每次送我上车回来,总会重复地嘱托我看好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和陌生人搭讪,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渐渐地,我有点反感厌烦这样的见面和分别,害怕每次寒暑假的到来。
毕业后,因为工作在外县,妈妈虽然回家了,但我回去的次数却少了,周末节假日总想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每次即使回去也是匆匆忙忙,妈妈会问你在单位怎么样,和同事关系怎样,少熬夜多吃饭,我也只是对着妈妈的问题,没多一句也没少一句,然后就是盯着手机或电视看。
结婚那天,看着妈妈在我还没出门前就悄悄在房间哭,看着爱和我讲话的爸爸怎么变沉默了,心猛然感觉到刺痛,我开始意识到什么了,在给父母奉茶,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时,我忍不住的哭了,我不知道为什么,那刻眼泪就是止不住,在婚车开动后,觉得心里沉沉的,忍不住回头望去,看见爸爸搂着妈妈看着缓缓行使的车,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突然觉得怎么显得那么孤单,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我终于明白以前的自己错了,每次和父母的分别从不回头,或许以前的他们也像今天一样,一直站在原地看着我渐渐远去,而我从不曾挥手回望过,我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爸妈做过些什么呢?我注意过他们在我身后的期盼吗?我感受过他们不舍的眼神吗?我凝视过他们离开的背影吗?……没有,从来没有过。那刻我终于体会到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深意。或许是在告诉我,要学会珍惜。
看着书中作者对其父母耐心呵护,照顾有加,我自愧不如,我总以为有太多的理想没有实现,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去的路上,我总以为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重来,不是在现在,就是在未来。我没有回头地往前奔跑,也许因为我不曾细细算过一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留给父母,也许因为我不懂最后一次的目送可能就是永别,天真地以为只要我想回头时,爱我的他们总会站在来时的方向等我。
作者经受了父母的老去,体会到了父亲离世的伤痛,这一切我知道,有一天我也终将经历,但我会不会有作者那样的坦然,有勇气说:带着我们所有的爱和最深的感恩,上路吧,父亲。
看完书后,想着现实中的自己,我明白,要学会从别人经历过自己还没经历的事儿上学会让自己少些遗憾,我想,我能做的,应该是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人,然后不留遗憾地目送,放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在长大,而他们在老去,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为儿女的我,趁现在一切还来得及,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的面孔上,而不是看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平时一定记得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家常,多专注他们变白的头发,变佝偻的背,习惯他们重复地嘱托,不能回家时多打电话问候,分别时记得多回头感受父母不舍的神情,让他们在变老的路上不觉得孤单。生活中,我知道我要珍惜的还有很多,我希望现在的自己从珍惜父母开始,懂得珍惜更多的人。
工作中,学会珍惜
在高中时我就想成为一名检察官,努力看书加油考大学,如愿地选择了法律专业,大学期间持续4个月每天坚持十多个小时的看书,只为了通过司考,大四见习期间争取到检察院实践,省考时努力备考,终于在2015年的6月,毕业后成为古丈县人民检察院的一员,当时的我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只知道我很荣幸。
检察官的职业是神圣的,它的神圣来自于检察官的使命,来自于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和捍卫。从事这份职业后,我感受到了群众的信任,我深知这份信任是同仁日以夜继、公正执法的回报,而我在其中只是尽了绵薄之力,我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带给我的温暖,这份职业也许不能使我拥有名车、豪宅,但它能让我衣食无忧,倍感骄傲,因为只有它懂得为了靠近它我多努力,因为来之不易,才更怕失去。所以在日常的检察工作中,我认真谨慎,依法办事,为民谋事,兢兢业业使自己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检察官这个称号,做事做到有耐心、细心、热心。因为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性质,要求做事一定要细心,因为一时的粗心,可能带给大家大麻烦,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和阅卷的律师,一定要有耐心和热心,保障他们的相关权利。
坚持学习,充实自我。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工作后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党的方针政策,都学习加强学习,所以在工作之余,会经常上网浏览相关法律网站,关注时政,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购买相关专业书籍,加强专业知识蕴底,知识多了,做事心里就有底了,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全面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
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不能做的,坚决不做,管好自己的“嘴、手、脚”,自觉勤俭节约,不比阔气,不铺张浪费,不以权谋私,不以权徇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份之想,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树立良好形象。
