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6 09: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与妻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文章背景": - 首先,要了解《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时间以及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2. "明确文章主题": -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这通常与爱情、亲情、友情、人生哲理等主题相关。
3. "情感体验": -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阅读《与妻书》时的感受。可以提及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或情节引起了你的共鸣。
4.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并点明自己的读后感。 - "主体":分几个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感受,如: -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 对文章结构的评价 - 对文章语言、修辞手法的赏析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读后感,并可以提出一些个人思考或感悟。
5.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生动的语言,避免过于口语化或书面化。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 "逻辑
《与妻书》最初我是在初三的课本上接触了它的,那时我对林觉民的印象也只有黄冈七十二烈士。但实话初三的时候我对《与妻书》其实没有多么大的感触, 这篇文章没有给我像《沁 园春雪》那样的恢弘大气, 也没有像《明朝那些事》那样的灰谐幽默, 文中有 相当多的字眼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晦涩难懂。 然而当我第二次拿起文章的时候, 我一下子发现《与妻书》 的绝妙之处, 林觉民用相当浪漫的语言告诉他的妻子, 他可以为了什么付出生命。
文章其实没有多么激烈, 他更多的是写了一种无奈, 对清廷的无奈,对国家的 无奈, 他看着满目苍疮痍的中华大地, 他想去改变它, 他也知道这比登天还 难。 他去之前他就知道了, 最坏的结果, 最坏也不过是个死, 可是用死换来 的, 是光复, 是一个新的, 可以屹立在世界的中国。
“然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 天灾可以死, 盗贼可以死, 瓜分之日可以死, 贪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那时的中国像一块巨大的肥肉, 被柴狼狗豹, 一口一口的啃食, 把中华民族赖 以生存千年的土地, 撕裂成一块一块。 朝廷不作为, 总会有人要站出来, 总会有人指着列强的鼻梁, 告诉他们, 这片 土地是我们的。 于是会有那么多人舍命去争, 为了更好的时代, 为了更加完整 的一个中国。
1911 年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圆明园被烧了, 八国铁骑踏进北京。 甲午海战败了, 把辽东半岛, 台湾省, 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赔款白银两亿两 香港被割走了,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践踏了一遍又一遍的国家, 被欺凌了一遍 又一遍的人民, 那是真正的半壁江山。
“汝幸而偶我,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 有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这是《与妻书》里对一个国家最痛心疾首的一句。 但是他没有怨恨这样的时代,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 。 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那时候他们年轻, 现在他们依然年轻, 他们什么都没有, 一腔热血和一国报复就够了。
他们不是看到了未来才去争, 他们刚开始革命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 他们不会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初读这篇文章时, 我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人 可以不顾一切选择死, 为什么谭嗣同他可以走?他不走。 为什么林觉民家境富 裕, 他还要去革命。 我们没有活在 1911 , 当一个国都摇摇欲坠的时候, 一个家 在富裕, 在圆满又有什么用。 林觉民明白这个道理, 所有革命人都明白这个道 理, 所以他们会有向死而生的勇气。
革命往往需要很多人去死, 可是一个新的中国会有更多的人安居乐业, 他们所期盼的家国强盛, 四海升平, 可能当中很 多人都看不到了, 我们看到了, 这是一个盛世, 这是一个用无数鲜血换来的盛 世, 这些名字永远铭记。
只要我们记得, 他们就不曾离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