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5 2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挑食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挑食这一现象展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阅读理解: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了解挑食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3.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引出自己对挑食现象的看法。
b. 正文:分几个段落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挑食现象的原因:分析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对挑食现象的影响。
- 挑食现象的危害: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阐述挑食的负面影响。
- 解决挑食现象的方法:提出针对个人、家庭、学校等层面的解决方案。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未来改善挑食现象的期望。
4. 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避免语病。
b.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实例,增强说服力。
5.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
6. 逻辑清晰
我家大宝喜欢吃肉,饭菜一上桌,先填一肚子肉,然后就饱了,饭剩下,蔬菜几乎不吃。这样怎么行啊?饮食一定要均衡,必须得吃蔬菜啊!于是强行规定,先吃蔬菜才能吃肉,有时遇到不喜欢的蔬菜,饭桌上气氛就很差了,我生气,他也怨恨。这样更影响食欲,影响消化了。
像这样的情况,一定很多吧,不光是只爱吃肉,很多小朋友还很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如汉堡,炸鸡等,一旦形成了习惯就很难改了。
光说道理或强迫都不是好办法,不奏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用更平和、更有趣的方式来让大宝接受蔬菜,改掉偏食的习惯,我翻遍绘本,找到《汉堡男孩》,一下就被这个有趣的故事吸引了。
这本绘本讲一个叫维尼的男孩子,讨厌所有蔬菜,只喜欢吃汉堡,除了汉堡什么都不吃。结果有一天,当他从汉堡店出来,居然变成了一个巨型汉堡,接下来又经历了一系列危机:被10只狗、凶牛、饥饿的男孩追,大家都要吃它,最后被带到了大大汉堡店,又要被切开售卖。危急时刻,被妈妈接回家。回家后的维尼开始吃各种蔬菜,慢慢地变成原来的样子,他再也不吃汉堡了。
被凶牛和狗追赶的汉堡男孩维尼
不过,等等,有趣的故事还在继续呢,维尼开始只吃蔬菜了,而且只吃胡萝卜,于是他变成了一只胡萝卜。在后环衬上,一只兔子正在追着变成胡萝卜的维尼。接下来他会遭遇什么呢?接下来的故事,就交给读者去创造的啦!
故事开放的结局,激发小朋友续编故事的热情。同时也明白,只吃肉或只吃菜都不好,要均衡摄入各种营养才对身体更健康。
小朋友特别喜欢这本绘本,画面比较夸张,充满了小细节,让小朋友反反复复的读,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最影响孩子的当然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了,看着维尼被狗、牛和男孩子追,孩子尖声不停,为维尼担心。而当一把大大的刀子要落向浑身发抖、泪流满面的汉堡男孩维尼身上时,孩子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里了。
读完故事,只鼓励大宝,把兔子追维尼的故事,继续编下去,用画图的方式。大宝兴致极高。画了一个胡萝卜男孩的故事,被兔子追,被小朋友追,最后到了超市的货架上。被妈妈领回家后,又吃肉又菜,终于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
被小朋友和兔子追赶的胡萝卜男孩维尼
其实,孩子偏食挑食,首要的是提前预防,然后才是平时的良好引导。
首先我们家长自己就要做好榜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就偏食,孩子肯定就有样学样。
其次在为孩子准备饭菜时,要注意多样化,提高烹饪水平,让饭菜更加可口,还可以请孩子一起,去菜市场逛一逛,挑选食物,做饭时,请他帮忙理菜清洗等,大点的孩子还可以让他自己尝试做菜。
第三是严格控制零食。这也需要家长示范,不吃或少吃零食,特别是高油高糖的零食。即使是健康的零食也要注意吃的时间,不能在饭前吃,影响食欲。
第四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孩子一岁时就要培养他独立吃饭的能力,吃饭时一家们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不开电视,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吃饭。
最后,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喜欢吃某样东西,一定不要强迫硬塞,这样只会起反作用,不但无法让孩子接受这种食物,还可能埋下心理疾病的种子。一定要用其它方式巧妙引导,比如有趣的绘本故事。
高分剧情电影《疯狂原始人》是当时受观影者喜爱的众多电影之一,家庭、爱情、冒险、飞翔、萌物、励志等梦工厂的众多元素巧妙地编织于其中。
《疯狂原始人》上映于2003年,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重在内容有寓意,有深度。该片上映后便提名86届奥斯卡金像奖,第71届金球奖,以及第41届动画安妮奖等众多奖项的最佳动画长片,也在豆瓣斩获8.7的高分。
《疯狂原始人》豆瓣评分8.7
《疯狂原始人》简单来说讲述的是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瓜哥的庇护下,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白天争夺鸵鸟蛋为食,夜晚降临一家人则躲在山洞里躲避猛兽的追击。
