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7 01:15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支部书记的讲话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讲话目的:首先要明确讲话的目的,是为了传达重要会议精神、部署工作任务,还是进行党员教育等。明确目的有助于把握讲话的主题和重点。
2. 了解听众需求:了解听众的背景、需求和关注点,有助于调整讲话内容和语言风格,使讲话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3. 突出重点内容:讲话稿应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内容。在阐述观点时,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4. 语言规范、简练:讲话稿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随意化的表达。同时,注意语言简练,避免冗长啰嗦。
5. 结构完整:一篇好的讲话稿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讲话背景和目的;正文部分阐述观点、部署工作或进行教育;结语部分总结讲话要点,提出希望和要求。
6. 结合实际案例:在阐述观点和部署工作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使讲话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7. 注重时效性:讲话稿应关注当前形势和任务,突出时效性,使讲话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
8. 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讲话稿要充分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党员群众坚定信仰、践行宗旨。
9. 遵循讲话礼仪:在撰写讲话稿时,
在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学习运用“堰河经验”示范培训班上,京山市源泉镇村党支部书记袁俊、红安县秦塆村党支部书记秦泽稳、松滋市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鄂州市华容区韩畈村党总支书记万利军等4名村党组织书记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进行了交流发言。
现摘录部分精彩发言,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源泉镇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行“一张存折、两座驿站、三大工程”治理机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等多项荣誉。
一张存折,吸引全民共治
科学“定积分”。源泉镇村充分发挥各治理单元“红色哨兵”作用,通过多次召开湾组会、户主会、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以及群众主动向湾组理事会、卫生管护组、志愿服务队等群众自治组织反映,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4条,反复研究和探讨积分制细则,最终确定“道德银行”积分存折主要分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等4大项30小项。
民主“评积分”。将积分制管理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以制度化提升约束力和操作性。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考评结果在村组进行公示,对考评靠前的农户给予宣传表扬,考评长期靠后的农户在推选示范户中实行一票否决,“红黑榜”与积分制的有机结合,让文明行为成为常态。
有效“兑积分”。按照1积分兑换1元物资的标准,村民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就可以到果蔬和香菇合作社、超市、理发店、医务室进行兑换,70岁以上老人还可以到村爱心食堂免费就餐,让积分制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群众享受得到的成果。
两座驿站,筑起暖心港湾
源泉镇村持续关注农村“一老一小”问题,探索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养老和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
养老驿站幸福延绵。2019年,源泉镇村创办了爱心食堂,2020年配套建设养老驿站。延续积分制管理,全村70岁以上老人通过兑换积分可在食堂里进餐。将小食堂建设成为兼具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的综合性阵地,在食堂大厅设置文明实践大舞台,围绕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喜闻乐见的餐前餐后活动:联合社工、妇联等团体开展端午节包粽子、文艺表演、集中庆生等服务活动,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养老服务驿站每月对留守老人开展一次体检、剪一次头发,实行轮流排班制度,每天帮助身体不能自理的老人清洗床单衣物等。
儿童驿站情暖童心。集聚各方力量,2019年共建儿童驿站。依托京山市京源实验学校、市实验小学、镇中小学等教师资源、社工、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办假期留守儿童辅导班,坚持每周六、周日、节假日期间组织适龄儿童开展假期辅导、兴趣探索等多种教育、娱乐活动,常态化开班。依托积分道德银行,村民通过参与驿站管理、主动捐资捐物等形式,较好维护了驿站稳定运行。
三大工程,加速乡村蝶变
