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庖丁解牛的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7 15: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庖丁解牛的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庖丁解牛》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比如,你可以从庖丁解牛的技艺、道家思想、哲学观点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庖丁解牛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分析庖丁解牛所蕴含的哲理,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内容分析: - 庖丁解牛的技艺: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强调庖丁技艺的精湛和独特。 - 道家思想:探讨庖丁解牛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 - 哲学观点:分析庖丁解牛所蕴含的哲学观点,如矛盾统一、变化发展等。 -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庖丁解牛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4. 语言表达: - 运用生动的语言:在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时,可以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文章更具生动性。 - 突出重点:在分析庖丁解牛所蕴含的哲理时,要突出

《童话庄子》:讲给儿童的奇幻“逍遥游”

《童话庄子·玄珠》,萧袤著,济南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28.00元

萧 袤

你能否想象,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庄子》,有一天竟会与当代童话产生量子纠缠?这部蕴含了华夏大地丰富深邃厚重的人文智慧的经典之作,竟会在天马行空的幻想和天真活泼的童趣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再现庄周梦蝶的奇遇?

中国的传统经典哲学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但是对于儿童来说,那些艰深的哲学内涵和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峻岭。可是,如果换一种形式呢?比如,儿童文学作家萧袤,就敏锐抓住《庄子》这部典籍的独特论述方式——大量运用譬喻故事即寓言,由此入手,将之与儿童熟悉并且喜爱的童话形式进行嫁接,从而使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

《童话庄子》,顾名思义,其童话的构思源自《庄子》,《庄子》里的一些故事和人物也巧妙融入童话之中。《童话庄子》这部作品是由《童话庄子·逍遥游》《童话庄子·屠龙》《童话庄子·蜗国》《童话庄子·鲲鹏》《童话庄子·玄珠》五个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的系列作品,而每一分册的结构也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庄子》中的各种哲理小故事则以幽默的方式化入其中。整个故事的展开以庄周梦蝶为基本模式,譬如在第一册《童话庄子·逍遥游》中,一个陌生小菜园栅栏上的神奇小葫芦,吸引着五年级小学生小惠穿越时空,与两千年前智慧又风趣的庄周老爷爷相遇,随着时空不断变幻,小惠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这梦境般的故事情境中,庄周老爷爷带着小惠体验了蝴蝶、小鱼们在大自然中逍遥自在、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情景。而一只邪恶的黑色野猫突然出现,将小惠和小伙伴掳走,飞进冰冷的黑暗魔王领地,惊险的旅程就此展开。在《屠龙》《蜗国》《鲲鹏》《玄珠》等系列故事中,小主人公及其伙伴们在上古神话世界与当代社会之间来回穿越,在梦幻的平行世界奇情异境中,作冒险刺激的“逍遥游”,与一心抢夺玄珠的黑暗魔王展开生死搏斗。童话构思格局宏大,想象丰富多彩,故事跌宕起伏,处处惊险又化险为夷。主人公小惠善良、聪慧、坚韧,小伙伴天真烂漫、憨萌可爱,在与魔王的战斗中,聪明勇敢的小惠坚持不懈地从魔王的魔爪中拯救小伙伴;同时,孩子们在与庄周老爷爷的交流中,不断领悟人生,获得身心成长。

作家萧袤匠心独运,在《庄子》与童话之间发掘了一条奇妙的“虫洞”(时光隧道),穿越这条“虫洞”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庄子》中的形形色色哲理故事,与庄子笔下那些神奇人物共同演绎新的童话,从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庄子》的微言大义。譬如,小惠跟随庄周老爷爷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快乐自在的逍遥游中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和谐、生命平等、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愉悦。又譬如《庄子》中庖丁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壮汉、佝偻承蜩的老者等,纷纷来到想要学屠龙术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身边,他们持之以恒练出神功的奇异故事令孩子们领悟到,做大事必须从专注做好每件小事开始,要耐得住寂寞。又譬如,小惠和小伙伴们乘坐“幻影号”蝴蝶时光机进入《庄子》讲的“蜗角之争”所在地,即蜗牛左犄角和右犄角上两个互相厮杀的小国家,孩子们被卷入其中,他们救出被绑架的小伙伴,在千钧一发之际制止了超级武器滥杀无辜,揭穿了黑暗魔王的阴谋,两位国王握手言和,幡然醒悟为了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而导致战争灾祸是多么愚蠢。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在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孩子们神游于奇幻的童话意境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庄子寓言的深意。