没想到世界末日来临,地崩山裂,一家人被迫离开居住了几辈子的山洞,开启新的人生征途。
古板守旧的老爸瓜哥面对突入而来的新世界,手足无措,好在旅途中遇到了游牧人盖。盖有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超凡的创造力,在瓜哥的逼迫下他帮助一家人渡过了重重难关。
在几次面临生命危险,不得不做出改变时,瓜哥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随着故事的推进,瓜哥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成就了更好的自己,也重新收获了家人的爱。
那么,今天就以“家庭教育”为角度,来解读《疯狂原始人》的背后:独立,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软实力。
咕噜一家,老爸瓜哥是毋容置疑的老大,从家庭狩猎到思想教育都由他一手操办。白天他指挥全家人和众多动物们争夺鸵鸟蛋,一个鸵鸟蛋是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这事至关重要。
谁先出击,谁接着埋伏,谁后面跟进,这方面瓜哥是专家,制定的作战方案天衣无缝。影片开场,全家集体出动,团结一心,在这场争夺中拔得头筹。
乌嘠妈妈在抢夺鸵鸟蛋
但瓜哥也像其他父亲一样,有苦恼。他有一个青春期的女儿小伊,自小羡慕山洞外面光明的生活。太阳下山时,身强力壮的她爬上高山,追逐太阳的足迹,直到父亲三令五申地让她下来,她才不情愿扭捏地回到山洞里。
瓜哥的意图很明显,他想让女儿像世世代代的先人那样,躲避在黑暗的山洞里,不去冒险,安稳地过一生。
但他想给女儿的人生,是女儿想要的吗?
《奇葩说》曾经有这样一个主题:如果能一键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你会选择按下哪个键?
傅首尔说过一句话,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她说:“我预设的完美人生,他真的会觉得完美吗?”
在《妈妈的遥控器》中,主人公小伟的妈妈手中有一个遥控器,可以遥控他的人生。
这个遥控器就是一个时光穿梭机,可以逆转时间,妈妈就这样操控着小伟的生活和学习。
《妈妈的遥控器》剧照
学习成绩没有达标,一键重复,上补习班十次。
交了女朋友,妈妈不满意,一键还原这段感情,让小伟回到过去,依旧做妈妈的“乖乖宝”。
小伟愤怒了,他不愿让妈妈继续这样操控自己,但让小伟绝望的是,他连死都不能如愿。他选择自杀,妈妈一键遥控,让他回到自杀的前一天。
《妈妈的遥控器》剧照
但机会还是来了,妈妈出去旅游,小伟趁机找到了遥控器,把被妈妈改写的人生重新改了回来,或许这样错误百出,跌跌撞撞的人生才是小伟,才是孩子想要的。
回到电影,瓜哥手中也有这样一个遥控器,只是功能没有如此强大罢了。他的遥控器就是他每天晚上在洞穴里不厌其烦地讲述的一个有关克里斯皮熊的故事。
瓜哥说:“皮熊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他听爸爸的话,一成不变地生活在恐惧和黑暗里,所以,它很快乐。可是克里斯有一个可怕的缺点,它有很强的好奇心。有一天,这只好奇的小熊想爬到树顶上去,但它刚爬到树顶就看到一个新东西,然后,它就死了。最后一刻的惊恐永远留在脸上。”
瓜哥的故事
瓜哥的“故事”,每天结局都一样:一个个背离父亲规则的小动物们,都惨死在山洞外。
瓜哥想以此控制孩子们的思想,让他们踏实地待在山洞里,放弃异想天开的想法。面对老爸以爱为名的控制,小伊并不买账,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一粒火的种子吸引,悄悄地打开了山洞的门。
被光吸引的小伊
现代家庭里,家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父母们也大多数通过类似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灌输传统、道德和规矩。
这部动画片是拍给成人看的,很多父母看了电影后,频频表示瓜哥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去“控制”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吃饭时,吃得慢,不想吃,父母就用各种哄、骗、甚至威胁的方式让孩子多吃些。
瓜哥
但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去控制孩子的行为?
原因分析起来,无非也就是两个:
① 过去的人生经验使然
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认为某些行为方式是对的,而孩子现在的行为方式有所偏颇,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去纠正孩子的行为,正所谓“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受教调武艺高”。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时代变迁,生活方式变化如此之大的今天,过去的经验真的值得借鉴吗?即便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教调”方式孩子能接受吗?
根据我的育儿经验,所谓的“教调”只会适得其反,可能有时会取得短暂的效果,但更多的时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甚至有时候会影响亲子关系。
影片中的瓜哥和女儿小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瓜哥强制下,小伊回到洞里,孤单地躺在床上,无视其他人的存在,这就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天黑了全家人入睡
② 父母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想法使然
大多数父母的初衷,都能希望成为一个好家长,但很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做,更何况我们做父母的有自身的局限。
我们想做个好父母,还是拿孩子吃饭这件事来举例,我们想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的,那样才有自豪感,但孩子总是挑食,怎么办?
