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防灾减灾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6 07:11

写作《防灾减灾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防灾减灾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是围绕防灾减灾的哪个方面展开的,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措施等。
2. 突出重点:在文章中,要突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你所读材料中的亮点和启示。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观点、事例和数据,以增强说服力。
5. 分析问题:对防灾减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6. 结合实际:将防灾减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7.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8. 观点明确:在文章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你的立场。
9. 情感真挚:在表达观点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10.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注意逻辑关系的严密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逻辑混乱的情况。
以下是一个关于防灾减灾读后感的写作提纲,供你参考:
一、引言 1. 简要介绍所读材料

国际减灾日,这些防震减灾知识你知道吗?

1、什么是国际减灾日?它与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有什么区别?

答:1989年,联合国大会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2009年,联合国将纪念日期改为10月13日,此后每年10月13日都会举行国际减灾日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减少灾害风险的认识。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202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

答:今年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强调在新冠肺炎流行和灾害风险日益复杂的状况下,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地震要素有哪些?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灾害的大小呢?

答:地震要素为发震时间、位置、震级与震源深度。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对地震的防御状况以及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等。震前进行防灾救灾的科普知识教育,有计划地进行救灾演练,可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的素质和能力。历次地震实践表明:自救互救是震后抢救生命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经过训练的居民,开展自救互救会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震后安置、社会安定等各方面,训练有素的社区组织、志愿者和居民能够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4、地震预报目前的水平如何?

答:地震预报在国际上也是难题。我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地震预报探索,在辽宁、新疆、云南等地实现过多次成功预报,其中,20世纪70年代辽宁海城7.3级地震预报最为著名,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成功预报案例。总的来说,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预报。但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5、武汉市属于全国地震偏安全城市,为什么也要重视防震减灾?

答:从全国总体情况上看,武汉属于地震偏安全城市,但武汉市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该地震带包括1631年湖南常德6级地震,1856年湖北咸丰大路坝6级地震,1624年扬州6级地震,1917年安徽霍山6级地震,1979年溧阳6级地震等,具备5-6级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历史上,1917年安徽霍山6级地震波及武汉,就有报纸报道塌屋数10处,压死4人。2005年九江瑞昌5.7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9年孝感4.9级地震均波及武汉,造成大面积有感,社会影响比较大。更重要的是,武汉市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产业密集,老旧建筑多,因此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

6、围绕着地震监测预报,武汉市做了哪些工作?

答:地震监测方面,武汉市建立了地震前兆、测震、强震、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宏观等监测系统,武汉市应急管理局(武汉市地震局)设有监测中心,24小时不间断人员值班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在地震预报工作方面,武汉市建立有地震月、季、年会商制度,探索地震的有效预报。除此之外,武汉市还在积极开展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城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普及地震避难避险知识,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7、地震时是跑还是躲?

答: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避免被坠落物品砸伤,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室外应尽快跑到体育馆或者操场等空旷的地方。

地震袭击时选择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的重心。环视周围是否有桌腿等牢固的物体并抓住它。尽可能地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要乱挤乱拥;地震时不要乘坐电梯,不可跳楼跳窗,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高楼区由于框架结构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好,地震时可能会有物体震坠,不建议立即撤离,撤离也需要远离建筑物。

8、为什么160米以上超高超限建筑需要安装强震动监测设施?

答:160米以上超高超限建筑,属于人口、财富相对密集的建设单元,一旦发生地震受损,其危害较普通建筑更为严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湖北省防灾减灾条例的规定,武汉市16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需要安装强震动监测设施并进行备案,其目的是监测破坏性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的反应并对其结构是否受损作出快速判断。

来源: 长江日报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 | 关于地震,这些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作者:吕胜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图源:新华网


今年5月12日是

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

13年过去了,

那个地动山摇的瞬间,

那些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

灾难面前的守望相助,

深深铭刻在我们心底。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

汶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灾险往往突如其来,提前掌握防灾避险的正确方法至关重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地震的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小知识!

