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北京大学 讲话》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6 17:1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北京大学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北京大学讲话作文注意事项
尊敬的同学们:
在准备北京大学讲话作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我们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展现出我们的才华和潜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理解题目要求: - 仔细阅读题目,确保完全理解其意图和考察点。 - 确定作文的主题、范围和字数限制。
2. 突出个人特色: - 结合自己的经历、兴趣和特长,展现独特的个人视角。 - 避免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写作,力求创新和个性化。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 开头部分要引人入胜,明确表达主题和立场。 - 主体部分要有条理地展开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强调观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4.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5. 内容深度: - 深入挖掘主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 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或学术理论,丰富文章内容。 - 避免浅尝辄止,力求在深度上有所突破。
6. 思想

北大校长龚旗煌在2022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做强国有我的新青年
——在北京大学2022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2年9月4日


北京大学校长 龚旗煌院士

同学们、老师们、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祝贺各位新同学圆梦北大,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北大欢迎你们!

同学们,从进入燕园的那一刻起,“北大人”就是你们最闪亮的青春印记,你们的人生也与北大的光荣和使命紧紧相连。看着朝气蓬勃的你们,我不禁想起1979年,我入学时的情景。那时中国大地处处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我们那代年轻人特别希望学得一身本领,早日投身祖国的建设。经过四十多年的奋斗,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冲锋号。未来二三十年,中国梦的宏伟篇章将由你们来书写,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你们手中。

1898年,在民族危亡之际,北大应运而生,扛起了兴学图强、培育栋梁的重任。长期以来,北大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民族复兴的史册上镌刻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奋斗篇章。如今的北大,一批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形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产生了一批推动时代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思想理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这种“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的精神底蕴,引领着一代代北大青年在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1981年,北大青年在燕园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40年后,在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北大青年在天安门广场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是新时代北大人的奋斗坐标。作为燕园的新主人,希望大家抱定宗旨、砥砺前行,跑好青春奋斗的接力赛,做强国有我的新青年。

01
做新青年,
要爱国明志,
坚定为国求学的信念。





青年时期是人生最闪光的阶段。只有把青春融入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主旋律,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光芒才能更闪亮。

我国半导体物理的一代宗师黄昆先生,一生不为名利,只为报效国家、振兴中华。1951年,他舍弃了在国外发展的大好机遇,满腔热忱地回到深爱的祖国。在北大物理系任教期间,他参与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工作,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了第一批拔尖人才,为创立和发展中国半导体教育与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地建设中国半导体工业体系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今天,他的爱国奉献精神始终是北大精神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北大师生努力解决国家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同学们在踏入北大后,都立下了为国家、为人民奉献青春的誓言。来自西藏的平措旺扎同学是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很早就立志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在目睹了北大援藏医疗队帮助患有眼疾的老人重获光明后,他更加坚定了用医学专业知识帮助家乡人民的志向。

希望同学们自觉将北大人的家国情怀融进血液、化作行动,把助推国家发展作为学习的动力,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毕生的追求。

02
做新青年,
要求真务实,
学好担当重任的本领。





古人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近年来,学校完成了图书馆东楼和一批教学楼的改造,在昌平启用了新校区,最近还建成了东侧门大草坪,营造了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潜心治学的良好条件,希望大家倍加珍惜在北大的学习时光。

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北大历史学系原系主任邓广铭先生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毕生的信条,在学术事业上深耕求索、成就卓越,被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随着对史料的不断发掘和思考,他对一生中最重要的六部著作进行了反复修订、大幅增补甚至彻底改写。其中,《岳飞传》改写过两次,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王安石》一书也在四十多年间修订和改写了三次。希望大家努力追求这种精益求精的学术境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中练就过硬本领。

大家在北大学到的本领,是建设国家的基本功,所以在学业上一定要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作为一名北大学生,维护诚信精神和科学的尊严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同学们始终端正治学态度,老老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下功夫,这样才能不虚度大学时光,学到真正的本事。