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这种爱看起来无私,其实也不过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制造出来的“爱”的假象。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谈到养育孩子时说:“因为好面子,使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他的自我评价低落。”
“自豪感”、“好面子”正是父母们的这些自身局限,或者说是家长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有时候会跳出来操控教养的方向。”
控制不是爱,以爱为名的控制终会毁掉孩子,甚至会毁掉一个家庭的未来。
世界末日来临,咕噜一家逃生
《妈妈的遥控器》中的小伟,找到妈妈的遥控器,以为就是摆脱,但当妈妈说出“你以为遥控器我只有一个吗?”后,他彻底崩溃了,最后被飞奔而来的汽车撞死。
影片中的小伊,如果按照父亲为她设定的人生轨迹行进,小伊就不会认识“具有现代人意识并会使用火”的盖,全家人可能就会在世界末日来临之时,葬身于地崩山裂之中。
“具有现代人思想”的盖
瓜哥作为这个家庭的大家长,事无巨细,什么事都要操心,对小伊的弟弟坦克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
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其结果就是坦克作为一个学龄大小的儿童,就是爸爸的一个小尾巴,离开了瓜哥,他只会一边抹鼻涕掉眼泪,一边大声呼喊爸爸救命。
小伊的弟弟坦克
但孩子终不能躲在父母的羽翼下一生,他总要去面对自己世界里的各种艰难困苦。很快,坦克的机会来了。
在全家人行进的路途中,地壳运动撞击,全家人被震动,跌落在不同的山洞中。更要命的是,全家人必须在天黑前,到达山的另一边,最快的方式是每个人以自己的位置为起点,分头前进,到山的另一边汇合。
坦克一开始害怕极了,没有了家人的保护,他手足无措。瓜哥即便是想去帮助儿子,但也爱莫能助,更何况他自己在山洞中迷了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被吓到的坦克
坦克这个时候不得不依靠自己,没想到一路顺遂,原来没有了老爸的庇护,外面的世界也没有那么可怕,他在路途中结识的小宠物甚至还有些可爱呢。
心理治疗师马勒说:“刚出生的时候,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是共生的。婴儿处在和母亲心理融合的阶段,母亲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孩子也通过母亲表达需要。
然而,这种共生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母亲亲自剪断。只有让孩子和母亲在心理上剥离,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
瓜哥和坦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瓜哥不主动剪断与坦克的“共生”关系,坦克永远只能是他身后的一个小屁孩,永远长不大。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演员朱雨辰的一段访谈,他说:“以前自己很会照顾自己,做饭也做得很好,每次出差,也都是自己收拾东西,但妈妈到来后,完全打乱了他的生活习惯。”
朱雨辰在《可凡倾听》
朱雨辰的母亲究竟做了什么,让儿子在节目中公开吐槽?原来他母亲不仅替他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甚至还熬好梨汤,大早晨送到片场,而那时的朱雨辰已经三十多岁了,母亲更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
一个不懂放手的母亲,在爱的假象下,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和独立的能力。
鸟儿终有一天要离开巢儿独自飞翔,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自去闯荡,在他成年之前,让他多经历一些,甚至吃些苦头,是爱而不是害。
那么怎么做才能不让孩子过度依赖呢?