我深知这份职业的担当和使命,工作时更加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为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法治梦而奋斗。只有珍惜这份职业,才能为检察事业做的更多,不忘初心,在检察路上,倍懂珍惜。
HO
ME
书中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我想,每个人看“此花”都会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吧。于我 ,看见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目送生命的坦然,明白的是在往后人生路上,珍惜我所拥有的亲人、朋友、生活、工作,因为我怕因我不懂珍惜而失去有些东西的痛,我承受不起,因为我明白每一个当下,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怜取眼前人
——《目送》读后感
作者:汝城县检察院公诉室副主任 周亚利
《目送》一书,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渐老去时的照料和看护,记录了树林里杜鹃啼血似的哀鸣,记录了首尔的老朋友,印度孟买的火车……每篇散文读起来都有不同的感悟,我是在对于个人来说很特殊的时间读的龙应台写的此书,读到一些片段的时候,眼泪总是把文字变得模糊,关于过往的记忆却是越发清晰。《目送》一书作者写的是她自己的一些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却让我这个读者一次次情难自控,我想这也许就是好书的定义,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
2017年11月8日,一个正常上班的星期三,上午10点多我在办公室用电脑正书写一个案子的出庭材料,手机忽然响起,是妈妈的来电,没有往日那日常的问候,没有多余的寒暄,妈妈直接说爷爷就在刚刚去世了,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我愣住了,电话那头的妈妈说你去请假回来吧,然后我木然的答应着,眼泪就决了堤,赶紧擦干泪水拟了假条去找单位领导签字,还是在向领导当面说明请假原因的时候泣不成声,我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该如此的,感情如果能收放自如,那也就没有那么多为情所困的人了吧。好在请假的过程很顺利,我搭上了11点汝城至郴州的汽车去往郴州转车回家。
我一直是最不需要父母担心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大人教育自家小孩时口中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到县城读初中,初中毕业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大学毕业考公务员,得到了亲戚眼中稳定的“铁饭碗”。在外读书和工作的这些年,我基本是隔两天打个电话回家,有事情的时候说是事情,没事情的时候就问问家里的情况,聊聊家常。读书时候放长假都会回家,那时候我家住爷爷家隔壁,所以每次到家放下东西都会去爷爷奶奶家看看他们,后来工作了在外地,家里也搬了新房子,新房子离开爷爷家有十来分钟的路程,我每隔几个礼拜或者遇上节假日也会回去,每次回去都会去爷爷奶奶家看看他们,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收入,去看望他们时便懂得带点水果,有时候是牛奶或者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东西,爷爷奶奶一辈子都是节俭的人,所以总会对我说不用买东西给他们,他们有吃有穿有钱花,尽管这样,我还是会做我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爷爷去世前的十来天,我回去本准备去看他,后来爸爸说爷爷去镇里医院打针了,加上我回去的时间匆忙,便想着下次回去再去看他,谁知道,一错过,便成了生离死别、阴阳相隔。前几天打电话给妈妈,还听说爷爷在住院打针,也许是年事已高,又或者年轻时候太过艰苦留下了病根,爷爷近些年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去医院或者诊所打针,这次听说他住院打针也没太当回事,还说天冷了,叫我哥哥有时间的话开车接送一下爷爷去医院打针,免得他住在医院吃不好、休息不好。在车上,坐在最后一排位置,靠着窗,回忆着有关爷爷的点滴,想起自己上次回去竟然都没能看看他,又不由自主的红了眼眶……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以前经历的事情不多,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慢慢长大,得到的东西多了,也在猝不及防中失去很多,或许不止父女母子之间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于很多人和事,我们都是在不断的目送和告别,想想,能目送也是幸福的吧,至少好过不能目送的痛。
等我从单位几经周折回到家,已是11月8日下午4点多,家里一些长辈在商量把爷爷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安葬的事宜。我放下东西准备去爷爷家看看,然后家里的人说按照风俗,我怀着孕,为了我自己和去世的爷爷,我是不能到灵堂那里的,我固执的跑去问我爸爸,我爸爸也说风俗是这样,你就在家里休息一下吧,你回来就好,灵堂就不要去了。我只能屈服于风俗,但我也知道,自此以后,我能见到的就只有冰冷的坟墓。葬礼是在爷爷过世的第四天,我听得见敲敲打打的锣鼓唢呐声,看得见陆续绽放的烟花,从爷爷家住的地方一直响到了村外,直到走远了听不见了、看不见了……可是我不能跟着送葬的人群送爷爷最后一程,我甚至都不知道,爷爷会在哪一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安眠。《目送》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作者写到“两公里的路,此起彼落的鞭炮夹杂着‘咚咚’鼓声,竟像是一种喜庆”,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作者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而我,却只能在家里,无法目送,更别说按照司仪的安排深深跪下。