03
做新青年,
要砥砺精神,
磨练百折不挠的品格。





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人生的光彩,是逆境的打磨。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坚毅的品格,才能不断攀登人生新的高峰。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是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她也是大家的学姐,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目前正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在叩问苍穹的路上,她一次次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在离心机项目训练时,身体要承受8个G的过载,以至于脸会变形,呼吸非常困难。在进行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她要在10米深的水下,持续训练五六个小时。正是带着这份永不言弃的坚韧,她才能心怀凌云志、飞天摘星辰。

我们也有不少新同学克服种种困难,战胜了疫情冲击等挑战,以顽强的毅力追逐梦想,不仅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还成为生活的强者。希望大家今后不论遇到任何挫折,都要不畏艰难、勇毅前行,在每一次困难和挑战中磨练自己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塑造更加优秀的自己。

04
做新青年,
要兼容并包,
涵养海纳百川的胸怀。





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同学们在北大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有容乃大”的气度,做到正视自己、欣赏他人、心怀世界,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

正视自己,是自我完善的前提。过去,大家习惯了名列前茅,但在北大,可能会感到更大的竞争压力。希望同学们调整好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成绩排名而气馁,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积累,在厚积薄发中追求卓越,努力取得新突破。

欣赏他人,是团结合作的基础。大家从五湖四海相聚在北大,这是难得的缘分,在前进的道路上,同学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北大汇聚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善于发现和吸纳他人的优点与强项,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

心怀世界,是引领时代的底色。1916年,李大钊先生在其著名的《青春》一文中提出,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大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北大的同学,不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都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希望同学们结成伙伴、增进友谊,在真诚交流中了解彼此的文化,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世界,推动国际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学们: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青春使命一脉相承。再过一个多月,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大家在最美好的年华进入北大,接过了新时代北大人的接力棒。我衷心祝福大家在北大历练成长、不断进步,在强国之路上奋力奔跑,在复兴伟业中挺立潮头,跑出新一代北大青年的最好成绩!

谢谢大家!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摄影:王天天、刘月玲、李香花、宋梦丽

制图: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徐浩伦

排版、责编:王嗖嗖



北大校长勉励新生:做有理想有学问的实干家


携一枚北大月饼,你把相思付与谁?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北大校长郝平在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做永远向上的青年

编者按:在北京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上,郝平校长以《做永远向上的青年》为题发表了讲话,寄语即将离开学校的北大学子,以下是讲话全文。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2019年毕业典礼上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2019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将从北大出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过去的几年中,你们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挥洒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知识、结识好友、增长才干。过往的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都将成为你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1年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去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向学校师生员工祝贺建校120周年,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的口号再次响彻校园。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1917年,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坚守立身处世的定力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印的教材。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竣工。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新校舍大门

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王选院士,临终前在遗嘱中写到:“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读来让我们为之动容。

1988年11月,王选与同事讨论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选调生,一位90后的北大毕业生,主动请缨到贫困村工作。初春时节,为了给刚刚开花的苹果树保暖,让老乡们有一个好收成,他在山上坚守了三天三夜,老乡们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好后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开展支教服务,这是北大的传统,已经坚持了20年。今天,你们中间又有一批同学接过了接力棒,到祖国的最基层去续写向上的青春篇章。

北大支教团为高原小学捐赠文具

同学们,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带领团队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经历了一次次实验失败后,她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了成功

屠呦呦和团队在实验中

我们的老教务长王义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于196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原子钟。他几十年不懈努力,为我国正在建设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频率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同学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助力

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2013至2015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2018年,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我们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今天,他们当中的毕业生也来到了典礼现场。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切磋中不断迸发。

我希望同学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同学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季羡林先生伏案工作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是有关制糖历史的专著。我曾当面问过他,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他说,“糖”这个字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都是外来语,来自梵文,反映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最终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这部著作,时年已87岁高龄。北大还有很多老教授们,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依然从事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老教师们尚且“志在千里”,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

学无止境。人类对于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的100多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对青年讲:“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青年朋友们:

你们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今天,国家发展,正当其时,希望你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和奋斗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永远向上,前程远大!

谢谢大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中心、校史馆、档案馆、新华社、视觉中国

摄影:王天天、王文泉、杨婷、谢昊

排版:陈灿、谭诗颖、至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