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班主任艺术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7 11:26

手把手教你写《班主任艺术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班主任艺术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班主任艺术的整体评价,还是对某一具体观点的阐述?主题要明确、有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理解书意:在写作前,要充分理解《班主任艺术》一书的核心内容,包括班主任的艺术内涵、艺术实践、艺术素养等。只有对书中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读后感。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正文部分重点阐述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评价;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举例说明: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自身经历,用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
5.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观点或语句,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6. 分析深入:在评价书中观点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不仅要表达同意或不同意,还要说明理由,使观点更具深度。
7. 语言表达:读后感要注重语言

“大象老师”的教育艺术

《教育观念的20种解读》是我最近读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该书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肇丰、徐士强主编,收录了长三角地区教师“我的教育观”征文20篇。我最喜欢《从教到育》这篇文章,作者陈梦露只有4年教龄,却用风趣的语言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从“教之初,爱为先”的“兔子老师”,到“爱之深,责之严”的“老虎老师”,再到“严有道,宜先思”的“大象老师”,作者抽丝剥茧把教育的本质呈现出来——教育之本,乃为育。读之,正如自己亲身经历那般。

刚毕业时担任班主任,我就如“兔子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和理解”,在许多问题上与学生结成“统一战线”,他们则回我以亲近和信任。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进反退,家长也产生了“年轻老师有冲劲,带班经验却不足”的抱怨。正如文中所言,“兔子老师”满怀对学生的爱,仿佛爱成了教师存在的理由,却忽略了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带着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追求,我开始用“严厉”代替“温柔”,逐渐成了“老虎老师”。在这个阶段,批评和强硬是我用得最多的教育手段和态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成绩确实得到了提升,家长的支持度和认可度也提高了,唯独学生对我的亲近感在减弱。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更是时常疲惫且困惑:教育真的只追求结果就够了吗?

在文章中,陈梦露也讲了类似的经历,但她在磨合期后就开始尝试改变,打开了“大象老师”的思维之旅,提出了“老师把爱厚植内心,严慈并济,宽厚以理”的教育理念。而我也在困惑中产生疑惑,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的?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需求,但他们同样期待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注。这就是“大象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啊,严慈并济,严有道,宜先思。成为“大象老师”,也可以像陈梦露老师一样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在思考、尝试后,我也在变化。面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再横冲直撞,而是放慢思考,克服想当然的第一反应,并学着用语言去谆谆教导、用心去倾听理解,挖掘教育教学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学生疏通问题症结。

当我用这般有温度、有力度的方式引导学生,我触摸到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的不仅有学生的信赖亲近,还看到了他们因积极成长而焕发的勃勃生机。

纵观三种教师形象的转变,恰是我个人教育观成熟的过程。无论哪个阶段,我都怀着教育的使命和初心,才能在面对学生不断变化的成长需求时积极尝试并改变自己。

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学习“大象老师”的教育艺术,还要在教育教学路上怀着初心和使命学习怎样“育人”,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做他们生命的守望者。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15日第9版

作者:陶乐乐

一位乡村教师的理想主义情怀——评话剧《桂梅老师》

作者:徐健(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她是学生们心中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是孩子们称赞的“最美的妈妈”,也是宣讲者眼中“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的“美丽的女人”,然而,她似乎更倾向于大家把她视为一个“疼了会喊疼,急了会骂人”的普通人。云南省话剧院的话剧《桂梅老师》(编剧王宝社,导演王宝社、常浩)通过对场景的再还原,追寻“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初心”与“来路”,揭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英模题材戏剧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协调“先进事迹”与“形象塑造”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解决“英模人生”向“戏剧人生”的转变,进而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现实中,编剧王宝社与张桂梅有多年交往,不仅了解桂梅老师,而且积攒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很好的情节骨架。但王宝社没有选择一条以现有材料的堆砌讲述英模业绩的捷径,而是带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疑问走进桂梅老师,把人们对桂梅老师的困惑、不解带进剧作,从英模与普通人共通的一面写起,展现桂梅老师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过程。这种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英模、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英模的方式,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