初中时家里把我送到了县城一个中学就读,有段时间爸妈都在外务工,我读书的学校是实行放月假的制度,我们这类家里离开县城远的同学基本都是放月假的时候才会回家。因为家里没人在,我每次回去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吃饭,然后返校时要先从村里走路或者搭摩托车去镇里坐汽车到县城,村里到镇里2公里多的距离,爷爷总会陪我一起走路去镇里,那时候,他总说我走得慢要赶不上车,但是还是会放慢自己的脚步等我……每次走到村口我都说我能自己一个人去,要爷爷返回,但是他都从来不听我的,还是会帮我提着装着菜、衣服的书包送我到镇里的客运站,直到我搭乘的汽车发动,他才会一个人默默的往回走,也许他也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他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宁愿陪我一次次地走重复的路。天气不好时爷爷会叫村里跑出租的摩托车送我去镇里,然后他自己再走路回来,我总是对他说要他搭摩托车回去,但是我知道,他对我舍得,却对他自己舍不得,所以还是会选择不花钱的走路。那时候车窗外的爷爷只有70岁出头,高高瘦瘦的,虽然头发已经白了,背也不如从前挺直,但是我并不曾把死亡跟他联系在一起,甚至在父母不在身边的那些日子,爷爷奶奶就是我心中的靠山,以至于我放假时候有家可归。
今年10月份我结婚,租赁了一台大巴车把家里的亲戚接到老公家那边,吃了午饭他们都急着赶回家,我和老公送他们上车,我叫爷爷奶奶、外婆他们过几天再回,爷爷说他以后再来,坚持着要回去。其实我知道留不住他们的,爷爷的两个女儿一个嫁到永州,一个远嫁山东,我的两个姑姑基本都是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爷爷,爷爷也只是在春节走亲戚时候才会去一趟永州的大女儿家,无论姑姑家人怎么挽留,爷爷也从来不曾留宿,远嫁山东的女儿家里,这辈子他只去过一次。大巴车车门处的台阶有点高,见爷爷、奶奶他们上车有些困难,我过去扶他们,爷爷说不用管,你去照顾其他客人吧,我扶着他胳膊的时候才发现,爷爷长袖下面的胳膊几乎没什么肉,看着车子发动,家里的亲戚们渐行渐远,我突然很是心酸,心酸我一天一天长大的过程中,很多亲戚的头上都添了白发,而爷爷奶奶他们已经变得手脚不灵便,变得越来越需要子女的照顾。
《目送》中的《雨儿》一篇作者写她跟日益衰老的母亲之间的一些细节,年老的母亲总是忘记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孩子就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而作者对母亲十分的细心和耐心,甚至可以一遍一遍的重复母亲的问题。作者说“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我想,作者是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感情,所以才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定位如此贴切真实。细细想来,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我们年幼时,对于咿呀学语的我们,对于好奇心有余但是智商不足的我们那些幼稚的问题,一遍一遍耐心的,我们不也像一个被时间带走了记忆的老人吗?只是我在想,长辈们当年能一句一句教会我们讲话,一步一步教会我们走路,等到我们人到中年,老去的父母记忆慢慢衰退,动作变得笨拙,甚至都认不出儿女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耐心像小时候他们我们问题那般乐此不疲?是否能不厌其烦地擦去他们流的口水?是否愿意像作者一样带父母去想去的地方看看?
以前,总觉得时间还很多,等自己有能力了慢慢孝敬爷爷奶奶和父母,这次爷爷突然病逝,瞬间就懂得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无奈和遗憾。为了人生少一些遗憾,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回去跟父母聊聊天,有时间的时候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吃个饭,聊聊以前的艰苦岁月,聊聊我们儿时的趣事……也许这些,远比过年过节时候买回去的礼品,给的红包更能让他们高兴。时间催人老,我们总会在时间的无情中分离,无论生离还是死别都或许或让我们悲痛,但是只要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温柔相待,我们便能少一些内疚,少一些自责。
读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在一本本书里,我们看见不曾抵达的风景,我们经历不曾发生的故事,我们也在读书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冰心曾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们需要读书来丰富理论,为做好工作储备专业知识,更需要读一些其他的书来提升个人的修养,我会在明白读书好的基础上,做个好读书的人,在好读书之后,懂得有选择的读好书。
荣
誉
榜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和谐型机关建设,我院举办了优秀读书心得评选活动,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一等奖,《怜取眼前人——读<目送>有感》(周亚利);二等奖,《读<解忧杂货店>有感》(周志兵)、《中美民主体制之比较——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谭芳芳 );三等奖,《人生路途 羁绊为始——读<解忧杂货店>有感》何红梅、《读<蛙>有感》(朱孝狄)、《时间无言—读<目送>有感》(朱淑敏)。
希望被表彰的干警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广大干警要向获奖干警学习。努力养成"能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多出精品力作,为我院争创“全省、全市读书最盛风气检察院”和”全省文化建设示范院“贡献力量!
汝城县检察院读书心得评选委员会
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原创专栏期待你的加入!
作者|周亚利
摄影|李杰宏
编辑|祝志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