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7 06: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环境保护,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理解书籍内容:认真阅读《保护环境》一书,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论述方法和论据,为写作打下基础。
3. 概括书的主要内容:在作文开头简要概括《保护环境》一书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
4. 结合自身实际:在论述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体会,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举例论证:在论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可以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提出解决方案:针对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加强环保宣传、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等。
7. 展望未来:在文章结尾,展望环境保护的未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环境的期盼。
8.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9.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10. 文章篇幅:根据要求,控制文章篇幅,避免过于冗长或过于简短。
以下是一篇关于《保护环境》读后感的作文示例:
《保护环境》读后感
近日,我阅读了《保护环境》一书,这本书
六月五日,是世界环境日。这一特殊的日子,如同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激励着我们积极行动,为守护家园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森林砍伐让无数动植物失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值得欣慰的是,全球各地都在积极行动。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治理;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研发绿色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学校,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作为个人,我们同样责无旁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出门自带环保袋,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做好垃圾分类,让资源得到合理回收利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汇聚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世界环境日,是一个反思与行动的日子。让我们以这一天为契机,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地球的承诺。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颗蓝色星球,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褚松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即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并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尤其是“五个重大关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鲜活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五个重大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四个重大转变”的巨大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的落地见效,有助于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五个重大关系”中处于引领地位。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被视为一对二元对立的“两难”矛盾,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我国的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与保护的协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结出丰硕果实。2012—2021年,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伟大的实践事实说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可以并行不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更要坚持守正创新,清醒把握、正确处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一方面,决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下行而放松保护要求、降低保护力度,要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以高水平环境保护为牵引,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为经济发展动力,激发市场和社会创新合力,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作为,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阐释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正在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新压力又接踵而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沉着冷静,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攻坚,又立足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强化目标、多污染物控制、部门、区域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重点攻坚与系统治理同向发力。
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本质。在尊重和遵循自然生态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体,结构复杂、功能多重,且具有自组织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自然恢复具有客观规律性。“人”是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因素,人工修复是在充分认识自然恢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维护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向大自然学习,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认识和把握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阐释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的作用有效发挥的渠道。人类社会的实践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外部约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人民广泛参与生态环境立法和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正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在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强化制度外部约束的同时,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阐释了我们在统筹全球责任和国内实际基础上掌握发展主动性的自信。我国主动作出“双碳”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但我国坚持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是指各缔约方应当共同努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有区别”是指各缔约方不能按同一标准来减排,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应对气候变化责任。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的自主行动就是要把达成“双碳”目标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让“双碳”成为某些国家遏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阴谋”和“陷阱”。为此,一方面,要坚持胸怀天下,站在为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达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五个重大关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坚定执着的战略思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我们要及时跟进、持之以恒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学习,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汲取营养,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1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