为了实现这样的创作诉求,剧作选择了桂梅老师人生中三个重要的时段,以回望“来时的路”的方式,构建起桂梅老师的人生之路、精神之路。第一个时段是华坪女子中学时期,贫困学生们求学改变命运的梦想促使桂梅老师作出了创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的决定;第二个时段是为创办免费女高而进行种种努力期间,她经历了“募捐”、被人冷遇、误解等一系列的坎坷与曲折,愈加体悟到要改变山区女孩们的命运,唯有教育和知识;第三个时段是华坪女子高中建成后,桂梅老师面临“守业”难题,“激流险滩”中是进还是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她坚定了勇往直前的决心。三个时段,关联着“寻路”这一贯穿全剧的戏剧动作,延展出桂梅老师从童年、青年再到当下的生命历程。它们伴随着桂梅老师与宣讲队的一次次“追问”“穿越”与“释疑”,完成了对桂梅老师的心理动机和信仰动力最朴素的“揭秘”。由“来时的路”回眸一个普通人非凡精彩的人生,让个人与时代发生深层次的关联,这是创作者为塑造桂梅老师的舞台形象而找到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

剧中,王宝社不避讳人物身份的复杂性,展现了桂梅老师多重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她是一名基层普通的中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立身之本;她是儿童福利院168名孩子的“母亲”,把无私的爱播撒到了他们的成长上;她是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为了改变女孩子们的人生付出全部心血;她是党代表,参加党代会不忘家乡的孩子,时刻惦记着他们的冷暖;她也是一个享受过幸福、快乐、浪漫的妻子,一个与家人间有遗憾的妹妹;她更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这让她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总能秉持初心,“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复杂而多重的社会身份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足以让桂梅老师的精神闪耀而炫目。然而,在每一个身份背后,创作者却在努力去掉英模光环对真实人生的遮蔽,竭力写出人物性格、情感的脆弱与复杂。作为普通的女性,她想念自己的爱人、对自己的亲人有愧疚;作为“一校之长”,她脾气够大,不近人情,眼里揉不得沙子,以严苛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师生,成了师生眼中的“大魔头”;但更多时候,她是以坚韧不屈的心态对待挫折与困难,用她的爱与智慧为学生和孩子们架起一座通往未来的桥。在立体多面的性格开掘中书写英模的精神生成,成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二。

话剧《桂梅老师》没有在舞台上孤立地塑造英模,也没有将英模的成长与时代割裂开来,而是让“这一个”形象不断地与更多的人、更多的角色发生关系,赋予桂梅老师精神的成长、发展以坚实的社会土壤。舞台上无时无刻不在的宣讲队,既承担着讲述者、提问者、评述者的角色,也成为剧中不同社会角色、社会功能的化身。他们与贯穿全场的桂梅老师一起,既形象诠释了生命与爱相遇后所产生的无穷力量,也将一个人的“初心”与一群人的“爱心”,一个人的“舍我”与一群人的“成才”结合了起来。

“我叫张桂梅,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这是“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桂梅老师代表受表彰的同志发言时的开场白。作为千千万万人民教师中的一员,穿着一身深色素衣、两只手上贴满了膏药、没有一点校长架子的桂梅老师的确很普通,但她扎根山区教育40余年,创办面向贫困山区女孩的免费女子高中,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事迹,又让她显得那么伟岸。

舞台上,李红梅塑造的桂梅老师形神兼备,既演出了这个“普通人”的执拗、倔强与脆弱,也以丰富的细节再现了精彩人生之下的真诚、善良、美丽,让以往舞台上较难塑造的英模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此外,全剧采用极简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性的造型布景,主体造型的阶梯与桂梅老师和她的学生不断攀登的人生之路相互对应,办公桌上堆积的药瓶与她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紧密相连。透过这一方舞台,我们似乎理解了桂梅老师的纯粹与通透,也伴随着“让梦想飞越大山”的誓言,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不断寻求精神超越的理想主义情怀。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7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