能人归引谋出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积极招引能人回乡创业,壮大集体经济。引回能人创办了源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全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有实力、有情怀、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帮扶促兴旺。坚持“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共享村企社合作成果。鼓励动员农户将闲置土地、分散土地流转或者入股合作社,实现小田变大田,建立规模化、专业化蔬菜原料种植基地,村级剩余劳动力受聘到合作社务工,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同增收。
环境整治焕新颜。筹集资金近100万元,全面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推动村容村貌实现整体改观。依托积分制、村规民约等社会治理载体,开展“道德讲堂”“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一系列评比活动,通过典型引领示范,激发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从“矛盾窝”到“和谐村”红安县秦塆村党支部书记秦泽稳过去秦湾村干群像“油和水”,现在成了“鱼和水”。秘诀就一条:把群众当亲人,用心换心。
要进得了门。刚当村支书那会儿,我总想着自己大小也是个“干部”了,穿着衬衫西裤,拎着公文包,揣着泡绿茶的玻璃杯去贫困户家走访。直到有天听见村民议论:“这小书记派头大得很,板凳都不肯坐实。”
真正让我醒悟的是光伏占地签协议的事,在连续两次上门被拒后,我尝试着转变工作方法,在第三次上门时,我把公文包、茶杯全扔办公室了。正赶上晚饭后,村民家堂屋板凳上还是厚厚一层灰,我直接一屁股坐上去,顺手抄起桌上五块钱一包的红金龙:“叔,借根烟抽抽。”那天晚上没谈正事,光听老两口说油茶林里的野猪怎么祸害庄稼。临走时他们突然说:“明天先找人把我地头的青茶移走,别让挖机压坏了。”这就是同意的意思。我突然明白:村里人不需要穿皮鞋的书记,需要的是能卷裤腿下田的“庄稼把式”。
现在我去村民家有“三不”:不带茶杯、不擦板凳、不挑烟牌子。七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经验告诉我:门槛上的灰土沾在裤腿上,群众的心门才会朝你敞开。
要讲得了话。刚开始遇事时,我总爱搬文件。吃过大亏后,我学会把政策“翻译”成土话。
这些年我也悟出个理:跟群众说话得把文件上的“普通话”翻译成地里的“方言”,把政策里的“大道理”揉碎了兑进柴米油盐。现在去五保户家,我不说“兜底保障”,只说“国家给咱养老本”;劝人搬离危房,不提“安全隐患”,就比划“这墙歪得比五斗档的江中和得脑血栓走路还歪一些”。群众听得懂的话,才是管用的话,讲他们易懂的土话、朴实的真话、贴心的实话,沟通的距离拉近,与他们的心连心的桥才会更牢固。
要办得了事。农村人最实在,认的是田埂上踩出来的脚印,信的是屋檐下看得见的实惠。一组修通组路那会儿,罗叔躺在油茶园里死活不让动工。他这人有名的“铁算盘”:前年种下的油茶树眼看要挂果,挪死了可亏大发了。我在他地头蹲了好几天,最后指着油茶树打包票:“挪到村后苗圃地,少结一个果赔您十斤猪肉!”后来路通了,他逢人就说:“这路修得好,以前下雨板车就走不了,现在不管什么时候都能走了,比多收几棵油茶果子强。”
农村的事就像腌酸菜,急火快炒不中,得慢慢发酵才有味道,办几件群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群众心顺了,自然村里的工作就顺了。
要过得了硬。当村干部的腰杆子硬不硬,群众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年我给自己立下铁规矩:群众家的红白事可以随礼,但不超过100块;村里工程招标必须带着村民代表去建材市场比价;防汛巡堤永远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沟清淤。
坐板凳别挑干净,说土话别拽文书,办实事别玩花样,硬腰杆别认干亲。七年村党支部书记当下来,我深深体会到:最大的收获不是奖状证书,是走在田埂上有人喊“秦书记,来家喝碗新炒的茶”;是暴雨夜手机里十几条“村东头水塘可能要漫,你快来看看”的提醒;是换届时村里的几个70多岁的老人攥着选票说:“这么好的年轻书记,一定还要多干几年啊。”
群众的心窝子不是铁打的,捂热了,比春天的太阳还暖人,只有你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会把你台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关键时候才能一呼百应。
五比五让 治理活村松滋市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二十多年来,姜家岭村秉持“不比做屋,只比读书”的劝学理念,从教育入手,着力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让他们成为带领村子走出贫困的主力军。通过支书劝党员、党员劝群众、家长劝孩子、学长劝学弟,一共培养出了231名大学生、38名硕士、13名博士。
为发挥“耕读传家”精神的深厚底蕴,激励全体党员与群众不断奋进、开拓创新,姜家岭村立足本村实际,以教育赋能社会治理,探索出“五比五让”乡村治理模式。
比读书,让书香四溢。姜家岭村将崇文重教理念写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对村内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资助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在村口醒目位置树立励学门,上书对联“莘莘学子为中华崛起苦读,拳拳爱心将人才培养勤耕”“父老乡亲姊妹照看有我,祖国繁荣家乡建设靠你”,时刻激励着每一个姜家岭人。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开辟专栏,每年将考取大学的学子名册张榜公布。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支出,筹措资金设立教育基金,对考取大学的学子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提高奖励标准,将考上重点大学和博士的奖励分别提高到了5000元。
比家风,让墨香传承。我们倡导“五好”家庭建设,即:建设好家庭、培养好人才、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引导好民风。定期举办家风故事分享会,村民们上台讲述自己家庭的故事,分享长辈们的教诲和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发动村民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和价值观,精心制作家训牌匾,挂在自家门口,时刻提醒家人遵守家训、传承家风。
