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梁惠王 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6 10:11

3招搞定《梁惠王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梁惠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对《梁惠王》这本书的感悟和评价。可以围绕书中的某个观点、人物、情节或主题展开。
2. 了解背景:《梁惠王》是战国时期的一部著作,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以及梁惠王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3. 分析人物: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要关注梁惠王及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提炼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观点和感悟,要善于提炼这些观点,为作文提供论据。
5.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梁惠王》的作者、内容、背景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节,分别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每个小节应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表达对未来阅读的期望。
6.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应准确、生动、流畅,避免使用口语、俚语等不规范的表达方式。
7. 观点

历史的暗线:字越少,事越大



第一个故事。公元前651年,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召集了葵丘之会。参会的诸侯国达成一条盟约。


这条盟约在史书上仅有6个字,叫“无曲防,无遏籴”


什么意思呢?就是各诸侯国约定,不得修建有碍邻国的水利工程(比如不能以邻为壑,把洪水排泄到邻国去),不得在天灾时人为阻碍粮食的流通(因为国家小,一受灾可能就需要“进口”粮食)。


但正是史书中不经意的这6个字,却指向了中国大一统的底层逻辑。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学家黄仁宇统计,在2117年间,官方有记录的水灾1621次,旱灾1392次。


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治水,一直就是古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


葵丘之会的盟约,相当于想建立一个欧盟,共同应对当时的公共议题。但毕竟不是一个国家,自我利益至上,盟约很快遭到破坏。


领土大一些的国家,还好一点,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内实现资源调配,降低风险。领土小的国家,就真的很渴望形成统一的大国,共同治水和抵御天灾。


梁惠王曾问孟子,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孟子的,像干脆面一样干脆:“定于一。”只有大一统,天下才能安定。



这是很有见地的一种观点,在当时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国君加入领导统一的行列,都想做“秦始皇”。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有一个著名的“治水理论”,说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一环,但要兴建、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需要一个高效、集权、统一的政府来实施。


因此,中国从西周时期最多1800个小国并立的状态,进入秦汉大一统,历史动力来自于公共工程应对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




第二个故事。公元前125年左右,汉武帝下令杀了一个名叫郭解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用6个字写了事件的结果:“遂族郭解翁伯。”冷峻的6个字背后,是郭解整个家族被灭杀了。


而更深层的解读,这6个字象征着历史上游侠时代的终结。


从战国到西汉,侠客是一个完整的阶层。套用士农工商的阶层分类,当时应该是士农工商侠。


根据侠的经济能力和影响力,还可以分为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卿相之侠。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采用法家治国,严厉限制和打击游侠阶层在内的各种民间势力。待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强力政策全面推向东方。在集权的打击下,游侠隐匿乡里,不敢出头。但他们带着国仇家恨,伺机报复。


秦王朝至二世而亡,只维持了十几年的统治。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条绝对不能忽视。那就是,秦朝压制东方豪杰,用力太猛,使这些人没有出路,深恨秦制,一有变乱便趁势而起。秦朝最终在民间力量的反弹夹击下覆亡。


建立汉朝的刘邦,即是游侠出身。所以,汉初调整了对游侠的政策,不再赶尽杀绝,而是有意识地放权,给他们生路和尊严。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无论是国力、财富还是权力分配,都到了一个有必要也有能力调整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盐铁国有专卖政策,以及针对游侠豪强的迁徙和捕杀。


郭解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游侠,所以遭到灭族。而他的死,也宣告了游侠黄金时代的终结。


此后,纯粹的侠客阶层已经消亡了。从西汉中期到清末,再到金庸的小说,侠客仅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偶发的个体,以及一种文人想象而存在。




我们常说“字越少,事越大”,史书就是这样的。


你读到的可能只是几个字,两三行,或一页纸,背后却是无数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或是,这个国家惊心动魄的过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史书会写“旱极而蝗”,4个字指向的却是足以影响历史进程乃至王朝兴亡的蝗灾政治。


比如,《旧唐书·颜真卿传》里,被安史之乱逼上绝路的唐玄宗,听到颜真卿起兵勤王的消息后,问了一句话:“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我不认识颜真卿,他为何替朕如此卖命?乍听,这句话问得很奇怪;细究,却是忠君观念的一部变迁史。


比如,1931年,淑妃文绣请律师代拟了给溥仪的离婚书,里面有几个字:“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衾独抱,愁泪暗流。”这几个字涉及房事,但信息量巨大,蕴藏着溥仪,乃至清朝最后三个皇帝无子的事实,何尝不是王朝灭亡的一种直观表现?


为了探究历史上“字少事大”的问题,《历史的暗线》专门搜集了36个主题,意在拆解传统史书中深藏不露的话语体系,以丰富的细节、深刻的解析,来还原那些被遮蔽的权力、秩序与人群。



这些主题,有上面提及的中国大一统的密码,游侠阶层的影响与消亡,蝗灾背后的政治,唐宋“忠臣”观念的变迁,清朝最后三任皇帝的性与爱;


也有王朝更替背后满是血肉的英雄与生民,明清人才逆淘汰的情形,康乾盛世的实质,铁路如何介入和摧毁清朝统治……


每一个主题,都是从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中发现、考究而来。


艾公子一直秉持着纪实写作、深度写作的信条,不断挖掘那些被遮蔽的历史细节,更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原历史的多面化。


《历史的暗线》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值得推荐。



“字越少,事越大”,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观照。在书中破解历史的密码,也希望你从中获取一套方法论,从而可以穿透现实的迷雾。


因为,现在与历史互为镜像,照见彼此。

历史的暗线:字越少事越大 ¥39.9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096351495259439616"></script>

读孟子有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己矣,何必曰利?”

若一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当今社会就是利物欲横流,利字当先!当务之急应发展高科技,稳住经济,平衡贫富差距。在道德建设上下功夫,使民众少私欲而多奉献!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