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青春诗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5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青春》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仔细阅读《青春》这首诗,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表达方式。只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2. 选择合适的角度: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角度:
- 诗歌主题:探讨青春的意义、价值以及与人生的关系。
-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青春、时光、梦想等,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 诗歌情感:体会诗人对青春的热爱、感慨、思考等情感,并联系自身经历进行感悟。
- 诗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探讨其艺术魅力。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部分:从选择的角度出发,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诗歌对自身的影响,或提出对青春的思考。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席慕蓉唯美爱情诗: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其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走过青春之后,回首缅怀那逝去的美好而潸然泪下、感慨万千的情景。
第一节开头两句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当未来的或孤单或抑郁与过往的美好同时在头脑中清晰可见时,泪水便汪洋恣肆——诗歌用一个动人的拟人句“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看似轻松的语气,细细品读,会意识到其中孕育了多少无可奈何。模糊的视线中,已经不记得曾经的曾经,美好怎样流淌进自己生命的河流中,只记得,那么古老,那么晴朗,只是夏日已不再来。
第二节诗人开始了追索往事,想尽力去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和“年轻的你”曾经有过的共同记忆,只是,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我”已经不记得那曾经了,只有“你”的影像那么飞快地穿梭过我的思绪,不容“我”挽留。抑或,诗人已经泣不成声,模糊的视线中“你微笑的面容”若隐若现,逐渐地消失,像华美绚丽的晚霞——日落后的群岚,淡淡地,淡淡地,退出我的视野。同时,如果更深地探索一下,冒着牵强附会的危险,从若“云影掠过”到“日落后”,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诗人端坐了整整一下午或者一整天,凝思,沉迷,痛苦,快乐,欲罢不能,直至最后的迷迷糊糊,一切都变得不再清晰,影影绰绰如晚霞渐渐褪去天边,情感已达到了高潮,为下节做情感铺垫。
第三节以一个暗喻开头,“发黄的扉页”可能是诗人记载青春的一本日记,也可能只是记载时光流逝的一本普通日历,但不管怎样,她是诗人回顾从前的一个载体,勾起了诗人怅惘失落。但是今不如昔,扉页也变黄,时光不给人遐想,逝去的就是美好,剩下的,只是悲凉。因此诗人埋怨“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只因心中有结,无心欣赏。终于热泪满眶,一遍一遍,不忍卒读,只是读出了更深的伤感,或者是顿悟——青春,如此仓促。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感叹。
《同桌的你》青春是场未完成的诗,但爱值得永远热烈
在青春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爱情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成长的道路,也或许留下了些许遗憾。就像2014年的青春电影《同桌的你》,这部电影最残忍的,不是让有情人终成陌路,而是揭穿了一个真相:“青春的爱像一场高烧,我们用尽全力燃烧,却烧不掉现实的铜墙铁壁。”那些年以为的“一生一世”,不过是时光长河里的一粒沙。但或许正因为如此,当片尾曲响起时,我们仍会湿了眼眶——不是为故事里的他们,是为曾经那个相信“永远”的自己。《同桌的你》讲述的是林一和周小栀的故事,从1993年的教室到2013年的教堂,横跨了整整二十年。有人说它是“青春疼痛文学”,有人说它是“现实主义悲剧”,但在我看来,它更像一封被泪水洇湿的情书——那些年我们藏在课桌下的悸动,那些没敢说出口的告白,那些没勇气兑现的承诺,和后来被现实磨平的棱角,最终都成了青春里最刺痛的遗憾。