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球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相对运动,这种突发剧烈运动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一般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通常所说的地震均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自然力引起的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一般强度和波及面较小,而大多数的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是因岩石脆性破裂时积累应变释放产生的构造地震,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深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

地震伴随强烈的断层错动和地表形变,在短时间内给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全球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5万多次,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大地震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顷刻之间就可使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地震还会引发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和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瘟疫等衍生灾害。

地震灾害程度与地震震级、地震烈度有关。

震级是指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的标度最初是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研究地震时提出,称为里氏震级,规定以震中距100千米处“标准地震仪”(或称“Wood-Anderson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例如,水平向最大振幅为100毫米即100000微米时,其常用对数为5,此地震的震级即为5级;如为1微米,则该地震里氏震级为零级。后来发展为用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确定震级。

测定地震时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取多台地震仪器记录得到平均震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极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地震烈度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不同,划分受地震破坏程度不同的标度称地震烈度。受地震破坏越大的地区,地震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程度、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级别、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岩土性质和地质条件、震源机制、建筑物的稳定性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我国采用12度烈度表,4度以上为有感地震,而12级为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

半世纪以来我国经历的大地震

(1)7·28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有感范围波及14个省、市、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

7·28唐山大地震(图源:百度百科)

(2)9·21集集地震:1999年9月21日北京时间01时47分12.6秒,台湾南投县集集镇、车笼埔断层上发生了强度里氏7.6级,震源深度7.0千米的地震。地震持续约102秒。

9·21集集地震(图源:百度百科)

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集集地震造成了2000多人死亡,8000多人受伤,2.7万栋房屋全部倒塌;地震还造成台湾岛内火车全部停驶,核一、核二厂跳闸断电、高压输电线塔毁损、台湾全岛停电,更引发了大规模的山崩和土壤液化灾害,乃台湾自二战后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总经济损失约92亿元。

(3)5·12汶川地震,又称“汶川大地震”。发震时间为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根据中国地震局修订后的数据,震源深度14千米,震级为里氏8.0级,震中烈度最高达11度。

5·12汶川地震(图源:百度百科)

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喇地块和中国东部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和汶川-茂县(后山断裂)及其相关褶皱之上,5·12汶川地震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之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由于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以至于沿映秀-北川断裂突然发生错动,产生8.0级强烈地震。

汶川地震区域地震构造(徐锡伟等,2008)

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我们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1)加强地震地质调查研究等基础工作。由于有历史记载的大地震记录较少,人们对地史中的地震缺乏精准的判别和厘定。地震研究作为地质调查中的薄弱环节应当予以加强。建立有效的古地震记录的识别标志、基于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与新年代学等方法研究史前地震发生的期次和年代、震级、复发间隔和断层滑动习性等。在更长尺度上获得有关地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为地震防护及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2)防震减灾立法。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在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 对地震防震减灾工作做出规定。

(3)地震安全性评价。因为地震对人员及财产造成损失的场所为工业及民用建筑,因此规范建筑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尤为重要。中国地震局根据根据国务院令第709号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2019年修正《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确保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质量。

(4)地震灾害防震避震常识宣传与普及。

①家庭避震。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改变或远离室内高处的悬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摆放的物品,改变其摆放位置和方式,使其不易震倒伤人。同时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为脱离危险,你也许只有抓取一件物品的时间,因此急用物品都需要在其中,这些物品中包括现金、饮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药品,它会帮你渡过难关。遇到地震时,要选择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比如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小开间,同时远离燃气灶。

②学校避震。震区学校应有防震训练的方案,若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老师应马上给学生一个简单明确的指令,让学生就地闭眼伏在课桌下。住在高楼里的学生,地震时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要到楼梯口拥挤,可迅速躲进走廊等跨度小的空间。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

③公共场所避震。影剧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地震时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有组织地撤离,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④户外避震。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户外,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注意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到空旷的田野或城市中的应急避难场所。

那一年,我们拼过了一个个磨难挑战

向世界证明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

13年来的每一天

每个人的努力都了不起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