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7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游记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游记中的景色、人物、事件、感悟等方面展开,还是对作者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
2. 理解游记内容:在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游记,了解其中的情节、人物、事件等,为后续的读后感写作打下基础。
3. 分析作者观点:游记中作者的观点和感悟是读后感写作的重点。要分析作者在游记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这些观点对读者的启示。
4.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5. 注意文章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游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b. 主体:分析游记中的重点内容,如景色、人物、事件、感悟等,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游记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语法错误。 b.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避免使用口语化、过于主观的表达方式。
7. 评价
作者:矿业大学潘畅
“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文字传承文明。”这是对徐霞客一生的评价,正是这样也使《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之作。全书共60多万字,其中有四分之三的篇幅为徐霞客精彩的万里遐征。徐霞客在其墓志铭上写道:“丈夫当碧朝海而暮苍梧。”身为大丈夫,便应当早上在碧海,晚上就到达苍梧山。正是徐霞客在早年有了此宏大的志向,才使我们后人有机会品读这美妙绝伦的地理典籍。
《尚书·禹贡》中曾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使人一直误认为岷山为长江的源头。千百年来,以讹传讹,无人纠正,然而徐霞客寻江溯源,因为他心中明白;“顾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正是这一份执念,使他穷极一生,追寻到金沙江为长江的发源地。此艰辛不可谓不易,双脚成疾而郁郁不得向前,但这也为我们后人寻求长江的源头迈进了一大步。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天台山上,当云雾散开时,天空开始变的晴朗,山的景色如同活了一般,潮气蓬勃,充满生机; “奔涧明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静也。”奔赴在山间的庐山瀑布声响如同打雷一般,周围的松竹郁郁葱葱,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寄情山水之间,徐霞客仰天长歌:“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这充满豪放浪漫的心态,我想长久处在山水之中,大自然所赋予的吧。
黄帝劈山通道,与诸侯合验符契;大禹随山伐木,界定地域;郦道元学识渊博行万里路。这些人物都是徐霞客崇佩不已的,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会丰富我们的阅历。但在古时,交通不便,想要跋山涉水,便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年龄日长,有多少亲朋好友担心徐霞客的腿疾,想劝他回去修养,但沉溺于自然美景,沉溺于想向世人描述各个地方风景的徐霞客只是拿起一把铁锨说:“何处不能埋吾骨已?”于是便继续向前。现看如今,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发达,之前的“朝碧海而暮苍梧”是一种奢求,现在已成为现实。但徐霞客发现山川之美,寻求真理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现在我们可以走得很快,我们也终于可以将徐霞客没有走完的路继续走完,完善我们中国的地理之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米丽宏
晚上捧读《贾平凹游记》,每每沉下心,思维便会慢慢亢奋起来,俨如挖到了宝藏;现实中走到的迷途,在文字里找到了清晰的路径,心情舒展而豁然。这是读图时代的图文浏览所不能给予的。
这本书收录了贾平凹38篇游记文章,写作时间从1980年至本世纪以来不等。入文者,有故乡,有异乡;有名山大川,有无名渡口;有黄土高原的苍茫,敦煌的活泼文化,有桂林的淼淼仙气,黄河的雄壮魂魄……不论笔触落向哪,山水描摹之间,都寄托着作者对社会的冷凝思索,对民生的热切关注。因此,山水与哲思,虚实相发,互为映照,格局阔大。
一篇《定西笔记》,洋洋万言,是作者在定西地区“大面积行走”的所见所闻所思。在他笔下,定西人顺天应地,靠山吃山,生生不息。凡乡间诸事,如养羊、盖房、种当归、熬井盐、翻砂造锅、打水窖,皆入他视野。他在村里转,推门入户去聊,看石匠在磨台上做磨子,见柴棚里墙上挂的、地上放的各式农具,品咂着农村的味道,他为定西农事的完整和有秩序而兴奋。可是,当下,这种落后和贫穷的状态,又必须改变甚至消亡。于困惑中成长,放弃中前行,这种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一言难尽。
但作者没有停留在怅惘与矛盾之间。定西之行,算得上一次拯救之旅。他让我们看到,物质的贫穷不等于精神的贫瘠;扒开贫穷的浮土,露出来的是珍贵而厚重的文化积淀。定西之行,是贾平凹从文化视角对农村进行观照的尝试。
《定西笔记》以留空计白、温淳含蓄的语言去描摹画面,比图说更有味道、有神采。山梁、村庄、户落,吃食、牲口、人物,庙堂、集市,都可调出色彩、找准明暗来呈现。如他写狗:“屋门敞开,敞开的屋门是一洼黑的洞。一只白狗见了我们不理睬,往门洞里走,走进去也成了黑狗,黑得不见了。”山梁上的人:“对面圪梁梁上好像站着了一个人,光在身后晕出一片红,身子似乎都要透明了。”山梁呢:“大梁和小梁,都是黄褐色,又都是由上而下开裂着沟渠壑缝,开裂得又那么有秩序,高塬地皮原来有着一张褶皱的脸啊,这脸还一直在笑着”。看似简洁,越品越感觉出语言之“秀”,一种憨憨一种暮暮一种拙中有巧的妙处。
而《静虚村记》的语言、意境有一种“明月”的清新,他以机敏、灵透、细微的艺术感觉,将生活感受与艺术感悟表达出来,形成了近乎风俗画般的效果。作者细细咀嚼静虚村中的韵味,也从中升腾起来,进入空灵的境界。村舍、巷道、村民、槐树、井水、劳动成为他的主要表现对象,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在贾平凹的审美里带有无尽的美感,给他的生命探寻提供了无边的领地,所有事物在作者笔下,都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它们与人的世界交织,成为有灵性、有诗意的生命,他从中获得的仍旧是生命感悟,是无所阈限的天地。
《四月三十日游青城后山》是一则短游记,朴实、简单,不加一点粉饰,有出水芙蓉的天真之趣。生活的磨砺,岁月的流去,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吗?可最天然的东西弄丢了呀。这短文,深深叫人警醒。
令我再三低徊的还有《三游华山》。一游,作者惊奇于山口那片“死寂的顽石”,在他看来,它们“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充满了运动和生命”,他高兴得不停地在石隙间跑动出没,如此半日,黄昏即返。二游,为华山脚下“玉泉院”之绿草小花、幽静小美所醉,盘桓几个小时,神静身爽,兴尽而归。三游,在谷口的水中凸石上坐下,掷石片打水漂,脚丫子戏水,自自在在好长时间,归去。
游华山,山都没爬,笔下所写尽是外围;然而,华山之美,丝毫不减,越想越充满未知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如此记游,凸显了一种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
《文学与地理》一文是他的游记写作观,他说:“一部作品应高高超越个人生活领域,他不是一个赋有地方性和寻求个人目的的人,他应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人’,一个‘集体的人’,传递着整个人类潜意识的心理生活。”
这个主张是一个高地,我们由此就不难理解,他的文章,何以有如此阔大的格局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