比勤作,让果香遍野。村“两委”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我们深知,既要富群众的脑袋,也要富群众的口袋。我们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建立“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务薪酬”的利益联结机制,联农带农让油茶花开遍山野、油茶果结满山头。
比宜居,让花香弥漫。我们倡导村民“扫干净、码整齐、改旱厕、植满绿”,并以组为单位开展卫生大评比。制定详细的卫生评比标准,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对卫生达标的家庭进行表扬,在“红榜”上公布;对不达标的家庭进行督促整改,在“黑榜”上曝光。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探索出垃圾分类“一池两桶三带”新思路(“一池”即菜园挖沤肥池,实现泔水等就地堆肥还田,做到厨余垃圾不出村;“两桶”即村级免费为每户农户配备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做到源头分类、干湿分离;“三带”即保洁员上门带走有害垃圾、带走可回收垃圾、带走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同时,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机制,与村内超市合作,村民使用积分兑换券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和清洁工作的自觉性。
比情怀,让家乡振兴。村“两委”成立了“学子回乡助力团”,村组干部日常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在外人才联系感情,传统节假日时段上门拜访、召开村级发展座谈会,号召成功人士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开始发展产学研游一体化项目,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研学旅游,全面盘活乡村资源,力求实现创新发展。致富不忘桑梓情,反哺家乡赤子心,走出去的学子们捐资捐物热情高涨,凝聚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四治融合”提升群众获得感鄂州市华容区韩畈村党总支书记万利军自治凝聚治理合力
村“两委”班子率先实现思想“破冰”,变革传统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我们推动建立了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乡风文明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理事会为主要载体的“一约五会”群众自治组织,为群众提供参与村级事务的平台,通过入湾组、进农门、听民声,广纳民意、汇聚民智,群众共同参与到制定和完善村民会议等相关制度和乡风文明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工作规则中来,让群众真正统一规则、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做到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矛盾调解、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均有相关组织负责人牵头,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实现了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法治提供治理保障
我们以“党建+法治”模式盘活各类法治资源,积极调动乡贤、退休老干部等乡村人才力量,打造调解指导、普法宣传的“法律团队”;在法治宣传上,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厅等多元载体,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
同时,深化纠纷诉源治理,将依法惩处和源头治理有机结合,总结归纳各湾常发、易发、多发案件类型,反面案例警示宣传,全力维护村民财产健康安全,实现了乡村治理过程的法治化,通过服务群众,疏通基层治理中的问题。
德治促进文化润泽
深入探索德治教化,在全村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结合村民建议制定村规民约,收集村内的好人好事以及古今中外的有关品德的小故事,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让大家把这些好人好事和小故事讲出来,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治教育熏陶。
在乡风文明德治建设中,我们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村民有“镜子”可照、有“标杆”可比,主动讲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智治支撑技术赋能
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我们探索了“党支部+网格化+信息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5G+平安乡村”建设,先后在全村安装近百处监控点,及时有效管控风险,网格员和党员群众都可以通过“容E办”及时反馈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视频议事厅”,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们能够通过手机参与村务讨论。
我们围绕本村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乡贤能人,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采取“支部引导+合作社经营+农民土地入股”,发展滴灌大棚项目,建设连栋滴灌大棚8000平方米,种植果冻橙、皇冠梨、阳光玫瑰等水果。同时,为了能够实时监控大棚内的温湿度,我们运用新媒体技术,让农户线上操作控制大棚、实时监测内部情况,使得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管理农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