同时,作家以这种创作方式,揭示了先哲的思想并非专属于高深学者的书斋学问,其思想精髓其实是涵盖天地万物包括凡夫妇孺的。《庄子》中的很多思想皆是借助于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故事来体现的,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大道至简、辩证视角、生命的至高境界是回归自然等思想,可以说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人类幼童期的万物有灵心理与庄子寓言的意境很容易达到浑然一体。

作者:汤锐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念物记》读后

【读书者说】

作者:戴求(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媒资中心副主任)

手捧梅静女士的新著《念物记》,虽然对这本书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但我仍是细细读过。读时,心中充满了感动。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篇内容,我都是知情者、参与者,还是第一个“近水楼台”的拜读者。现在,再来回顾,别有一番滋味。

《念物记》梅静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记得还是在2015年,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偏爱,我很想在版面上开辟一个《寻找手艺》的专栏。正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一篇文章,叫《素笺不言,雕文有声》,写的是本地一位开书店的朋友,痴迷于在故纸堆里修复古籍。我被作者细致的采访、清新的文辞所打动,更为我所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传统手艺的敬畏与情感。那种欣赏,萦怀难去。文章的作者,正是梅静。

此前我了解的梅静,是一位工作在公检法系统的小说作家,没想到她对传统文化有如此关切的心思。当我把我的想法与她交流时,更没想到会一拍即合——她似乎正沉浸在对传统手艺的采访中不能自拔,正想顺着这个情感去寻找喧哗尘世中那些坚守的工匠。

念物之间,弹指而过。四年的光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像流星一般。但我想,对梅静和这本书而言,却是艰辛磨砺的四年。从思考选题,到采访、撰写,直到新书的筹划、付梓,梅静付出的心血是常人所不知的。

在《念物记》的新书研讨会上,我曾经发言,其他作家著书可以足不下楼、闭门不出,而梅静这本书的写作几乎是用脚一步一步量出来的。

记得梅静采写制扇艺人朱国勇,因为不熟悉那些制扇工具与工艺术语,在东关街安祺扇庄几次访问犹觉不足,一定要朱国勇带她到施桥乡下的作坊,亲自一一看过那些工具,目睹他制作的全部过程,才肯罢休。

有一次,我陪同她一起去采访竹刻传人尤子玉。结束下楼,正逢大雨。我让她雨过再走,她执意不肯,说还有其他事情要赶去。我看着她穿上雨衣,骑着车子在风雨中远去,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我能想象,梅静去采访几位民间艺人的情形。比如修毛笔的老梅,做手工布鞋的陈树清,一定是蹲在他们的地摊旁,边和他们聊天,边看他们干活,还会帮他们照应一下摊子的生意。因为每次去采访,她不仅自己买上几件,还会推荐朋友去买。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他们太不容易了!”

梅静的采访对象中,还有一位比较特殊,就是铁匠出身的老座钟修复者张广龙。张师傅是一个脾气执拗古怪的人,开始对梅静的采访爱答不理。可是,几次下来,梅静对采访的执着,以及对古物的兴趣竟让他佩服有加,把自己修复古董的诀窍向她和盘托出。这让圈内深知老张性格的人感觉不可思议。

梅静在撰写这些系列专题之前,就有自己的想法。她的采访对象不光是那些头戴光环的“非遗传人”,而更多的是那些被人们忽视的民间手艺。随着寻访的深入,在这些朴素的手艺人身上,她找到了一种人们正不断失去的、本来该有的活法。

在梅静的笔下,手艺品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品而已。它传递着手艺人的温度与祝福,每一寸材料中都供奉了自然的神灵,凝结了古人的智慧,是一次穿越过去的、与时间的对话。

中国有一句古诗,叫“万物静观皆自得”。对这些手艺人而言,他们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件。手艺人保有的不仅是制作一件器物的技术,而是一份最为质朴和纯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正是越来越机械和冰冷的工业化时代中,人们越来越缺乏的。

当我抚摸着这本装帧精良、厚重博大的新书时,脑子里忽然闪现出一个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升华。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词语甚至被写进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也许是一种意识的暗合,梅静的这本书中,虽然通篇没有提过这个词。但是她对这些手艺和手艺人的追寻与发掘,不正是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对手艺的传承,无一不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这本《念物记》所念,也许正是人们内心深处支撑精神生活的那种理念。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2日09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