①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主动权,越早越好
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些小事做起,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做。
比如孩子想自己打开盒子取东西,我们要耐心演示给他看盒子如何打开。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第一次他可能会失败,但是不要急,我们需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意识。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要做个“懒惰”的父母,让他自己做。
爬上峭壁、独自追逐太阳的小伊
② 培养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不要太过急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接受
从依赖到不依赖,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事前和孩子充分沟通,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依然爱他,但有些事情,是他要自己去完成的,爸爸妈妈在背后支持他。
实践的过程也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适应,比如和孩子分床睡这件事,可以先让孩子一周单独睡一天,然后一周单独睡三天、五天,然后过渡到完全独立睡眠。
学会独自处事的坦克
③ 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新闻,一个熊孩子上电梯时,把电梯按钮从一楼按到顶楼。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先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让孩子自己写了一份检讨书,张贴在电梯门外。
这位爸爸的做法值得点赞,以后孩子犯了错误,可以效仿这位爸爸的做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让他自己也要付出些成本,承担应尽的责任。
比如孩子在家闹脾气,故意把很多东西乱扔在地上,最错误的做法是父母把东西默默地捡起来,这个时候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收拾。
坦克
④ 允许孩子适度依赖
要孩子有独立意识,并不意味着孩子完全没有依赖,孩子由父母从小照顾长大,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是正常的事情。
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一书中曾提到:
“学会适度依赖,才能让你变得更加强大。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
关键的地方在于让孩子在依赖他人的同时有独立的意识,该独立时,独立做主,需要依赖他人时,懂得寻求帮助。
咕噜一家
故事向前推进,咕噜一家面临最后的挑战。瓜哥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用双手把一家人“丢”到安全的地方,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瓜哥的“放手”。
当然经过不懈斗争,瓜哥最终得以与家人团聚。
女儿小伊对光明的向往,最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一个碧水蓝天,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新世界。全家人再也不用为了争夺一个鸵鸟蛋而终日忙碌,再也不用躲避在黑暗的山洞里,夜夜恐惧地提防其他动物的攻击。
全家人的新世界
一段全家人的迁徙之旅,也是瓜哥的一段成长之旅,在旅途中他学会了用现代人的方式进行思考,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会了信任并依赖他人,学会了爱的表达,更改变了全家人的相处模式,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成长。
《少年说》中,有一个高一的学生走上天台吐槽自己的老爸,在妈妈回老家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给他做过一顿饭。
没想到这位高中生的母亲却说:“爸爸不给你做饭,你为什么没有想到给爸爸做?我很想回到小时候,天天带着你,但是人要学着自己长大,学会走自己的路。”
《少年说》的中妈妈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能在孩子年幼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又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及时放手,让孩子自己走,那脚步尽管跌跌撞撞,但那是他自己的路,注定要自己走。
“父母”是我们的重要身份,但不是唯一身份。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但他并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了,我们除了为人父母,还是我们自己。
影片的最后,咕噜一家人快活地生活在花花新世界中,这里有鲜花,有野果,更重要的是瓜哥不再是一位事事都为孩子操心的父亲,他终于有时间和妻子单独相处,享受夫妻两人独处的甜蜜时光。
瓜哥的浪漫
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深以为然:“亲子之间最舒适的距离,就是父母退一步,孩子向前迈一步,我们各自尽情地去做自己。”
《疯狂原始人》是一部有情、有爱、更有趣的电影,强烈推荐有孩子的家庭,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相信父母们看了都会有所收获。
咕噜一家
这部电影中有两个很重要的隐喻,一个是洞穴,一个是太阳,咕噜一家人正是走出洞穴去追逐太阳,才有了新生活,要想深刻理解这部电影,必须要明白这两个隐喻的所指。
“洞穴”和“太阳”的比喻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书中讲到:
在一个洞穴里住着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人们扛着各种器具从火光前走过,器具的影子投射在囚徒面前的墙壁上,囚徒的一生就像是在看一场“皮影戏”,以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理智世界。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世界中,最崇高、伟大和美丽的是太阳。那么在可知的理念世界,也有一个最为崇高的原则,和可感事物中的太阳有着同等地位,这个原则就是“善”。
从洞穴走出,追逐太阳,隐喻着人类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也是世人从蒙昧原生状态到认识到万物最高原则和本原是“善”的过程。
了解了柏拉图的“洞穴和太阳的隐喻”,再回头看整部电影《疯狂原始人》,你就会明白“咕噜一家”就是被束缚在洞穴中的囚徒,洞壁上世世代代先人们留下的壁画,是咕噜一家恪守的规则。
可惜的是这些“规则”并不真实,只是影子,但瓜哥却把它们奉为圣经。
咕噜一家人每天面对的壁画
女儿小伊因着“一团火”的诱惑,认识了有着现代人思想的盖。当世界末日来临,咕噜一家在盖的帮助下,去追逐太阳的所在。在路途当中,盖取代了瓜哥,成为了新的故事讲述者,当然他的故事多半和“冒险”、“新世界”相关,和瓜哥的故事有着不一样的内核。
从逃离洞穴到追逐太阳,受到盖的现代知识的启蒙,隐喻的就是咕噜一家通过受教育而获得真知的过程。
反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何尝不是如此?对孩子控制,大包大揽地替孩子解决一切困难,甚至溺爱孩子是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我们以为这样做对孩子有益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其实这是一种蒙昧的状态,就像洞穴上的影子一样不真实,说到底,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囿于自身的局限,我们看不到更真实的世界所致。
有句话叫“育儿先育己”,只有通过学习、思考,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得到启蒙,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更理智的教育,让他们成长为一个个“独立”的人。
一个人心中有爱,又生活独立,他未来的人生路,必定越走越宽。
盖向咕噜一家普及现代思想
《疯狂原始人》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了,我是唐苏,多谢阅读!
— end —
作者:唐苏,80后宝妈一枚,喜欢音乐、读书、旅行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青云计划获奖者和月度优质作者。聊电影,谈八卦,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欢迎关注 @遇见唐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