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6 18: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父亲的爱》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父亲的爱》,即要围绕父亲的爱展开论述。
2. "深入理解作品":在写作之前,要深入理解《父亲的爱》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等。
3.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时,可以适当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4. "合理安排结构":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和自己的感受;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对书中父亲爱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5.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过于平淡的叙述。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 注意句子结构,使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6. "突出重点": - 在文章中,要突出父亲爱的特点,如无私、伟大、深沉等。 - 可以选取书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深入分析父亲爱的表现。
7.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父亲爱的看法,既可以是赞同,也可以是批判,但都要有理有据。
8
庚子年国庆、中秋双节放假前,我拿到了这套《爸爸陪着你长大》。在无聊的住院期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三本并不太厚的书。正在日本读书的儿子,在这期间打电话问候我的情况时,我跟他说起殷雄叔叔从女儿上小学时开始,每周写一封信给女儿,坚持到高中,合计554封,现在一次出版三本书。儿子听到后非常吃惊,说:“这也太牛了!”这促使他下定决心在读研期间记好日记和课程笔记。我鼓励儿子,如果能这样做,回国时给家里带来一部他的日记,这正是书香门第重视的财富。
殷雄爱动笔,手头勤快。他能坚持十多年如此给女儿写信,不是偶然的。时间不能逆转,人生不可倒回。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程都伴随着培养孩子的过程。这部分过程在每个人生命中都极为重要,对孩子的爱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前几天与殷雄等几位校友在一起品茗,问其对女儿的爱有多少,他说:“无限!”我想,所谓无限的爱,与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我读这数百篇信,是敬佩之心,也是沉重之心。因为使我切身体会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辈感受到的种种心理活动。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有突出的成绩,另一方面感受到他在尽量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压力。我理解作者,女儿比儿子可能更乖巧、珍爱,捧在手心里总怕不小心摔到地上,含在嘴里又怕融化掉。
读这套书信集,我心中有许多触动。
首先,作为父亲的殷雄,他代女儿记下了成长这个过程,包括每周上了什么课,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每次考试成绩如何,遇到了什么困难,问了什么问题,如何一步一步从困难、疑惑中解脱出来,获得怎样的快乐,都在这一封封信中记载着。
其次,反映了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家长几乎“崩溃”的经历。其实在每家只生一个孩子的背景下,每个孩子几乎成为父母的全部,在孩子成长中,父母感觉到了无比巨大的责任和压力。每个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儿女在接受教育方面落后,尤其像殷雄这样一直学习成绩优秀且热爱读书的家长。
其三,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但也很可怜。我们这一辈,也就是孩子的父辈,每家几乎都有兄弟姐妹,我们的父辈在养育的过程中,希望我们是不生病、有温饱、能读书上学。这种情况下,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不像对独生子女那么聚焦。相比起来,现在的孩子尤其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太幸福了。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他们也很可怜,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对叔叔、姑姑、舅舅、舅妈、姑父、姨父的概念全部模糊了。父母甚至在恐惧中带孩子,由于父母把对子女的爱全部聚焦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在无形中如同被套上精神枷锁,成长的过程得不到放松。
其四,殷雄给女儿写的这些信,现在女儿可能不太理解,也许只理解其中少部分。我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父母一天天地变老,尤其女儿也成了家,做了母亲,又有繁忙工作的时候,她会理解:这数百封信对她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爱,是幸福,无比珍贵。
其五,我羡慕殷雄做的这件事。我与他是同学,如今我的孩子也长大了,要我再回过来做殷雄同样的事情,已经不可能了。但殷雄这样勤奋的品格和精神影响了我和我的孩子。殷雄这套书我会珍存下来,书中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我可以让儿子看,也可以今后讲给孙子听,作为家中教育子孙的重要辅助教材。
其六,我因为喜欢这套书的缘故,才发现这套书在编排中有一个小小不足。那就是编者对这554封信没能给出编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每首诗都有编号,彼特拉克的《歌集》每首诗也都有一个编号。若这套书每封信都有一个编号,那就更加完美了。现在给读者讲起第几封信时不知道如何引用,只能说某年某月的某一页,很不方便。当然这不难,希望再版时能够修补过来。这点小缺憾并不影响这套书信体作品的玉成。