1993年的夏天,文静秀气、戴着一副小孔眼镜的转校生周小栀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同桌——坐在最后一排的捣蛋男生林一。教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周小栀的马尾辫上。林一第一次见到这个转学生,就“砰”地一声,把铅笔盒摔在了她桌上。“同学,你占我位置了。”他吊儿郎当地说。周小栀抬头,眼神像只受惊的小鹿:“可……可这是老师让我坐的。”林一愣住了。他后来在回忆里说:“那时候我哪懂什么一见钟情啊,就是觉得这姑娘眼睛亮得像星星,说话声音软得像棉花糖。”高中三年,他们的“爱情”像一场地下游击战。周小栀给林一定规矩:“每天只能做5分钟男朋友。”林一嘴上嫌弃,心里却乐开了花。他会在课间偷偷往她铅笔盒里塞大白兔奶糖,会在她被欺负时假装路过,再一脚踹翻对方的课桌。最经典的片段,是周小栀为了和林一上同一所大学,放弃了北大,偷偷改志愿填了厦大。林一知道后,红着眼眶质问她:“你是不是傻?北大是你一直想去的!”周小栀却笑了:“可我想去的大学,是有你的大学啊。”你看,高中生的爱情,是青春里最纯粹的赌注,没有房车压力,没有门第之见,有的只是一腔孤勇和一颗怦怦直跳的心。她们的爱情就像是春天的细雨,悄无声息地降临,浸润着他们的心田。虽然她们还不懂得爱情的真正含义,但她们敢为对方放弃名校,敢在老师眼皮底下传纸条,这种无所顾忌的纯粹,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青春期的爱情,像偷吃禁果,甜得发齁,但吃多了会拉肚子。”这样的爱,恰恰是她们最脆弱的地方:“因为年轻,所以不懂妥协;因为天真,所以承受不起现实的重量。”如果说高中是暗恋的萌芽,大学就是爱情的暴风雨。大学校园里,周小栀意外怀孕,林一慌了神,带她去了一家黑诊所。手术失败,周小栀大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林一在病房外跪了一夜,额头磕得鲜血淋漓,求医生救救她。后来,周小栀的父亲冲到医院,一巴掌扇在林一脸上:“你配不上我女儿!”林一没躲,也没哭。他只是死死攥着周小栀的手,说:“我会娶她,这辈子都对她好。”再后来,非典爆发,学校封校。周小栀担心被隔离的林一,偷偷砸碎宿舍楼的玻璃,翻进隔离区。她把口罩塞给林一,哭着说:“你跟我走,我带你逃出去!”成年后的我们,总爱说“爱情抵不过现实”。可真挚的爱,是现实里的“英雄主义”,就像电影里的林一和周小栀,明明有机会向现实低头——林一可以劝周小栀打掉孩子,周小栀可以听父亲的话和林一分手,非典时他们可以乖乖隔离,但他们没有。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而青春期的真挚,就是在认清现实的残酷之后,依然敢为爱孤注一掷,这种“傻气”,恰恰是成年后最稀缺的东西。周小栀的梦想是去美国留学,而林一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努力学习英语,并成功通过了美国一家公司的面试,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林一在美国的工作并不顺利,收入微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而周小栀也因为一直无法出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压力却让他们越来越力不从心,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十年后,林一在美国收到周小栀的结婚请柬。婚礼当天,周小栀轻声告诉林一:“我查过你住过的每一间房子,都是朝南的;我知道你每天下班去哪家超市买零食……林一,我们回不去了。”林一西装革履地坐在教堂最后一排,幻想着自己冲上红毯,扛起周小栀就跑,背景音乐再次响起《同桌的你》。但幻想终究是幻想,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他们的爱情,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电影最扎心的地方,不是他们没在一起,而是他们明明还爱着,却连争取的勇气都没有了。像极了现在的成年人爱情,学会权衡利弊,学会计算得失,连告别都要讲究性价比。周小栀怕耽误他的前程,林一怕承认自己的失败,最终默契地选择了“体面”,这种体面不是输给爱情,是输给自尊与恐惧。《同桌的你》的结尾,林一坐在回美国的飞机上,打开那个装满回忆的铁盒,里面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林一,我们回不去了。”纸条背面还有一行小字:“可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爱你。”或许,这就是青春爱情最真实的样子——它不完美,不圆满,甚至带着点荒诞和遗憾。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在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会嘴角上扬,眼角含泪。最后,用电影里的一句话结尾:“青春是场远行,回不去了;爱情是场相逢,忘不掉了;但人生是场修行,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