读了殷雄这套书,我按捺不住讲给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听,也讲给同病房的病友听。出院后,与侄子外甥们见面,向他们推荐介绍这套书,希望他们能认真读,在他们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向殷雄学习。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像书中的女儿那样在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下,顺利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人成才。
我竭力向读者朋友推荐这套书,相信您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这套书能带来有益的帮助。(翟亚军)
《爸爸陪着你长大》
ISBN:978-7-5166-5244-2
殷雄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价:148.00元(全三册)
一篇好的文章,总会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碰撞,还可能会带来深刻的反思。
作为人子、人夫、人父,读了《富源文艺》刊登的毛艳华老师的散文《父亲与酒》,我深有感触。文章巧妙的开头,在时间、空间上对接下来的人物、事件的描写和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文章的正文开头“一看到与酒有关的东西,就想到了父亲。”直接切入正题,与文章的题目呼应,既点明了为什么题目要确定为《父亲与酒》,又为接下来人物父亲和事件酒的描述作了很好起步。
在作者读高中的时间节点,文章以列举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无所不能,会读书、会写对联、开拖拉机、做生意的“英雄”父亲,突然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成为人人讨厌,给家庭、亲人、邻里带来了无尽痛苦的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他的父亲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给了读者继续去追根溯源的欲望。
文章用了几个典型的事例,把父亲喝酒后的状态和给家人、自己和亲朋好友,带来的痛苦与伤害描写得淋漓尽致。英雄般的父亲的形象,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落千丈,特别是父亲把全村人的希望与辛劳,变成了脚印和拐杖印,把笔者的痛苦和对父亲的恨上升到了极点,文章写到此,父亲无疑是让人“唾弃”而不可理喻的。
父亲的不可理喻,也让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鲜活起来,从文章中我读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她总是在父亲每次闹酒后,把自己的痛苦压在心里,总是用轻描淡写去面对,“不要管他,他没救了,除了酒,他已经不认识任何人”、“由他去吧,只要他高兴”,看似简单的话,却彰显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如水的柔情,一个母亲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她的无奈、包容与可敬可爱,她把所有的委屈担起,成为化解父女、夫妻、邻里之间关系再度升级,或恶化的消防员,可以想象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女人,她所面对的除了一个丈夫给自己所带来的痛苦,更要去面对子女、村民的不理解与白眼,她的内心定是极度痛苦,但又在纠结中无力回天。
从文中我读到了做子女的痛苦、无奈与孝顺。“我往外婆家飞奔而去,因为我见过一对这样的酒瓶,外婆一直用这个酒瓶装从山上采下的山茶花。我到外婆家拿起酒瓶将花扔下,都不及给外婆说一声就直奔家门。走进房间我把酒瓶递给父亲,他一把抢过酒瓶,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惨白的脸上突然有了一丝血色,眼睛也活润起来。”“我心里不安,不知道父亲喝了酒之后又会闹出什么事来,只能远远跟随在父亲身后,看他要去向何处。”“我愤怒到了极点,如果他不是我父亲,我真的不知道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来。”“这么多年,我突然理解了父亲,他的苦,他的痛,他的泪,他的无助。”“我终于懂得了父亲和他的酒。”这些都表达了一个子女,当面对父亲的“冥顽不化”的过程中,真实的心理和一个孩子的孝心,内心虽然是极度痛苦的,觉得父亲丢了全家人的脸,但却从未放弃,总是抱着希望去面对困难。表达了作为子女的痛苦、无奈、愤恨和发自内心和行动上的孝心,直到最后对父亲的理解,留下的只有爱的感叹。
在面对漫长父亲的“折磨”过程中,母亲的伟大,为人女的孝顺,体现了一个家在面对困难时,不抱怨,相互包容,勇敢面对的向上、向善的生活品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实的生活,困难无处不在,我们是该“在别人的错误面前,都是正义的化身”,还是在相互包容中,共同去面对挑战,把善良与爱传递下去,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学习。
文章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最最真实,无奈的父亲和一个男人有苦、有痛压在心里的无助,把生存中最真实的艰难,表现得欲哭无泪。虽然笔者的经历是比较极端的个案,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原本就是五味杂陈,只愿天下所有的家庭,在疼痛中找寻到支撑幸福的源泉,愿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是在幸福快乐中生活,让彼此的伤害少一点,更少一点。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情感自然流露,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真实、平凡,但又将对家人的爱藏在心里,把痛苦自己扛起的“可恨”而伟大的父亲的形象。父亲面对和处理困难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但这恰恰反映了一个平常人,在面对困难时,人性本质上的善良与善意、真实的心里变化和现实状态。
如果稍有不足的话,个人觉得是当看到“病情诊断书”后,情感的描述略显平淡,因为长期的压抑,导致情感崩溃到了极点,太久的压抑,必然会导致感情无法控制,作为长期受到心理折磨和情感压抑的当事人,很难做到如笔者所描述的那样冷静。建议这时对自己、家人,特别是自己的母亲,包括乡邻从误解,到理解时再加重一点描写,让多年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为文章的最后升华和父亲形象重塑打下基础,这样也许就更加符合现实和人性的真实。
以上皆为个人一点肤浅的想法与建议,不妥之处,还望谅解。
【作者简介】
罗彦,曾用名罗文彦,笔名文彦,云南富源人,文艺爱好者。笔墨怡情,书花静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